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纯贞的心     
隔壁二十三号里的郑德菱,这人真好!今天妈妈抱我到门口,我看见她在水门汀上骑竹马。她对我一笑,我分明看出这一笑是叫我去一同骑竹马的意思。我立刻还她一笑,表示我极愿意,就从母亲怀里走下来,和她一同骑竹马了。两人同骑一枝竹马,我想转弯了,她也同意;我想走远一点,她也欢喜;她说让马儿吃点草,我也高兴;她说把马儿系在冬青上,我也觉得有理。我们真是同志的朋友!兴味正好的时候,妈妈出来拉住我的手,叫我去吃饭。我说:“不高兴。”妈妈说:“郑德菱也要去吃饭了!”果然郑德菱的哥哥叫着“德菱!”也走出来拉住郑德菱的手去了。我只得跟了妈妈进去。  相似文献   

2.
母亲的秘密     
林海音 《社区》2012,(35):24-25
母亲在28岁上便做了寡妇。当母亲赶去青岛办了丧事回来后,外祖母也从天津赶来.她见了母亲第一句话便说:“收拾收拾.带了孩子回天津家里去住吧。”母亲虽然痛哭着扑向外祖母的怀里,却摇着头说:“不,我们就这么过着,只当他还没有回来。”既然决定带我和弟弟留在北平,母亲仿佛是从一阵狂风中回来,风住了,拍拍身上的尘土。我们的生活,很快在她的节哀之下,恢复了正常。  相似文献   

3.
因为工作的原因,生下女儿悠悠之后,她一直由外婆和阿姨照顾。和外婆还有小姨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很听话,可是每次我下班后去接她,她就会千方百计地和我作对,要么是缠着我不肯好好吃饭、睡觉,要么就是故意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变成了“两面派”的问题儿童。害得我经常抱怨母亲说:“这孩子这么不听话,都是你惯的!”母亲宽容地笑笑说:“她还小呢!”  相似文献   

4.
A初见时,她刚大学毕业,一个人到陌生的城市找工作,他问她的愿望,她说,二十四岁时一定要存够钱去瑞士看雪。 她说话时眼神坚定,像是在对自己立下一个很大的誓言,他不觉笑了笑说,真是个孩子。她听了倔强地摇头,不,我不是孩子,我今天刚好十八岁,成年了!  相似文献   

5.
母亲发如雪     
陈洪娟 《社区》2014,(9):60-60
过年回家,陪母亲去超市购物,她在日用品赁架旁流连,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我说:“洗发水和沐浴露我刚买了,牙膏家里还有两支,好像不缺什么了。”母亲好半天才迟疑地说:“隔壁王婶说染发剂效果不错,我想买点试试。”我抬头一看,母亲原本一头漂亮的黑发,现在夹杂着很多白发,特别显眼。  相似文献   

6.
母亲气冲冲地打电话来,要我跟姐姐好好地谈一谈,因为她从来没见过像姐姐那么狠心的妈,居然大晚上让外孙女晴晴一个人走到她家去,路上还要过马路。她絮絮地唠叨着:“孩子这么小,被车撞了怎么办,被人拐走了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社区》2009,(8):60-60
星期六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白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怎么劝也不行。 母亲说:“你们别拦我了,你们回来,妈煮顿大餐请你们,不是受累,是欢喜呀!”我便说:“我陪您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相似文献   

8.
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我,中专毕业后,在城里娶下媳妇安了家。人常说:婆媳像天敌。更何况这城里的媳妇。乡下的婆!我把忧虑说给妻子,妻笑言:“放心,看我日后的‘招数’吧!” 婚后不久,妻果真“出招”了。第一招“嘴甜”。妻总是不叫爹娘不开口。母亲因乡下农活忙,不能帮我们看孩子,总怕媳妇有看法。妻发觉后说:“娘,您老把8个孩子拉扯大,劳神费心,实在是不容易,我们只一个孩子,再累也比不上您当初,您放心好了。”甜甜的话语把母亲说得心里美滋滋的。 第二招“手勤”。母亲来城里小住,家务活妻绝不让我插手,总是把我推到母亲身边:“多日不见了,娘俩好好说说话儿,这些活我全包。”母亲看到媳妇如此疼爱她的儿子,  相似文献   

9.
黄艳梅 《社区》2009,(15):52-52
年初我去美国探望妹妹。妹妹刚生了一个宝贝,我打算买一件礼物送给她。在商场我看中了一个可折叠的婴儿床,由于妹妹家非常小,这款可折叠婴儿床正好适合她。销售员热情地介绍了这款产品,并且现场为我演示了如何折叠婴儿床,等我付完款,销售员指着婴儿床说明书提醒我说:“请注意这一条——您在折叠床的时候一定要留意床上是否有您的孩子,如果孩子在床上,请一定将他抱走再折叠。”我看了简直无话可说,难道美国人以为我们中国人是白痴啊!  相似文献   

10.
母亲的心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我一如既往的推着自行车要去学校。可我左脚刚迈出门槛,母亲突然大喊了一声:“扣子”我低头一看,我的上衣掉了一个扣子,又一看,就掉在我的左脚旁。我说:“哦”就弯腰把扣子捡起来放进了衣兜里,然后就往前走。不料母亲又说道:“等一下,我给你缝上。”  相似文献   

11.
李丹崖 《可乐》2010,(3):39-39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四岁的孩子说的话。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女儿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  相似文献   

12.
很久没有去看母亲了,下班后我“忙里偷闲”去了母亲家。母亲一看到我,就说:“在家吃饭啊,我去做疙瘩汤。”  相似文献   

13.
唐风 《山西老年》2012,(10):27-27
母亲年逾七旬,我也已至不惑之年,可在母亲身边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也许自己在兄弟姊妹中最小吧,母亲总爱当着我的面唠叨。结婚以前我总嫌她烦,有时母子俩谈不上一会儿就不欢而散,顶撞母亲几句也是常有的事。现在自己的儿子也上了学,才发觉母亲的话总是透着朴素的人生哲理。母亲勤劳、宽容、善良、节俭、大方。说她既节俭又大方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她的节俭体现在对自己,在我们姐弟几个没成家之前我没见过她给自己添置什么新衣服,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也总要先紧父亲和我们;而对外面的人她总是很大方,记得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紧张,但家里总是宾客盈门,妈妈总是尽自己的所能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我们几个孩子怕大人吃了属于我们的好东西,有时就会向妈妈提出抗议,可妈妈总说“有手不打上门客”“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之类的“格言”。  相似文献   

14.
仁斌  洪峰 《新少年》2009,(4):6-7
董一蒙是彰武县西六家子乡九年制学校女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因此,她和这里的许多孩子一样,成了“留守儿童”。在西六,贫困孩子多,留守儿童多,这些特殊孩子是否感到了孤单和艰难?不过,董一蒙说:“我们身边有许多朋友。”是这样吗?还是让我们到西六去看一看吧。  相似文献   

15.
李英 《社区》2009,(17):50-51
一天.我壮着胆子,走进德国一家大商场的经理室,我说,想同经理谈生意。经理是一个中年妇女,她告诉我,我是她遇见的第一个找上门谈生意的中国人。我拿出从国内带来的景泰蓝瓶、湘绣什么的,她的态度挺好。看了看,客客气气地说:“你有公文吗?”我不明白,她说:“你代表中国政府哪一个部门?或者是哪个省、哪个市的政府部门?”我说:“我不能代表政府。”经理说:“抱歉,我们只同中国官方做生意,  相似文献   

16.
成熟不能等待——国外中小学性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性教育从家庭开始美国青少年性教育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家庭,青少年30%的性知识来自父母,那么,家长怎样和自己的孩子谈论这个敏感的话题呢?雷诺兹女士是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板,她的女儿今年已经21岁。她说:“当孩子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时候,我会经常找机会与孩子交谈。比如在一起看成年人电影的时候看到男女主角见了面就上床,我就告诉女儿,这只是故事,真正的男女关系不是这样的。我告诉女儿,婚前性关系是危险的。”黑人管理技师布朗有一个15岁的女儿和一个20岁的儿子。他说:‘我们都是面对面单独交谈,女儿同母亲谈,儿子同我谈。…  相似文献   

17.
3年前,我领着新婚的妻子乘车回家看望母亲。那时,正值油菜花开。一路上,妻子兴奋地把头不停地伸出窗外,像乡下孩子到了城里的动物园,嘴里不住地啧啧赞叹:“黄灿灿的一大片,真美。”我笑着说:“傻瓜,那是油菜花,我们平时吃的油就是它的籽实榨的。”妻子一听,满脸惊讶。也难怪,妻子生长在城里,哪里见过油菜花。下了车,我们步行在故乡的土路上。路旁是大片大片黄灿灿的油菜花畦。妻子兴奋地说:“如果站在高处看这油菜花,多么像一只金黄色的面包,像成群流动的蝴蝶,更像面包上的奶油……到了家,母亲见了她的新儿媳妇,高兴得…  相似文献   

18.
回家的路上,妻神秘地说,今年除夕年夜饭她要进行一项重大改革,必定让我感动半天。我不信,说她故弄玄虚。她说走着瞧。从城里回到家,熟悉的小院洒满温暖的阳光。母亲听到门外的说话声拍着身上的灰尘,笑着走出厨房奔院门而来。女儿甜甜地叫一声:“奶奶。”便扑了过去。进了门,女儿就嚷开了:“哪儿有茶叶蛋的香味?好香哎。”母亲拉着女儿的手:“就你鼻子好使,快进屋吃,赶了路,肚子肯定饿了。”每年三十这一天,母亲都要拿自家鸡下的鸡蛋,煮上满满一盆茶叶蛋让我们吃。稍事休息,妻子对母亲说:“妈,您已把菜都洗好了,我来炒菜…  相似文献   

19.
母亲老了,真是应了那句话:“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她逐渐变得爱唠叨起来了。 夜晚,我们在灯下各自忙碌的时候,母亲好像在自言自语:“今天我看到教三儿的周教师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李保 《百姓生活》2011,(12):35-36
2011年4月25日下午,湖南省沅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女医生高宏的手机响起了铃声。她一看显示就按掉,再将电话回拨过去。高宏和手机那端的孩子早有约定,有什么事只管找她,但话费由她来支付。“是阿雅吗?你还好吧?”“我好,阿姨……谢谢您寄来的衣服,真漂亮!”电话那头,是一名女孩。高宏亲切地说:“阿雅,告诉巴桑,阿姨过段时间就去看你们。”阿雅和巴桑是姐弟俩,是高宏资助的3个孩子中的两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