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十几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更加意识到翻译的重要性。在新形势下,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要培养的能力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都需要倡导教学改革。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探讨多模态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领域的应用,包括教学材料的多模态、课堂组织的多模态、翻译理论的多模态教学法以及对学生多模态的考核评估方式。此种翻译教学法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模态和新媒体的出现不断推动了课堂教学朝着多模态交际的方向发展,为了利用多模态交际来开展旅游翻译教学,首先阐述了多模态交际用于课堂教学的意义,然后论证了多模态交际和旅游翻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从教材选择、多媒体互动、多模态互动、多模态识读和交际以及多模态考评等方面详细解析了多模态交际视角的旅游翻译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针对中国知网上发表的多模态外语教学成果,分别从基础知识、研究热点和主题演进等视角对其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研究发现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以话语的多模态为出发点,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研究趋势集中在自主学习、多模态教学模式上。目前我国多模态外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研究者分布比较分散,学科交叉合作关系薄弱;研究对象单一,研究内容对媒体技术的依赖性比较强,对不同的外语学习者以及对副语言形式和外语教学课堂话语设计的研究不足;研究方法以定性和案例分析为主,定量和实证分析不足。该研究可为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进程的调整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信息科技的发展促生了诸多新兴多模态话语形式,这些话语的纷繁与复杂使得多模态话语的跨学科研究成为必然。目前为止,多模态话语跨学科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虽然多模态话语分析与社会符号学、交互社会学、认知科学、人类学、民族学、传播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融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暴露出跨学科研究维度不够宽广、研究深度欠缺、实证研究较少、跨学科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滞后、国内研究匮乏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建议未来的研究应关注与多模态话语研究相关的跨学科团队建设和跨学科人才培养,重视微观研究与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对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收录的1996-2020年有关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659条文献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发文量、研究者、研究机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方面的分析,得出了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展现状。同时,各项分析数据显示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微观轻宏观;研究领域不均衡;语料库建设仍需加强;跨学科支撑不足;本土理论缺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国内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通过元分析探讨国内多模态教学课堂对二语学习的综合影响,并据此提出外语生态课堂的构念。研究者检索并收集了2004—2018年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量化研究论文共33篇,文献的总样本量为4410人,独立研究39个。经对顾曰国的“角色建模语言”构念与所选文献中多模态实验效应,即自变量与因变量及其p值配对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国内多模态教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对听、说、读和写四个技能方面,以及学生心理和学习成绩的影响,而对语言高阶思维学习的研究罕见;(2)元分析的结果揭示了多模态的正负影响,主要分歧为多模态信息接受过程中认知负荷的研究。这说明该领域仍需深入研究,以建构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7.
纵观隐喻研究发展的全过程,共经历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传统的隐喻理论向当代隐喻理论的转变;第二次飞跃则是从概念隐喻向多模态隐喻的转变.Forceville是多模态隐喻研究的主要领军人物,其2009年出版的《多模态隐喻》论文集收录了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多模态隐喻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探索其兴起的原因,分析多模态隐喻的区别性特征,以及总结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对该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是中国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美学思想以及养生和中医文化的重要载体。太极拳文化译介与传播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环,有利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通过思考和探讨新时代太极拳译介与传播的意义等,提出其译介与传播的路径:多方参与译介与传播工作;全方位、多角度译介;太极拳术语翻译定名;多种翻译策略并举;多模态、多媒体译介传播;培养更多相关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9.
从文本类型学的角度探索多模态语篇的可译性,为该类语篇的翻译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范例。对该类型语篇进行分类,结合语篇功能和类型的相互关系,提出多模态语篇翻译的两条原则:最高原则为实现语言功能和文本功能的“功能对等”;最低原则为实现占主导地位的文本“功能对等”。结合实例,提出几种具体的翻译策略:保留原文多模态手段,实现双重“功能对等”;保留原文多模态手段,利用辅助手段实现双重“功能对等”;保留原文多模态手段,传递语篇主导功能;变换模态,传递语篇主导功能;发挥译语优势,挑战“不可译”,传递语篇主导功能。根据文本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翻译原则和策略,可以在译文中成功传递原文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翻译理论研究者已不满足于对翻译文本的研究,他们开始把翻译、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结合起来研究,翻译研究开启了语言学研究"文化转向"。伊塔玛·埃文-佐哈尔提出了文学多元系统理论,该理论在我国译学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通过分析20世纪多元系统理论在中国翻译文学研究中的地位演变,探讨造成这种现象背后的多元因素,反应了该理论在中国翻译领域的应用效果。对翻译文学之多元系统理论全面的剖析,旨在为多元系统理论的完善提供明确的思路,同时发现国内研究者在引进西方翻译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推动国内译学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对文化语境的有效处理是翻译成功的关键。以文化语境为视角开展翻译研究,有利于促进翻译理论及实践发展。以中国知网(CNKI)2003—2012年收录的关于翻译文化语境的学术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两方面回顾近十年国内研究概况,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的成就、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促进翻译文化语境理论研究,继而带动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2.
机器翻译近年来受到国内译学界的普遍关注。以CNKI收录的12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以量化统计结合质性分析的方法,对60年来国内译学界探索机器翻译研究的历程进行了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1)机器翻译研究总体态势呈四个阶段:1950s的萌芽期,1960s-1970s的停滞期,1980s-1990s的缓慢发展期和2000年以后的快速发展期;(2)研究主题主要含语义研究,人机翻译质量对比分析和翻译人才培养等;(3)研究学者之间、学科之间合作亟待加强。该研究为梳理我国译学界探索机器翻译研究的历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677篇文献的来源期刊、研究者、研究机构、研究的区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资助情况和国际化程度。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和政策研究主要有八大特点,即期刊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主要期刊多由国家级的部门、研究院所和学会主办;研究者具有男性化、年轻化、高学历的特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研究主力,两者间的合作、高等院校间的合作是主要的机构合作形式;研究内容的地域性较强,且西北地区最受关注;研究内容涉及多领域、多问题、多角度;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多利用二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资助力度逐步增大,提供和接受资助的多为国家级部门;研究的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同时发现,研究存在如下问题:环境科学类的专门期刊较少,其总刊载量也较少;研究者学科背景专业化,但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参与研究的主体单一,机构间的合作交流较少;早期环境问题频发地区仍为焦点,新型环境问题发生地受关注不够;对新型环境问题研究不够,研究略显宏观而不深入;忽视实证研究,且缺少一手数据;基金等资助力度仍然不足;国际化的整体程度仍然不高。为此提出,应采取多条途径加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与政策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卢曼是德国当代最富创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社会系统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概念工具和独特的理论视角,受到众多西方翻译学者的关注。根据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翻译可视为一个社会系统,翻译系统的自体创生性、翻译过程的复杂性和偶然性、翻译的二阶观察及其反身性的探讨,有助于从社会学的视角给翻译和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起,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一批国外学者开始着眼于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探讨图像、声音、语言等不同模态表征符号中的隐喻构建,研究范围涉及广告、漫画、手势、音乐和电影等,但选取MV为研究对象的却很少,尤其是从体认语言学角度研究的几乎没有。有鉴于此,文章选取美国歌手迈克尔·杰克逊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Black or White MV为语料,基于体认多模态隐喻理论,分析其中有关“骄傲”和“愤怒”情感的多模态隐喻建构。分析发现,在该MV中,“骄傲”和“愤怒”情感都涉及非语言听觉和视觉符号的隐喻建构。“骄傲”分别涉及“骄傲是高音”和“骄傲是向上的舞蹈动作” 隐喻概念;“愤怒”分别涉及“愤怒是高音”和“愤怒是火”隐喻概念。这些非语言符号隐喻概念都是基于人们的身体体验和认知加工建构起来的,使信息接受主体的情感识解更直接、更快,甚至更强。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语块研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用维普资讯检索了近年来各类刊物上我国学者发表的有关语块研究的文章。为使研究成果更具有信度,选取了CSSCI刊物上发表的相关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对1989到2012年间关键词分别为语块和词块的48篇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语块研究的关注程度从2004年以后逐年增多,外语类刊物对语块的重视程度超过了所有综合类刊物,应用型研究占了近50%,但汉语语块的研究相对不足,揭示了当前语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改革开放与西部大开发,四川省以迅速崛起的姿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基于日本博士论文数据库CINII与日本科学研究助成事业数据库KAKEN收录的中国四川研究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分析与翻译法,呈现了日本学界四川研究的整体概貌与内容焦点。日本学者对四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领域,涉及历史视阈下的多维研究、考古史料研究、美术史视阈下的四川研究、旅游开发研究、藏族及藏区研究、四川方言等方面;在自然领域的研究则主要聚焦在地震灾害方面,涉及地震灾害的预防与测定、灾后影响及重建、国际合作与研究等内容。厘清海外中国四川研究的整体貌相与细致内容,不仅可以为四川区域形象的海外建构提供他者视阈下的思考与基础性研究资料,也可以为四川地方志、民族史等的撰写提供海外视角与史料信息。  相似文献   

18.
人格心理学中的自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是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自我的跨文化研究和脑机制研究是未来自我研究的热点和趁势.百年来国内外自我研究存在精神分析取向、现象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等四种取向,以及"客体我"和"主体我"研究两大范畴.当前自我研究存在自我的综合性研究不足、客体我的研究多主体我的研究少、脑机制的研究局限于认知部分、对本土文化的自我概念研究重视不够等四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仿词,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仿拟的一种,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在口语语体中颇受欢迎。《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人物对话用词考究,寓意深远。历年来,学者对于《红楼梦》中语言的研究数不胜数,对其中仿词的研究亦是格外关注。然而,从文化翻译学的角度考察《红楼梦》中的仿词翻译研究的却颇为罕见。通过对《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中人物对话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比较,从文化翻译学角度探讨仿词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揭示仿词翻译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