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传统哲学动静观或主动,或主静,或强调动静对立统一,均对中国传统体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传统哲学不同动静现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形成了动养之法、静养之法和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中国武术则在把握动静范畴的基础上,从辩证的动静关系入手,创立了多种多样的武术理论和武术技能技巧。从总体特征上看,由于中国传统哲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以主静为主,在其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总体上形成了贵柔主静的特点,并相应地导致了养生体育发展完备而竞技体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在当前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体育有必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2.
“动静”先由词组时的“行动和止息”义演变为概括性的“行为举止”义;然后在组合关系变化的推动下,进一步转指为“‘行为举止’的情况”义,并最终泛化为“(探察的)情况”义,从而完成了词汇化。“动静”词汇化的意义是由“动”、“静”共同参与形成的,偏义成词说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学说包台着丰富的体育思想和养生之道,他重视体育,崇尚札射,以“仁”,“札”为准绳,反对非仁,非札的体育活动;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认识到了体育对智力发展的特殊功能;在养生方面,他主张有动有静、旁逸结合的“中和”养生法则,重视主观努力,防治疾病,争取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4.
丹溪“参之以太极之理”,一方面肯定“动”对万物生化的意义,另一方面认为“妄动”则是病因。由五性感动而悟出妄动伤阴。而妄动者,相火也。引动相火的是“人欲”,强调“人欲”在发病学上的意义。主张在养生上节食色之欲,以静制动,人心听命于道心。所以太极动静之理是理解理学对丹溪医学影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状字章》是最复杂的一章,人们又常把状字同现代汉语的副词等同看诗、分析,因而问题愈来愈多,愈觉得难以理解。其实,马氏为状字下的定义是:“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害者,曰状字。””又说:“状字之於动字,亦犹静字之故名字,皆所以肖貌之者也。”“描画人物类其状日貌”(《洪武正韵》“容,容仪也。”(《玉篇》)也就是说“用来描画动作、状态的样子的实字,称为状字。”马氏还强调状字同静字一样都是用来描绘事物样子的字,不过静字用来描绘名字的样子,而状字用来描绘动字的。所以《马氏文通》的状字应包括我们相当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动与静是指写作中的表现手法。动,就是对动态事物的描写;静,是指对静态事物的描写。新闻写作要多写动态事物,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新闻写“动”,是把新闻写活的基础。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动与静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里藏动。因此新闻写作要完全写动,绝对地写动,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效果也不见得好。反过来在写动的同时,适当地写静,动静相济,不仅可以使动态事物更显其动,而且可以使静态事物本身也具备一种动态,这就叫写静得动,写静  相似文献   

7.
静是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点,同时诗人也善于描绘动态.静可以分无声之静与静态之静、有我之静与无我之静;动可分为声响之动与运动之动、客观之动与主观之动.王维的山水诗以禅入诗,以静为主,动静结合,静而不死,动而不张,理境交融,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论王维诗中的“动”与“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①大凡有作品传世之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家之内在精神,笔下也当各有自家境界而不相杂混。王维诗中动静相衬造成的意境美,就是他在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王维诗中的“动”,主要在他前期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行神如空,行气如虹”②的“劲健”之美。此时,诗人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王维诗中的“静”,则主要表现在其山水田园诗中。这时,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  相似文献   

9.
韩非在解说老子《道德经》时.阐发了自己的修养论。韩非所谓修德实主要指利于自身的智术修养,其修养方法的基本原则是“虚静”,而以“意无所制”为虚静之要诀,虚静原则主要的实际要求是善于把握动静和寡欲知足。韩非只讲修智术而不讲修仁术,不能教人宅心仁厚;讲虚静无为而追求御物胜敌,是以虚静为诡道。然其辨析动静和物欲与利害得失之关系,所见精微深湛,实包含了不少哲理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就像有太阳也有月亮,有白天也有黑夜一样,动与静是相对的,动静结合,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这是生命的真谛。由此引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的语文课堂何尝不需要动静结合?课堂上的动静结合更是一门艺术。何时该动?何时需静?动与静的程度如何?就需要我们教师科学、巧妙地去把握。而检验动静结合得成功的标准就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彼此倾听心曲,交流情感,及时捕捉内心的感悟,实实在在地解决疑惑,习得新知和增强能力。  相似文献   

11.
客观事物的动与静是对立的统一,反映这种辩证关系的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也是辩证的统一。因此,我们在写作中常可以灵活运用动静思维,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恰当的运用动静思维,可以使文章意境更加优美,文笔更富有灵性和艺术魅力。但这更要求我们准确把握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动静关系,善于将我们的主观感情转移到不具人的感情色彩的审美对象中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理为主宰说———理命物而不命于物、理能动静说、体静用动说几个方面 ,探讨了李退溪的太极动静观。他的太极动静观与朱熹的太极动静观的不同 ,其根本点就在于李退溪认为理自身能动静上。他这一观点是直接承袭了明代的曹端太极动静观而来的。他承认太极无情意造作而归于不动 ,这仅是就太极本然之体而言的 ,而太极之妙用则是活波波、能生能发的 ,他所说的“用”则有能生能动之义 ,从而导出太极能动说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状字今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通》对状字的界说是:“状字所以貌动、静之容者”“状字之于动字,亦犹静字之于名字,皆所以肖貌之也。”“凡状字必先所状,常例也。”状字的这些功能与特点,似乎可等同于现代汉语的副词,但我们把二者比较一下就会看出它们有许多差别。 一 状字的组合能力 《文通》界定状字是状动、静之容,经常位在动、静字之前,但在解说论证时却认为状字状动、静字只是其常规,它还可状名字、代字、顿、读、句以及自状等。其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武术的动静观,不仅注意身体运动表面的动静变化,而且强调人的身体和心灵整体内外的动静运动变化。动静是武术中最重要的一对阴阳范畴,武术讲究动与静的和谐,它深刻地反映在各种技术特点之中。  相似文献   

15.
《老友》2007,(6)
中医认为,长寿的关键在于养生,其养生之道可归纳为以下4点。1、起居有常,动静适宜药王孙思邈提出“养生之道,常于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说明要劳逸结合,动静适宜,也就是平时应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泰和县塘州镇退休职工康海秋已整整100岁,全家四世同堂,共60余人。退休后,康海秋随次子在农村居住20年。之后随长子搬到县城居住。他遵循“动健体,静养心”的动静结合养生古训,好学,喜写,爱动。  相似文献   

17.
凡文章,包括古文在内,都有“文眼”。如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文眼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牧《阿房宫赋》的文眼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  相似文献   

18.
适宜老年人的“早动晚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早晚锻炼,应做到动静结合,以"早动""晚静"为宜。  相似文献   

19.
有无(动静)的论辩是天道观问题上的一次重大的论争,其大致经过了从王弼“贵无”“主静”开始.经裴颇“崇有”和郭象“独化”的否定,最后由张载以“太虚即气”和“一物两体”对动静(有无)之辩做了辩证的总结。这样的过程符合辨证发展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对于王维诗歌特别是山水诗的动静问题,文学界已作了大量的探讨.山水诗中"静中有动"是人们普遍给予的审美评价.而本文则试图从诗中所表现人物主体的行为动作这个角度去分析王维诗中的动静相对的艺术美,即"动中有静","以静衬动"的艺术特点,从而揭示"动态性在王维山水诗中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表现大自然中田园山林的静美境界,才是他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