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正>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人同他的活动对象的关系。人们的活动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过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具有社会历史的特征。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客体依次表现出对象性、对象化、对象世界三种规定性。这三种规定性既是客体在人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三个环节,也是人的主体性确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文就主客体关系运动变化的三个环节谈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  相似文献   

2.
真理是认识主体基于一定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价值则是在人类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立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属性同主体的需要是否相一致、相符合的关系,二者作为主客体关系范畴,在概念中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任何社会制度的社会管理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都不外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总是体现着一定阶段上的社会性质。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存在着性质不同的管理关系。社会管理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管理关系,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由此决定了三种管理性质和方式:一是与原始社会公有制相适应的自发的自我管理,其主客体  相似文献   

4.
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界面地区,这里是各种不同的哲学流派展开论战的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理性主义不是以客体否定主体,就是以主体否定客体;经验主义剐迷失在知觉和现象中而遗忘了主客体;后现代主义根本抛弃主客体关系走向了虚无主义.现代认识论要走出后现代困境,必须重新返回主客体关系的界面.  相似文献   

5.
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年的研究中,价值问题成为哲学思考的热点。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的冲突。本文拟就此发表一些看法。一、主客体关系中的两个根本原则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实践,一种是认识。前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表现,后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精神体现。不管是在实践活动中,还是在认识活动中,一般来说主体总是有自觉的和能动的倾向,即主体自觉地作用于客体和自觉地认识客体。那么,主体为什么自觉地发生这种活动?康德解释说,主体作用于客体,从认识的意义上讲是在寻求两个东西,一个叫“实然”,一个叫“应然”。前者是  相似文献   

6.
编辑主体是从事编辑活动的编辑人员,编辑客体是文稿,而编辑过程就是由编辑主客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的关系构成的编辑系统.在选题、组稿、审稿与编辑加工等编辑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编辑主体性,这对于保证编辑活动质量,办好杂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史上一对古老的范畴,民主也是一个多义而复杂的概念。正确理解马克恩主义理论中主客体学说与民主思想的内在关系,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主体和民主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有意识、能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改造和认识活动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中活动的人”。客体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主体能动地反映着客体,改造着客体。人们正是在这种主客体双重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既改造着客观世  相似文献   

8.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列宁《哲学笔记》,第172页)。实践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物质性中介,而思维活动则是其精神性中介。当前,要澄清哲学界有关认识的主体性、客观性以及认识的本质诸问题的争论,关键在于深入考察主客体在思维中的相互作用,探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维机制。所谓思维机制,就是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接收和加工客体信息的具体方式。主体的思维机能系统包括知、情、意三要素,这三  相似文献   

9.
冯芸 《齐鲁学刊》2013,(1):85-90
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同时也是我们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之逻辑起点的是道德教育主客体间的关系问题。面对当前道德教育实践中主客体间现实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从哲学视角对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性、客体与客体性及道德教育过程的阶段性进行深入分析,应是对两者关系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以和谐性、平等性和双向性为原则的道德教育主客体关系,必将极大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实践这一范畴包含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生产实践活动,另一种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在这两种须臾不可分离的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的内涵及其关系是不同的.这是本文分析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在一定过程和条件下,人是主体角色和客体角色的统一体.本文分析的目的在于,明确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的人是平等的主客体角色的统一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并不是主客二分的.旨在为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交往关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人的活动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运动来实现的,在主客体相互运动中体现了主体的自由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客体的客观性、自在性和规律性等属性,即主体的主体性原则与客体的客观性原则,并为人的活动中的自由性和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的充分展开开辟了道路。活动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本身,即从事对象性活动的人。活动的客体是指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被主体对象化了的对象世界。在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始终处于连续不断的能量、物质、信息的吸收、转化和变换运动中,促使二者不断的进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推动二者向前变…  相似文献   

12.
社会规律是主体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有意识地作用于客体的微观具体活动所组成的宏观活动系统的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社会规律是一种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性是通过人的无数的合目的性活动而建构起来并表现其作用的,它与人的主观因素和活动不可分割。一、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及自组规律客观性的关系1、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的内在联系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在主体与客体联系的关系中存在的。首先,对事物的客观性的认识与主体的素质、结构、功能等密切相关。在认识过程中,认识已不是客体的直接反映,而是主体信息和客体信息相互作用的结…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人和自然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社会同外部自然界的关系,主客体的区分具有绝对的性质。社会历史过程内部的主客体区分具有相对的性质,是一种相互的主客体关系,社会内部的主客体关系本质上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因而,社会历史总体既具有主体性、主观性,又具有客体性、客观性,是主体性与客体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内在统一,主客体矛盾是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矛盾,主客观关系是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是构成主体系统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则是客体系统的三种基本形式。社会主义主体与客体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质的规定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创造、相互转化而形成生生不息的辩证运动,并与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既相一致,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5.
自由发展的崭新阶级谈起社会主义和自由的关系,国内外都有人将其对立起来,以为自由只和号称“自由世界”的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相联系,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和偏见。社会主义和自由不仅不相互排斥、相互否定,而且紧密联系,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由,反映的是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一种概念,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和人类通过积极摆脱和克服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客体的外在束缚,达到主客体  相似文献   

16.
历史活动中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极重要范畴。而在研讨这些范畴时,又不得不涉及到历史活动的主体意识。因此,探讨主体意识的本质、内容及强化的途径,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主体意识:主体素质结构的活力基础人以历史活动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构筑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客体关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及其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项久雨 《江汉论坛》2006,46(11):110-114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就客体而言,其价值只有在实现中才能得以体现;对于主体来说,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在客体的价值实现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其内涵是价值的由“潜”到“显”,其实质是价值客体的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为客体,要满足主体的需要,从效用关系角度看,应采取两种途径,即灌输途径和接受途径。它们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两个轴心,并且贯穿在整个实现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不是简单的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而是内含一定规律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认识成果中的知识、意义和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认识论把认识成果笼统地等同于知识,这是片面的。认识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对于现实世界的全面反映。现实世界包括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认知活动在于把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它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活动。评价活动在于揭示事物“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它是主体对于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活动。审美活动在于在主体“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它是主体感知主客体之间的融洽和和谐,从而引起情感愉悦的认识活动。与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相对应的是知识、意义和美感。知识、意义和美感是认识成果中的三种成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体角色。与人相互作用的客观的东西,即在主体的对象实践活动、社会政治活动以及精神活动中。同主体相对立的东西就是客体。客体包括社会的组织建构、政治设施、运行机制等社会环境;同时还包括实在的物体、自然界的客体及“第二”自然界(人化自然)的客体;包括人和主体的意识本身,即作为自我分  相似文献   

20.
我以为,阐述艺术活动(创作与欣赏)中的主客体关系,应当形成一种新的观念。这种新的观念认为:创作的主体与客体,是在以现实为中介的相互建构的关系中逐渐生成的;逐渐生成的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关系产物,是艺术作品。接受(欣赏)的主体与客体,是在以艺术作品为中介的相互建构的关系中逐渐生成的;逐渐生成的接受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