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之后,刘文英教授又推出新著《精神系统与新梦说》。作为前书的续篇,新著进一步完成了精神学的理论构建与系统阐释,深入、全面地展开了他在戤年前提出的“新梦说”。作者肯定了现代西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吸取东方文化的思想资源和阴阳互补的思维方式,建构了一个融合中西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学理论体系。作者认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大系统,人的自觉意识和潜意识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两个子系统一阴一阳,使整个精神系统成为“负阴抱阳”的阴阳…  相似文献   

2.
讨论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问题,首先应从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因为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基石。今天流行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技术,绝大多数“受到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或者从中吸取营养,或者受到它的推动。但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一种“本我”理论,强调的是潜意识的功能。弗洛伊德死后,精神分析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重视自我的作用,认为自我可以对潜意识过程包括对那些被压抑的信念施加某种控制,甚至改变潜意识的某些内容。事实上,后来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基本上是围绕着自我能量而展开的。20世纪40年代,罗杰斯创立…  相似文献   

3.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奠基人弗洛伊德潜意识、幻想、白日梦等术语是文学作品中情色问题分析的理论基础,析文学与情色问题的关系,可以从精神分析学中借鉴理论.文学作品暴露作家无意识动机、受压抑的情感、未能实现的梦,同时也为阅读者作了一个梦.劳伦斯、波德莱尔、乔伊斯这些文学的情色描写高手以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显示了情色对于个人存在和生活的重要性.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而情、色成为文学世界构成的要素.  相似文献   

4.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奠基人弗洛伊德潜意识、幻想、白日梦等术语是文学作品中情色问题分析的理论基础,分析文学与情色问题的关系。可以从精神分析学中借鉴理论。文学作品暴露作家无意识动机、受压抑的情感、未能实现的梦,同时也为阅读者作了一个梦。劳伦斯、波德莱尔、乔伊斯这些文学的情色描写高手以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显示了情色对于个人存在和生活的重要性.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而情、色成为文学世界构成的要素。  相似文献   

5.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庄子心性学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从心灵入手探讨生命秘密,都对主体的深层心灵进行了深入开拓。但二者在潜意识与无心、有多重我与无我、艺术是潜意识的白日梦与艺术是自然无为之作等方面有着鲜明对比。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揭示了一部分人的心灵现实,而庄子的学说则具有提升心灵品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法国作家扬·盖菲雷克的《野蛮的婚礼》把西方当代的著名精神分析学理论引入文学创作中 ,对作品主人公的“无意识” ,“俄底普斯恋母情结” ,“梦”以及病态人格进行心理学分析 ,用艺术形象诠释了西方精神分析理论 ,也展示了一幕病态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7.
姚本先在《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撰文指出,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基石,它虽然不是弗洛伊德的发明,但他是第一个认真探讨并以此确定精神分析学说体系的人,也因之成为该学说的真正创始人。弗洛伊德从个体出发,基于生物个体机制,提出了个体潜意识。荣格针对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潜意识生理与本能冲动的局限,在此基础上提出集体潜意识,这是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卓越贡献。荣格的理论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过渡。在潜意识基础上作出更大发展与贡献的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弗罗姆,他在荣格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社会潜意识,从而…  相似文献   

8.
地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潜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地域文化的核心部分 ,是作为地域人群“集体潜意识”的地域“隐型文化”。因此 ,注目“潜意识”问题研究且成果颇丰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相关方法 ,在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中便大有用武之地。其中 ,弗洛伊德的高足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对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克鲁克洪的“隐性文化”理论在被接纳入唯物史观框架后 ,也是研究中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的思想对西方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我国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精神分析引论》(以下简称《引论》)是他成熟的作品,是其创立的古典精神分析学的理论结晶。本文拟对精神分析的核心——潜意识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归宿,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析学说与施蛰存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伟文 《学术探索》2005,(4):132-136
由于与精神分析学有着奇妙的内在心灵契合,施蛰存对该学说情有独钟并大胆地用它来独辟文学创作“新的路径”。施氏对精神分析的接纳主要表现在:用潜意识理论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用人格层次说进行二重人格的塑造、用爱欲与文明说阐释了人与文明的悲剧性对立。施氏的这一探索赋予了他的小说鲜明的现代性品格,具有开风气的重要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对影像的理解是电影艺术研究逐渐由客体影像研究向主体受众研究转变的过程,其对电影受众的窥视审美体验的重视是一种辩证的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将银幕隐喻为“镜子”阐释了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的发生机制,而其对电影——“梦”的理解更成为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发生的关键。电影受众窥视审美体验的发生是受众以窥视为心理基础,以认同为心理机制的重要观影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正> 潜意识(the Subconsciou nsess)是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基石,虽然早在十七世纪哲学家、神学家们就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和探索,但精神分析学说的潜意识理论则创始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从个体出发,并基于生物个体的机制,提出了这一理论,因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也可以称作个体潜意识,该理论对以后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3.
《离骚》后半部分的描写是述梦、记梦,是由梦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离骚》“自我”是梦者的自我感知。而《离骚》“梦”的产生,又与诗人的生理、病理有关。“梦”这种潜意识活动与艺术创作这种有意识的活动,二者之间又有着重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略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其基础理论包括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说、梦的学说三个方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核心是“无意识”理论,这一理论对20世纪的作家、批评家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直接影响沈从文创作的西方哲学、文艺思想有两大体系:一是把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与启蒙主义相结合,进而与柏格森的“自由意志”的“生命力”结合构成一大体系;二是柏格森直觉主义中的“意识绵延”(意识流)和“心理时间”成为作者以性爱为核心,以表现人的潜意识而进行精神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7,(3):14-25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侧重于对梦进行内容解释,而现代睡眠科学则倾向于对梦进行形式分析,两者都不能充分解释梦,只有对两种方法进行整合才能对梦给出合理的解释与说明。分析梦的颜色问题,提出并探讨心理内容表征的语义加载模式及其运作特点,可以看出,心理内容表征遵循三大约束:能量约束、计算速度约束和信道约束。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表明,心理内容表征符合节约模式,进而结合特殊的梦现象,如睡眠麻痹症,探讨意识与潜意识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析学与中医理论皆为对现象的整体解释体系,二者在思维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精神分析学与中医理论各自所面临的批评意见,如其理论的没有“可证伪性”、疗效的不确定性等方面,亦皆不谋而合。就方法论而言,精神分析学强调人与文化、中医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的这类整体思维模式,应更近于人文科学中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末,学术界流行一种将高唐梦释为“白日梦”的观点,这是对弗洛伊德“白日梦”之说的误读和误用。并非白日做梦都是“白日梦”;梦与白日梦的区别在于是否处于睡眠状态,是否有视觉意象为主幻觉经历。以此辨之,楚先王“昼寝”而“梦见”神女是梦而非白日梦。古代文献中的“昼梦”是“昼寝而梦”或“昼寝,梦……”之省,因而将“昼梦”释为“白日梦”或将“白日梦”译作“昼梦”均属失当。古人对“昼寝”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而“昼梦”在古代精神文化现象中则具有特殊意义:它是异兆呈现的形式,是一种比夜梦更为神秘的心灵感应和神灵启示。高唐梦是楚国命运的象征意象,在绮丽的性梦背后隐藏着深邃的历史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9.
叙事学研究之五 梦:时间与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时间、存在、事件、意识和潜意识关系的考察,认为梦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一种叙事行为。与意识中的叙事一样,梦中的叙事也是为了抗拒遗忘,寻找失去的时间,并确认自己的身份,证知自身的存在。梦的基本语汇是梦象。在从梦象到梦境的过程中,一种叫做梦境“蒙太奇”的叙述行为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在叙事、抒情、说理这三大人类的文化冲动中,叙事更为基本,因为只有叙事既是一种意识行为,也是一种潜意识行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时间、存在、事件、意识和潜意识关系的考察,认为梦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一种叙事行为。与意识中的叙事一样,梦中的叙事也是为了抗拒遗忘,寻找失去的时间,井确认自己的身份,证知自身的存在。梦的基本语汇是梦象。在从梦象到梦境的过程中,一种叫做梦境“蒙大奇”的叙述行为起了重要的作用。本丈认为在叙事、抒情、说理这三大人类的文化冲动屯,叙事更为基本,因为只有叙事既是一种意识行为,也是一种潜意识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