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语言形式和概念结构的隐喻二维模式认知研究发现,有些隐喻在加工处理上并没有采用跨域映射的比较方法,从而产生了认知过程中的一种隐喻矛盾。将交际维度纳入隐喻认知模式的必要组成部分,关注隐喻刻意性的交际特征,构建语言、思维和交际三维一体的认知模式,有助于在概念结构层面将所有隐喻定义为一种跨域映射,从而解决隐喻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话语隐喻研究的一个新近趋势是将话语与修辞语言的认知层面联系起来,因此,可采用此视角探索论说文本中的隐喻生态位以说明如下问题:隐喻特性如何通过深层概念隐喻和语篇依赖性的映射显现并在话语层面上被探索。此分析法明确强调隐喻的论说作用,从语篇衔接蕴含链来看,隐喻语言在语言、认知和语用方面有助于话语的论说力。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义学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某一领域的经验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模式。国内针对英语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研究甚少,且多数是宏观层面的理论归纳与实证总结,很少涉及源领域事物特征向目的域映射的微观过程。本文以经济领域中一个突出的概念隐喻——生物隐喻为例,描述和揭示了其内在的隐喻映射模式。  相似文献   

4.
概念隐喻是思维层面的认知机制,认知参照点是人类另一个基本认知模式。研究发现,概念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其实就是认知主体寻找认知参照点认识目标的过程。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在语篇层面上其认知参照点模型有所变化,不再局限于只由单个认知参照点来识解目标,可能是多个源域作为认知参照点共同阐释目标实体,也可能是几个源域分别充当认知参照点来认识相应的目标实体。随着语篇结构和内容的多样化,认知参照点模型也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修补。  相似文献   

5.
隐喻在科技英语中比较常见,翻译中应注意考虑隐喻能否保全、喻体形象如何传达、修辞格如何表现、如何保留喻义等。因此,对能够通过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在目的语中实现从意义到形式与原语对接的,可采用直译方法;对不能把原语中的喻体直接转移到目的语的,若能做到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归化映射,可采用意译方法;对原语隐喻中所含概念域在目的语中既不能对等映射又不能归化映射的,只能采取译喻义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内,以自建的小型商务英语语料库为基础,揭示隐喻"商务即战争"(BUSINESSIS WAR)在商务语篇中的投射模式,并在Halliday语域学说的视角下,进行了商务语篇与政治语篇、商务语篇与经济语篇的对比分析。与政治语篇相比,商务语篇的隐喻密度很小,源始域倾向于战争策略、靶等战争外围概念,而非杀戮、战斗等核心概念;与经济语篇相比,商务语篇的隐喻密度略小,两者在源始域的选择上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7.
隐喻的概念本质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隐喻不仅发生在字词、句法层面,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宏观的概念结构,自上而下构成篇章隐喻。通过对美国黑人诗人Langston Hughes(兰斯顿·休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的研究发现:认知主体把基于源域的经验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投射到目标域的概念结构上,通过充分发挥松散类推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比较,寻找出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点,从而快速正确地理解语篇的隐喻之意。概念隐喻能力作为人类的高级语言认知能力对语篇推理发挥着核心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8.
隐喻的使用反映了人类的概念体系,人们借助对另一类事物的隐喻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战争因其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已成为日常语言中隐喻的重要来源。运用认知理论对英汉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发现英汉战争概念隐喻的源领域特征,并通过阐释其向目标域映射的认知构建过程,以体现隐喻是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韩礼德首先提出的语法隐喻表面上与词汇隐喻是完全不同的语言现象,前者是指同一意义在表达式上的变异,后者是同一表达式在意义上的变异;但实质上它们都享有共同的本质特征──跨域特征,它们是隐喻现象的两个类别。语言的层次性是语法隐喻产生的前提。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语法隐喻的多层分析证明:跨域特征展现在概念语法隐喻的词汇范畴、语法级阶、语义功能成分和语义过程等方面,贯穿于意义表达选择的各个层面;并同语言层次之间的关系一样,从语义过程到词汇语法各选择层之间呈层层体现关系。  相似文献   

10.
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关系到语言的使用,更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笔者以语义学和语用学等相关理论为视角,分析了概念隐喻的有关的特点与功能,并得出如下结论: (1) 概念隐喻是隐性的知识系统,是一种社会规约性的文化价值取向.它与其派生的具体隐喻表达式构成了一种新的认知模式.(2) 概念隐喻与其派生的具体隐喻表达式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类型语与标记语之间的关系,前者蕴涵后者,后者预设前者.(3) 作为语用预设,概念隐喻具有很强的统领功能,它把相关的蕴涵意,即亚范畴,聚集其下,形成网络,从而不断生成新的搭配、新的语块、新的意义和新的命题.更为重要的是,概念隐喻构建了新的概念系统和新的思维方式.(4) 作为隐性的知识系统,概念隐喻一般不明示在语篇中,而只隐含在它派生的蕴涵中.这些分布语篇中的蕴涵意义相互关联,相互照应,形成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相似文献   

11.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阐释了表层语言选择与文本交际功能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问的紧密联系,本文论及的语篇、语域分析法便是以该模式为基础的研究方法.House的语域分析模式旨在通过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对比分析来考察情景变量、语体、功能及语言.Baker的分析对于研究文本的主位结构和衔接结构特别有用.Harm和Mason则超越了House的语域分析模式,翻译对语用学和符号学的研究已成为他们模式的一个探讨主题.  相似文献   

12.
隐喻性表达的普遍性,证明隐喻在语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显示了隐喻性表达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构成。就此而言,隐喻能力是提高语言能力的保证,而隐喻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学习者对基本概念隐喻及其相应的概念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是使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言者意向的表达和听者意会的生成一直是语用学研究所关注的中心议题。话语意义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发于言者意向却归于听者意会的过程。在具体交际语境中,无论前者的表达,还是后者的生成,它们都是基于交际者的语用所能和语用所愿完成的,交际双方在语用能愿方面潜存的互不匹配性直接导致了听者意会对言者意向的偏离。  相似文献   

14.
语境是语言使用的环境 ,是语言表达所依赖的语言知识和蕴含的非语言知识的总和。话语意向是话语的语用含义或言外之意。语境可以补充说明、升华话语意向 ,它对话语意向的理解起决定性作用 ;人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话语意向有意识地改变甚至创造语境 ,以求达到既定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语言学家们对隐喻的识解是基于隐喻形式能提升与隐喻对象相关特质而抑制不相关的特质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这种假设通过交叉知觉模式的词汇触发研究得到了证实。其中对不相关特质的抑制主要有类涵与关联论两种模式。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对比发现:意义选择与意义建构是二者主要的差异,前者注重的是隐喻载体的特征范畴,后者的理论亨心在于分析词汇的编码意义,为实现其交际意义如何在特定语境里进行概念调整的语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意象图式作为隐喻的认知基础,在隐喻构建、转喻映射中源域与目标域的建构以及隐喻与转喻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对中美教育语篇进行实例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中美教育语篇中常用的四个主要意象图式:容器、部分/整体、路径和平衡图式,三个常用隐喻:教育是经济、教育是场战争和社会是座大厦(教育是基石)。三个常用隐喻中的前两个大多出现在美国教育语篇中,后一个大多出现在中国教育语篇中;究其根源,中西文化模式的基本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根本区别,西方教育思想重功利、重竞争、重个体,而东方则重群体、重和谐。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认为言语行为包含以言表义和以言行事这双重结构。以言表义体现了言者的语言资质,以言行事体现了言者的交往资质。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割裂了言语行为双重结构间的内在联系,前者只关注语言本身,专注于译本的内部研究;后者从影响语言的外部因素着手,专注于译本的外部研究。以言语行为的双重结构为基础进行译本研究既能根据语言的构成性规则考察译本的语言资质,又能根据言语的协调性规则考察译本的交往资质,对译本进行全面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类接续性拷贝式"A是A,B是B"格式(以下简称"是"格式)是一类评价性很强的固定格式,其基本格式义在世界很多语言中都存在,而汉语中的"是"格式,除了基本格式义以外,还能在更大的语篇中发生格式的语义偏移.根据该格式突出的语义色彩,可将其分为中性"是"格式(基本格式)和褒义"是"格式(偏移后的格式)两类,后者是前者在一定语境下发生语义偏移后得到的汉语特有的语义类型.  相似文献   

19.
以旅游宣传册为代表的评价资源在旅游推广语篇中的话语功能,可以从评价体系中的情感、鉴赏和级差这三个范畴来考察。这些功能体现在对旅游目的地价值的评价中,借助以下手段:情感的隐性和显性表达、审美评价,通过强化体验范畴之边缘或强化词义的语言手段来放大。因此,在促销性旅游话语中,通过对评价意义的反复来构建韵律,并在情感和审美上对整个文本进行渲染,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