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来,是没有准备写这篇文章的,因为,对贪官已经见怪不怪了,也已有点无所谓了,说不说都是那么一回事。但,最近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上县,前后两任县委书记因卖官受贿,接连成为大贪官的报道,让我大为震惊,也深感责任,对贪官要抨击,对贿官要痛击,决不能见怪不怪,抱无所谓的态度。于是,也就有了这篇“也说”。贪官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利用职权,贪污、盗窃、挪用公款,一类是利用职权,受贿、敲诈、勒索他人钱财。所谓“贿官”,是特指那些利用职权受贿的贪官。这个(?)官,是贪官中的一种,它同一般的贪官有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可以单独一说”,值得单独一“说”。“也说”者,再认识也——这个贿官,怎么会那么多,怎么会那么贪,不是一个(?)个,而是为数不少的一群;不是贪一点,而是贪无数,动辄数以几十万几百万,往往(?)以千万,甚至上亿,到底该怎么防,该怎么治,该怎么惩?自然,抨击贪官,抨击贿官,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完成的,这篇“也说”也只能拣若干片(?)来说,说一点自以为比较深刻的话。  相似文献   

2.
从逻辑上讲,《行政诉讼法》有些条文值得商榷。由于法律、法规不是授权的主体,因此该法有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提法,应改为“法律。法规规定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对象不应仅限于组织,而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该法有关当事人补充证据的规定并不科学,有关直接起诉案件与复议前置案件诉讼时效的规定也不一致,而有关诉讼不停止执行的规定则自相矛盾,这些都应作相应修订。  相似文献   

3.
清代有人仿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了一篇《陋吏铭》。此文颇有意味 ,可供一读 :  官不在高 ,有场则名 ;才不在深 ,有盐则灵。斯是陋吏 ,惟利是馨。丝圆堆案白 ,色减入秤青。谈笑有场商 ,往来皆灶丁。无须调鹤琴 ,不离经。无刑钱之聒耳 ,有酒色之劳形。或借远公庐 ,或醉竹西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陋吏”者 ,墨吏也 ,贪官也。《陋吏铭》实为讨贪檄文 ,文简意赅 ,语谐情愤 ,挥笔如戈 ,直戮贪官。史有记载 ,在雍乾时期 ,虽曰盛世 ,却舞弊贪赃之风甚炽 ,尤其是江淮一带的盐商、盐官 ,官商勾结 ,“惟利”枉法 ;百姓若有诘责 ,上曰“…  相似文献   

4.
报告文学《金沙江大裂变》是“写中心、唱中心”的产物,又是运用“三结合”创作方法撮合而成;报告文学不是“史话”,《金沙江大裂变》则是错误百出的大杂烩。其《主编阐述(代后记)》则是一篇只有在文革时期才能得见的文学宣言。  相似文献   

5.
唐诗名篇词语新解五则程瑞君一、“白日依山尽”并不是写夕阳西下的晚景王之焕《登鹤鹊楼》诗首句“白日依山尽”,一般都认为是写夕阳西下,依山而没的。如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诗词名句词典》说:“白白的日头顺着西边的山头不见了……”《唐诗鉴赏词典》说:“首句写...  相似文献   

6.
大凡贪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的贪官收受贿赂,谋取私利,而在背后又被更大的贪官利用、使唤。这样“背后”的“更大的贪官”即为“使贪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达到既升官又发财的目的,贪官们趋炎附  相似文献   

7.
江怀 《淮海文汇》2004,(2):24-25
贪官们一个人是贪不起来的,必须有一个“黄金搭档”。这个搭档往往是大款、妻子或情妇充当主要角色。一方面是贪官和大款一唱一和,官与商互相支撑,互相利用;另一方面是贪官和妻子或情人,一唱一和,把权钱交易在暗地里搞得缠缠绵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部分领导干部中悄悄地兴起了一股收藏热。他们有的专门收藏名人字画,有的专门收藏古玩,有的专门收藏稀世珍本秘籍,也有的只要是值钱的文物都悉数收藏。在这些热衷于收藏的领导干部中。除少数是利用工资收入收藏外。大多数不是自己掏钱收藏。而是以权“收藏”。或是搞权“藏”交易。从近年来查处的受贿案件来看,不少贪官赃物中都有价值不菲的收藏品,有的收藏品市场估价甚至占了整个赃物价值一半以上。少数领导干部开始从贪财、贪色向贪古董和艺术品演变,这已成为当前一些贪官聚敛钱财的新手段和新现象。  相似文献   

9.
《荀子·不苟篇》:“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其中“吟口”一词,历来注说纷纭,迄无定论。杨倞说:“吟口,吟咏长在人口也。”郝懿行说:“案‘吟口’,《说苑》作‘凶贪’,此木必作‘贪凶’,转写形误,遂为  相似文献   

10.
释“一晌”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南唐后主李煜这首《浪淘沙》词中的“一晌”,注家多注为“片刻”,笔者未敢苟同。“一响”固有“片刻”之义,于此却未为贴切。若释“一晌贪欢”为“片刻贪欢”,此连上句“梦里不知身是客”,意思即为:我做梦糊里糊塗竟不知我现在已是亡国贱俘(客),居然在梦中还当了片刻皇帝,又贪了片刻之欢。此解不能说完全讲不下去,但它未能突现李煜亡国后那种厌见春花、厌见秋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望江南》)的无比哀伤恨怨之情。而且,还给人个错觉,好象此刻的李煜还不是“往事只堪哀”(《浪淘沙》)——深悔自己早先那种已造成亡国后果的贪欢荒淫;而是眷恋它——极嫌其梦之短,其欢之暂(才  相似文献   

11.
在语言实践中,稍有不慎,就会因义生文,或望文生义,曲解词语,有悻于语言规范或作者的原意。下面拟谈三则,以就教大方之家。其一:劳燕分飞《温州日报》1996年7月30日载有《比翼双飞两“状元”》,这是两位作者分写两篇报道的总标题。副题是《记我市理科最高分获得者吕静妹、王晓波》。《咬文嚼字》1997年第4辑《“比翼双飞”岂可乱用》指出《温州日报》在总标题中乱用“比翼双飞”,说得恰如其分。但文中最后说:“若此,那就不是‘比翼双飞’而是‘劳燕分飞’7。”其实,两位关系并不密切的考生各奔前程,也不能说是“劳燕分飞”。劳…  相似文献   

12.
核心提示 “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一篇《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案件警示录》,让一些口头冠冕堂皇、内心龌龊的“两面人”贪官成为社会热点.廉政专家指出,要在改进、完善干部教育和考核、选拔任用、监督方面“多管齐下”,让更多“两面人”贪官的伪善面具尽快被揭下.  相似文献   

1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以“法律关系要素说”为基础理论,对涉外民事关系的界定做了明确规定。“法律关系要素说”界定方法给法官实际操作以简化直观等益处,但也存在客观连结点指标易引发隐性的法律规避、虚假涉外的无法排除、形式涉内但实质涉外案件的无法纳入等隐患。虽然引入了自由裁量权,但缺乏适用标准,带给实践的将是无法操作或被滥用的硬伤。对涉外民事关系的界定应将规则与方法辩证统一,对自由裁量权给予合理限制,赋予当事人异议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合同法》将商业广告的法律性质界定为要约邀请。商业广告的这一性质界定的成立,有赖于两个条件的满足。其一,商业广告所体现的确实是广告主“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这样一个意志内容;其二,如果广告主持有上述意志,则广告主的这种意思表示确实能够为他“召唤”来要约而不是别的什么。但是,分析表明,这两个条件并未得到满足。分析还表明,商业广告主的意志内容可分为作为主体部分的积极意志,即“邀请”要约邀请和作为次要部分的消极意志,即邀请“要约”。由此可见,商业广告的法律性质是相对复杂的,《合同法》对商业广告的法律性质的界定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15.
刘锡荣所说的情况,在时下确非个别.而有其普遍意义。对于官员尤其是相当级别的“大官”来说.因贪丢官,断送了前程还要入狱失去自由.细想起来真是很不划算、太不值得。然而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最高判刑5年”的法律规定,许多贪官便释然了:贪得千万上亿.即便案发。  相似文献   

16.
写了《关于词马迁的结局问题》(见《史学月刊》85年第6期)一文之后,觉得意犹未尽。《太史公书》在西汉时期,从不曾被说成是“谤书”,到了东汉时期,它才被加上了这样的恶名。事实上,是先有了“谤书”之说,然后才附会出了司马迁被杀的故事。为了证明这一点,有必要对“西汉史学系统”加以考察。同时,考察一下司马迁后代子孙的情况,也可以证明“被杀说”之不足信。  相似文献   

17.
“犯笔”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中一种常见的技法,也屡屡被一些评论家们所提及。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水浒传》有许多文法,非他书所曾有,略点几则于后……有正犯法,如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江州城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正是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以为快乐是也,真是浑身都是方法。有略犯法,如林冲买刀与杨志卖刀……。”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也有类似的见解:“《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作文…  相似文献   

18.
汉代,血族复仇之风盛行,成为两汉社会风俗中十分引人注目的问题。在当时,许多社会阶层都存在浓郁的血族复仇风习,即使诸侯王公亦是如此。而官府对于这一类案件的处理则相当宽容,这与当时普遍流行的“《春秋》决狱”法律行为有很大的关系。两汉时期的《春秋》学,主要是公羊学派,而《公羊传》的思想特征之一就是对复仇的推崇。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非法集资犯罪的界定虽立足于有效指导司法实践这一理念,然而从技术性处理的角度考察,则仍存在缺陷:并非所有的非法集资犯罪的成立都须具备社会性这一特征;亲友以及口口相传的界定也颇为模糊。应在“亲友”的范围之内,以超过三个层级为准将其界定为向“公众”集资。同时,主动型的口口相传应认定为公开宣传。  相似文献   

20.
小说《神木》涉及到酷烈的“嗜杀”行为,这种极端暴力行为显现出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心理积淀,古典名著《水浒传》中便充斥着这种“嗜杀”行为,它已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小说中主人公组成内部团伙,与《水浒传》中的梁山原则一脉相承。残酷的杀戮并不是作者着力表现的对象,当面对人性恶时,国家监管体制可以减少悲剧的发生,但我们的文化如何从根本上摈弃这种历史积垢,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