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木基元 《学术探索》2001,1(1):61-64
本文扼要地回顾了西南民族学实物资料的调查、征集与研究历程,指出西南地区是中国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宝库,民族博物馆事业也是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文章还讨论了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民族博物馆向何处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西南民族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西南民族龙文化杨正权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纽带,海内外的中华民族都自称龙的传人,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龙文化不仅成了西南地区各民族间相互联系的文化纽带,也成了西南民族与中国各民族尤其是中原...  相似文献   

3.
试论清代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新特点方慧本文认为,清代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和演变出现了新特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分布更加交错杂居,基本形成了今天各民族之间“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而他们在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诸方面的联系日趋紧密,在中华民族的人...  相似文献   

4.
抗战期间,日本侵华导致的民族危机是昆明报刊民族史研究高涨的根本原因。当时昆明报刊就"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民族理论问题发起了一场影响范围广、参与人数多的大讨论,对当时昆明报刊民族史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加强西南边疆各民族历史沿革的研究以及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资料是当时昆明报刊民族史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不仅推动了西南地区民族史及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还对中华民族抗战大业的胜利完成提供了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5.
孙爱真 《学术探索》2014,(10):85-89
西南地区生态资源丰富,现有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多民族文化特征独具特色.近年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各民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观、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目前,西南地区已初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依赖.然而要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问题建设协同推进,制度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形成新的路径依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在制度环境(宏观制度体系)、制度实施(微观制度体系)两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6.
《学术探索》2013,(10):F0002-F0002,F0003
《西南民族节日文化》一书运用民俗学、神话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节日祭祀作了系统的剖析。从纵向上阐述了节日大多起源于祭典的规律,并从横向上梳理了西南民族节日的形态、类型、特点等。在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运用了“以民俗文化研究为基础,以神话哲学、文化精神研究为先导”的民族文化研究方法,体现了从神话原型着手探寻民族节日深层内涵的理论特色。还以文化变迁的视角,对民族节日与当代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转型的关系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火把节与"火把节文化圈"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把节起源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先民祭祀火神的“火节”,通过民族的迁徙与分化、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战争等因素,逐步扩展成我国西南地区诸多民族的一个共同的综合性节日;火把节也由一种单一的文化现象,逐渐演变成为了一定地域的共同文化节日,这正是各民族长期相融、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历代中央王朝对这片地区不断进行开拓和经营,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开发和进步,加强了它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一、夏、商、周王朝以及秦、楚两国对西南地区的征伐与统治 很早以前,西南地区的远古氏族部落与中原的原始文化就存在某种联系和相互影响。黄河中下游流域进入阶级社会后,西南地区仍处于氏族部落阶段。但中原的部落奴隶制国家和此后的三代王朝先后与西南某些地区的部落,某些民族或国邑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关系。早在距今四、五千年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时期,中原统治者的势力即已到达西南,并进行统辖。如,巴蜀境域的“华阳之址,梁岷之域”,“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又如,黄帝下属的一些部落,在其首领昌意的率领下,从黄河中上游流域南迁到若水(今四川雅砻江、金沙江),还“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使蜀境的原始民族中渗入了中原民族的成分。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前期,一批著名的体质人类学家深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为新中国的民族识别调查以及体质人类学的教育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卉 《殷都学刊》2007,(1):57-60
南朝宋范晔作《后汉书·西南夷传》,在前人著述基础上裒集史料,广采精择,著述体例严谨周密,内容记载丰富翔实,不仅是研究西南地区民族历史文化、东汉民族关系及时外关系的重要史料,而且反映出作者的进步的民族史观,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我国西南位于亚洲大陆与中南半岛的衔接处,大陆文化向南传播,滨海文化北上渗透,都必须经过这一咽喉地带。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决定我国西南地区民族研究的重要地位的首要因素。作者对比了泰国的和我国的一些古代遗址考古发现的资料,认为加强对西南民族的研究,不仅关系到解决西南各民族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中国民族古代文化的来源问题,以及整个亚洲太平洋区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四联总处作为国民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最高金融机构,通过对西南地区的金融网的筹设和对西南地区金融业的管理,对西南地区金融业发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古代西南盛产盐,它在商旅道和南方丝绸路的形成中起过重要作用。古代西南民族擅长于驯养品质优良、善于驱驰的“笮马”,进行远程贸易,又擅长于架设“笮桥”(飞渡江河深涧的竹索、籐索桥),这又为南方丝绸路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南方丝绸路形成以后,对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它促进了铜鼓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也导致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交汇。由于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西南地区呈现出巫、道、佛、儒多种文化并行的格局。作者还认为,今天重振南方丝绸路,对于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简称"战时")国民政府的最高金融机构--四联总处,在西南地区积极筹设农业金融网,对西南地区农业进行大量的贷款活动,并对西南地区农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四联总处的这些活动促进了战时西南地区农业金融网的形成、农贷事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也有了一定提高,但也有若干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马俊恩 《天府新论》2016,(2):155-160
西南边疆僻处中国疆域一隅,与内地交流甚少,兼以少数民族错落其间,社会、文化形态各异,长期以来,国人将西南地区视为“异域”。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国人渐次前往西南,因接触日多,遂对西南的认识发生深刻转变。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被迫内迁,西南地区一跃成为抗战建国的民族复兴根据地。因此,国人眼中的西南不仅地理距离大幅拉近,并且心理隔膜逐渐消除,真正成为抗战“腹地”,西南大规模开发的序幕就此拉开。  相似文献   

16.
杨绍梅 《学术探索》2013,(1):125-127
在古代社会,区域性的地缘政治格局始终是保持某个特定的小区域稳定发展的系统,一个民族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对本区域内的地缘政治小格局保持清醒的分析与洞察。纳西族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在滇西北地区古代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战略发展与演变,数百年间经历了很多重大变化与波折。本文试图通过对纳西族在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于地缘政治格局的判断与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区域性小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经验与得失。  相似文献   

17.
《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一书共分七个部分,由白寿彝教授关于国家与民族、民族史、宗教史等方面的论述和他于50多年前在西北和西南地区社会调查的记述组成。 白寿彝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民族和民族史的研究,在有关的重要问题上均提出具有科学价值的观点,形成一家之言,尤其是民族关系史研究中重大理论问题的论述,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均有较大的影响。在《论集》中,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民族关系史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论述,见解独到,给人以启迪。在此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历代中央政权为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都要构建一套连贯的制度性教育体制。自明朝以来,中央王朝在凉山彝族地区设置儒学机构,并通过科举制度传播中原儒家文化。民国时期现代教育的推行促进了制度性教育在中国的改革,彝族精英也积极推动现代学校在彝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西南地区民主改革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教育事业将制度性教育推进到新阶段,并促进了凉山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铜鼓,作为中国南方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若干民族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既反映了这一广阔范围各民族文化的某些特色,也反映了他们之间通过铜鼓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的相互关系。一、古代中原华夏族对西南各族的影响与铜鼓的起源就古代铜鼓的分布而言,以中国西南地区最为广泛。在中国境内。铜鼓的分布包括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在国外,印度支那的铜鼓较多,缅甸、泰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甘尼安岛、卡伊群岛、土瓦岛、新几内亚的奎岛亦有铜鼓的使用或出土。古代铜鼓的分布如此广泛,说明锕鼓文化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追溯铜鼓的传播史,与这一广阔地区远古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结合直接相关。笔者认为,古代铜鼓的产生和广泛传播是东亚大陆古老的青铜文化与  相似文献   

20.
四联总处与战时西南地区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联总处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最高金融机构,具有国家银行性质,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工业投资活动,对西南地区工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