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关于书法神韵的论述极为丰富,其中有不少深识卓见,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但是亦有一些书法家或书法理论家视书法神韵为神秘莫测的东西,以为只能由书写者“神明自得”、赏鉴者“心领神会,”学习者则绝对不可强求。这是书法神韵学上的迷信观念。其实人的天赋虽有差异,但任何天才的书法家都不能生而知之。书法神韵和书法法度一样,均可讲学。当然书法神韵的确得之较难,得自己之韵比得他人之韵尤难,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2.
王云岩 《社区》2014,(32):20-20
书法作品在章法上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因此,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总能看到作品中有形断而意连的留自,也正是因为这些留白,才使得整幅书法作品虚实相生、灵巧飞动、神韵天成。如果说书法作品中的留白是书法章法布局中的一种技巧或安排,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懂得“留自”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金陵瞭望》2010,(2):33-35
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书法大师林散之先生逝世已20周年,被誉为“当代草圣”和“中国千年十大书法家”的林散之至今在艺术界和收藏界都有巨大的影响。为了纪念林散之逝世20周年,南京在1月下旬推出国内最大的“林散之书画拍卖专场”,共计42件书法和绘画作品,其旷逸真气自轩轩于天地间。所谓精金美玉,必有发之者在。  相似文献   

4.
林散之先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本文仅就其书法的点画(线条)作一简要的赏析。 散之先生的书法在笔墨上开拓了传统书法的新格局。他的用笔既守法则又不拘陈规,以深厚的笔墨功夫丰富了书法点画的表现力。他认为书法用笔“宜留、宜圆、宜平、宜重、宜雅”,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这曾是黄宾虹老人对绘画用笔的要求,而散之先生在书法实践中一直奉行并有所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语言。  相似文献   

5.
钟孟盛 《老友》2012,(3):44-44
在赣州有这样一位老人:从小酷爱绘画,尤其擅长画梅,素有“江西一枝梅”之称。他笔下的梅花高古奇特、千姿百态、洒脱豪放。其作品在国内外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有500余幅在报刊上发表或被堂、馆收藏,有的还传人美、英、法、日、韩等国家。如今,他虽已到耄耋之年,但仍在书画的世界辛勤耕耘。他就是欧阳武老先生。近日,笔者慕名对他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6.
汉字书法,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研究和讨论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书法艺术的历史根源、审美特征、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等。汉字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上罕有的,更是借助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书者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意识等。这里笔者仅对汉字书法的形美与神美的心理因素谈一点浅见,愿与同行共勉。影响久远的是“象形”说(或称“观物取象”说),这种说法认为书法起源于摹仿自然事物的具体形状,书法美的根源是“象形”。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唐代李阳冰认为…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书坛上,人们对一种似字非字的“书法”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类似字非字的“书法”有人称为“流行书风”,有人称为“现代书法”,有人称为“现代风格”,……等等。“名”既未正,其“实”亦尚无定准。有的随意拚凑字迹,不成句读;有的故意拆散正规汉字另行组合,不可辩认;有的干脆不写汉字,让人去捉摸一堆线条;有的分明是幅图画,定要说它是“书法”。但是,人们注意到,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书法”作品中,有一个共同点:都以抛弃“传统”为宗旨。 若问:何以要抛弃传统?回答是:“时代变了,书  相似文献   

8.
闽籍书画如林则徐、严复和沈葆桢的书法现在在北京皆拍出了很高的价位,而郑乃光、陈子奋等名家作品也获得了国内市场的认可和追捧。未来,闽籍书画精品力作将成为省内艺术市场主力军。  相似文献   

9.
张晚林  王瑜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8,11(1):F0003-F0003
我国传统的诗词评点,历来有所谓“兴象”、“妙悟”、“神韵”、“性灵”、“境界”诸说,这些说法虽称述有异,而其基本原理则一。即皆是切就诗词之当身,把它当作一感性之“体”来品鉴与领悟,而不是像西方的文艺批评著作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那样,构建一种概念性与逻辑性的规则,以此作为衡定一切诗文的价值尺度。西方这样的诗学范式,正如美国文艺批评家爱德蒙森所言:“概括性术语妨碍我们发现一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和最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断代研究的方式,对汉晋南朝书法评论语辞进行梳理、考释和美学分析,发现最早为人们关注的书法美是书体的典范美。典范美与书体的成熟和美饰息息相关。对典范美的崇尚意味着书法正统的初步确立。“实用”是文字由书体规范升华到典范美的内趋力,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为典范美审美价值取向的理论根源。以“工美”为核心内容的典范美.从形式、技巧到艺术品味.均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后来,典范美又进一步泛化繁衍,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书法“中和美”审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方君 《社区》2001,(3):34-35
书画赝品,书画鉴定家通称为“仿本”,画画人雅称为“临品”,收藏家俗称为“伪作”,行政执法部门的专用术语为“假画”。它有今仿古、徒仿师、子仿父之分;有河南造、广东造、湖南造、扬州造、上海造、后门造之派;有乱真、高仿、拙劣之别。追溯我国制造赝品的历史,可谓由来已久,源远流长。改革开放、流通搞活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书画成为保值增值的特殊商品,于是一些不法之辈重操旧业,有的真伪混杂,有的以假充真,有的拿假换真,有的伪造画家与赝品合影照片,有的甚至公开拍卖……于是,从北京到深圳,从上海到拉萨,  相似文献   

12.
怎样使书法富有神韵?书法神韵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书者深厚功力、书写技巧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光有功力技巧而无修养,写出的作品没有情感、意境和神韵;光  相似文献   

13.
文宗 《新天地》2011,(12):487-488
初冬时节,京城已是寒风凌厉、花草凋零,数百名观众在北京世纪坛却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第三届艺术与和平书画作品展”在这里隆重开幕。进入展览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装裱在银色镜框里的藏头对联:“和风红树花含雨,平野青林月染霜。”这幅骨力洞达、气韵清新的作品便出自著名书法篆刻家何永泽先生之手。  相似文献   

14.
作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苏轼不仅精通诗词、文赋,而且擅长书法、绘画。他重视书法创作理论,其书论集中在他的书画品评题跋文中。这类文章大都篇制短小,率性而发,兴会所至,不经意而为之,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苏轼崇尚“自然天成”,认为书家应注重作书的心态,而不能刻意去追求字的“形”;他重视“师法”前人,认为书法创作的出新必须以“宗法”为基础,讲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并融入书者的人格品性,力求达到“书如其人”的境界;与之相应,书法鉴赏者也须具备卓越的见识、高深的造诣以及求实的精神,并坚持“书以人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杨谔 《江海纵横》2005,(1):39-39
偶有闲暇,我的脑海里常会不自觉地冒出这样两个问题:什么是书法?学习书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两个问题问得看似“白痴”,但我发觉,对于不同的人,他们的答案又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书法就是用毛笔写字;有的人认为:书法就是书写的技法;有的人认为:书法就是需要精心构思的一门造型艺术。而对于王蓝青先生来说,书法,就是通过书写来表现自己,就是书写自己的学养、襟怀。学习书法,对于有些人来说,  相似文献   

16.
文字,是一种表意的工作,书法则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它靠摹拟自然万象,获得了艺术形式,同时又因为是人的自由创造,而获得了艺术意味(内容)。三国魏书法家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很好地说明了书法是自然万象之美和人内心之美的统  相似文献   

17.
诗发展到明代,特别是明末清初,似已到了穷途末路。面对诗坛百年来积重难返、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王上恢打出了以王孟为宗的旗帜,倡导神韵说,想以此革新一代诗风。然而后世对神韵说的理解却不尽相同,甚至失之偏颇。倡导肌理说的翁方纲认为,神韵是“彻上彻下,无所不该”,把神韵说理解为一个没有个性的大杂烩;以标榜“温柔敦厚”为诗的沈德潜认为,神韵即“味在酸咸外”,而对王士须肯定的“金翅掌沧仅”的沉着痛快之作只字不谈。为全面理解神韵说,还神韵说以本来面目,笔者拟从神韵说内涵、学诗途径,其价值及其影响这三个方面来阐…  相似文献   

18.
结字、章法、气韵是书法的精神,要写出仪态万方生动活泼的形象来就必须做到点画线条刚柔互济,直而润、曲而劲、力实气空。而结字的生动美妙全在于正欹的辩证统一,欹不失正,正能含欹。章法则应做到知黑守白,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充分体现出节奏感,做到“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气韵称之为“艺术生命”也是整幅作品中的精神所在,是“无声之音,无形之相”是形与神的合一。因此,书法艺术讲究结字、音法与气韵和谐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王志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6):F0002-F0002
王志平,男,现为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08级国画方向研究生,师从张志雁教授,为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在“中国首届书画小作品大赛”“中国首届‘南方长城’杯书法大赛”等一系列国内大赛中获奖或入展。于国画书法之余,另擅金石篆刻。  相似文献   

20.
关于“美”的定义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而一直是个“理论之谜”。我们认为:美是真和善的自然和完满的体现。何以见得呢? (一) 我们不妨先对照一下古今中外一些有代表性的解说。在中国古代,道家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和之美”的说法;孔子认为:“里仁为美”;墨子认为“务善则美”;孟子进而曰:“充实之谓美”;荀子则从反面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