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黑格尔通过"概念"的自我否定,揭示了辩证法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但由于其形而上学的同一性逻辑,辩证法本有的批判性最终遭到了窒息.马克思通过汲取黑格尔辩证法的"自否定"精神,来分析资产阶级社会"抽象成为统治"的实质,揭示了"资本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共谋"关系及其自我否定的发展趋势,从而真正以"资本辩证法"实现了对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扬弃.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与辩证法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是"资本辩证法".在古希腊和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精神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辩证法实现了从"概念的自我否定"到"资本的自我否定"的"辩证法的革命".而正是通过这一"革命",马克思的资本辩证法又完成了对资本逻辑的"实践超越",从而真正成为一种"改变世界"、推动无产阶级解放的"革命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以往的讨论中,人们在各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辩证法"一词,辩证法似乎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约束的论域,由此使得关于辩证法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陷入了困境。当我们明确区分"辩证法"的语词定义和实质定义,明确区分"辩证法观"和"‘辩证法’的概念",一些分歧就明朗化了,"辩证法"在一定语境条件下具有相应确切定义就会取代之前那种讨论边界约束不清的局面。参与讨论的人也都会比较明确地自觉到自己究竟从事的是"辩证法研究"还是"研究辩证法"。  相似文献   

4.
辩证法不仅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而且也具有社会伦理意蕴。在黑格尔看来,知性思维的缺陷不仅在于其停留于现象界导致的有限性,更在于其否定伦理规范的客观性必然导致个体主义、加剧的社会分裂。黑格尔用概念辩证法超越知性思维的有限性和主观性,追求真理的无限性和客观性;用伦理辩证法超越市民社会的个体主义和功利倾向,追求伦理生活的社会统一性。探讨黑格尔辩证法的伦理意蕴,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阿多诺与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法传统的关系。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性和神秘性作了批判,却保存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否定性原则。阿多诺通过卢卡奇的中介继承了马克思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但其对否定的理解却不完全同于马克思。这就导致了"否定的辩证法"与"否定性的辩证法"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矛盾和谐辩证法与列宁的矛盾斗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两个历史形态,是马克思、列宁分别于19世纪和20世纪依据自己对黑格尔矛盾辩证法的不同解读构建的辩证法体系。马克思与列宁的辩证法虽然都属于矛盾辩证法,但由于马克思与列宁所处的时代及所属的文化传统不同,两种辩证法在理论视阈、矛盾结构、价值取向与发展观、解决矛盾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马克思的辩证法展示了辩证运动的正、反、合的逻辑进路,在19世纪发挥了动员世界无产阶级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伟大历史作用,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头。列宁认为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认识,表明其并没有封闭辩证法面向未来生活的大门;但由于开放性潜质与矛盾斗争的理论硬核互相冲突,使得列宁的辩证法缺失辩证法的和合元素,因而放大了对立面的斗争在矛盾运动中的作用,成为一种在理论上有偏颇但却极富实践精神的行动的辩证法,在20世纪为俄国及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克敌制胜的方法论武器,堪称革命的代数学。  相似文献   

7.
康德把矛盾的根源归给理性的"幻象",而不是实在本身.黑格尔则认为,"知性"层次的思想必然会导向肯定诸矛盾性陈述为真,而在"辩证"思维的层次,矛盾则可以被视为有限事物可变性的表现,即有限事物因其本性与自身冲突而变为其他事物的必然趋势.对马克思来说,康德和黑格尔所关切的思维中的矛盾,仅仅是诸如社会等客观可变的事物之存在方式的反映或概念表达.也就是说,存在着被建构为对立面的统一的诸系统,因为那些内在于其本性的冲突,它们具有变成不同于其当下之所是的趋势.双真法(dialethic)是普里斯特(G.Priest)的逻辑学说,它肯定诸矛盾性陈述的真.用双真法去解读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有助于深化对辩证法的合理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的辩证法以概念思辨的神秘形式登上历史舞台,尽管它蕴含着整体观与同一观,但通过马克思的批判和扬弃,最终被实践辩证法所取代,辩证法在马克思那里实现了实践转向.马克思辩证法是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本质特征的辩证法,它克服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主义,使辩证法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彻底发扬了辩证法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使得辩证法在新的概念框架中运思,体现为三重基本构件的建构.以“精神活动性”这个辩证本体否定实体本体论,以思辨理性为运思平台否定知性思维的两级对立,以分析与综合统一的“绝对方法”使得概念辩证法成就为“真理的逻辑”.以此为理论平台,辩证法否定性思想的阐发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具体""发展"原则是他辩证法借以建立的基础.它集中体现了黑格尔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深刻反映了黑格尔辩证思维的实质,在黑格尔哲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加深理解此思想,这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傅永军  宋凯丞 《东岳论丛》2023,(4):91-99+191-192
黑格尔将辩证法问题上的“古今之争”处理成“古今之辨”,通过差异比较、沟通对话,融汇古今辩证思维于一体,形成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维度的概念辩证法。概念辩证法统合认识中运动着的绝对精神以及绝对精神对自身的反思,揭示人的主观思维形式的逻辑进展与绝对精神自身的辩证进展之间的同一性,并基于概念间的内在关系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辨逻辑体系。辩证法执定思辨的逻辑而遗忘了语言,概念间的理性推演取代了语言对事物的言说。伽达默尔则认为,事物在语言中存在,以话语方式呈现。辩证法就是在问与答的对话中说出事物自身的话语方式。伽达默尔重新确立了语言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为对话辩证法赢得了尊严。  相似文献   

12.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著作中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辩证法。卢卡奇试图把黑格尔的头足倒置的辩证法颠倒过来。为此,卢卡奇选择了历史领域来实现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彻底革命。但是由于黑格尔主义的影响,青年卢卡奇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做的历史辩证法的解读,没有使他最终彻底回到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作为绝对精神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黑格尔的否定性的"概念辩证法",本来是为了克服和突破传统形而上学僵化的二元对立,以此来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但由于其根本上是"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和泛逻辑主义,又导致否定性的辩证法变成了"非批判的唯心主义",最终还是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逻辑"合谋"了.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辩证法与基督教的关系颇多争议,本文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基督教的精神实质构成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宗教前提:首先,青年黑格尔是在对基督教的深入研究中发展出辩证法的思想萌芽的;其次,黑格尔辩证法的体系建构与基督教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倒立的辩证法,《资本论》对这种倒立辩证法进行了实在性的倒转,其重要表现就是资本辩证法的四重时间化展开。第一,马克思将具体劳动时间作为资本的形成方式,倒转了黑格尔辩证法中抽象的主体形成方式与运动方向;第二,马克思将抽象劳动时间作为资本的实体内容,倒转了黑格尔辩证法主体内容和动力的非实在性;第三,马克思将自然时间作为资本运动的组成要素和展开形式,倒转了黑格尔辩证法历程的非实在性;第四,马克思将同时性作为资本运动的存在前提和动力基础,倒转了黑格尔辩证法主体与动力的非现实性。从时间的角度研究《资本论》的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倒转,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助于凸显马克思的时间哲学、辩证法思想在思想史中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辩证法因为推崇理性,被尼采视为对安全、保险、稳固、不变的物化世界的拼命追求,或者对背后站着个上帝的近代自由的追求,因而与传统形而上学逻辑一致。与在其他方面继承、肯定尼采不同,《启蒙辩证法》高度肯定被尼采贬斥的"辩证法"。但《启蒙辩证法》也在某种意义上接受尼采意味着对安全、保险、平庸的物化世界的批评,使辩证法放弃与进步原则的必然联系,更多地依靠自否定原则与和解精神来确立辩证法的积极性价值。这种辩证法观仍然是马克思、黑格尔和尼采的某种整合。  相似文献   

17.
《理论界》2021,(1)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用黑格尔概念辩证法重新解释希腊原子论的文献。为了回应近代哲学中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马克思将德谟克利特阐释为近代经验论的代表,将伊壁鸠鲁阐释为近代唯理论的代表。在马克思的阐释之下,二者的原子论具有了近代哲学二元纷争的意味。马克思用概念辩证法将原子改造为既具有物质性规定又具有观念性规定的整体的辩证原子概念,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整体的哲学思想,跳出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具体概念说、矛盾学说、思维方法等三个方而概要论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扼要阐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启迪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益处.  相似文献   

19.
“具体普遍性”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齐泽克通过对这一概念进行拉康化的阐释而激活了黑格尔辩证法体系中内在的否定性和断裂性维度。一方面,从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看,齐泽克认为,黑格尔的具体普遍性是普遍性不可化约的例外点,作为普遍性内在分裂的特殊性,它在构成普遍性的同时颠覆了普遍性;另一方面,从本质与表象的辩证关系看,“作为表象的表象的超感性之物”隐藏并揭示了表象之幕背后的一无所有,而崇高客体则意味着普通之物占据了这一神圣的空位,二者与具体普遍性遵循同样的不可能性逻辑。在对黑格尔“具体普遍性”重新解读的基础上,齐泽克重构了黑格尔的辩证体系。在此,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再是传统哲学所认为的是在辩证运动中吞噬和协调了一切矛盾,实现了绝对精神和自由的总体性哲学。相反,他主张黑格尔辩证法是分裂的、有限的、差异的体系,并存在着不可能性的断裂内核。因此,在本体论意义上,完满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所谓完满的普遍性只是抽象的普遍性,真正的普遍性是普遍性自身内在的分裂点、悖论点和例外点,是具体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8,21(4):33-37
对话与辩证法的关系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即苏格拉底对话与辩证法的朴素统一、从柏拉图到黑格尔辩证法中对话的内在化以及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对话与辩证法与实践基础上的重新统一。当代西方美学中的对话思想是对辩证法存在论改造的结果,在对话的地位、本质和前提方面同唯物辩证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