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中国青年白领移民群体的数量和规模逐年递增,其对迁入地社会结构的变更和城市建设的推进等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从当前青年白领移民的成长现状来看,表面光鲜的背后是白领们日益繁重的压力、焦虑与愤懑的社会事实,众多白领身不由己地从白领沦为“白奴”似乎已成常态,由此必会引发青年白领移民群体社会心态的浮动。对1046名白领的研究发现.年龄和收入显著正向影响青年白领移民社会信心的变化.社会信心在性别上的差异性与其拥有社会支持的程度紧密相关;生活压力方面:自购房、自身健康压力及社会信任度显著影响青年白领移民社会信心;社会参与、情感性支持和社交陪伴是显著影响青年白领移民社会信心的社会支持因素。  相似文献   

2.
青年白领移民的社会适应状态是该群体能否在所居城市永久居留的重要表征。城市外来移民居留意愿的选择,历来存在客观因素决定论和主观因素决定论两种研究取向。调查发现,青年白领移民生活压力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性影响,青年白领移民的平均社会适应水平对青年白领的呈偏低态势,多数的青年白领移民有居留趋向。虽然研究数据一定程度上支持客观因素决定论的研究取向,但决定白领移民是否居留应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所在城市的主观认同和归属是青年白领移民真正植根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的存在,"新移民"在文化上具有"山寨性"、"快餐性"、"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既是他们"扎根城市生活"的生活写照,也显示了他们"永不言弃奋斗精神"之下潜伏着的集体张力。"新移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再次点燃了城市的文化活力。"新移民文化"所拥有的现象特征与内生动力,显现出其所蕴含的城市革新力量与未来发展潜能。他们是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的一环,乃至成为整个中国未来现代化事业中值得信赖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4.
赵西亮 《城市观察》2015,(6):161-167
伴随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工业化的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到城市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对城市劳动力市场必然造成影响.本文利用2005年广东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对城市工资的影响,发现总体上农民工对城市工资没有显著影响,但农民工对城市低技能工资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对城市高技能工资有正面影响,而对城市中等技能工资没有显著影响.背后的影响机制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会诱导企业资本调整,通过资本扩张或新创企业的形式利用便宜的低技能劳动力,从而在农民工流入不断推动城市劳动力供给增加的同时增加了劳动力需求,抵消了农民工对城市工资可能的负面影响.另外,农民工与城市高技能工人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从而促进城市高技能工资的上升.如果考虑到农民工收入与消费的分离,可以推断"市民化"政策的作用可能使农民工对城市工资的影响变成正值,因而,本文的结果对"市民化"政策的实施也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相当长时期,城市劳动力大都隶属于一个个具体的单位,个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的拥有量与单位息息相关,进入不同的单位也就意味着拥有不同的生活机遇。单位之间的差别导致了不同单位从业,因此,通过个人的一些特征可以合理地预测将来的职业地位。众多的研究表明:单位,而不是职业,是研究中国地位获得的有效标准。具体表现为父母单位特征影响子女就业的单位特征。但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健全、社会化服务程度的提高,职工子女对单位的依赖性会有所降低。子女的地位获得从单位地位和职业地位两个纬度来测量,分别…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不管是社会结构变迁还是个人生活方式。当然,进入21世纪,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单身潮"涌现,传统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生活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婚恋观的变迁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这是一个价值观冲突彰显和文化多元并存的全球化时代,个人的异质性逐渐加强,为了适应现代竞争激烈的都市生活,本科及以上的高学历人群逐渐扩大,了解城市白领婚恋观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了解这一群体,对于正确理解和指导他们的婚恋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不同城市的白领进行调查,比较不同城市白领婚姻观之间的差异及原因,对于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分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分层的已有研究存在两个缺憾:一是只关注城镇居民与农村移民之间的差别,二是很少考虑城市经济所具有的分割性结构。本文通过对比考察户籍身份的两种属性——户口类别与户口所在地,围绕户籍制度是否以及如何决定了个体在分割性的城市经济结构中的就业结果这一核心问题,呈现了一个更为系统化的经验分析。基于上海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发现,户籍身份的两种属性对个体的就业结果各有影响:虽然部门进入、职业获得和收入不平等的模式确实体现出了城乡户籍群体之间的差异,但本地居民与外地移民所受到的区别性对待在这些分层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研究还发现,城市经济结构的行业分割(垄断部门/非垄断部门)比所有制分割(国有部门/非国有部门)更能揭示这一复杂的户籍分层过程。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一个由多族裔移民组成的国家,在关于青少年移民的社会融合政策方面,美国经历了"美国化""自由放任"和"选择性限制"三种政策范式的演变。"美国化"式的青少年移民社会融合政策促成了早期青年移民及其子女的归化,但它缺乏对其族群个性的尊重。"自由放任"式的社会融合政策赋予了青年移民及其子女个体、社区、民间组织等以自主地位,丰富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选择性限制"式的融合政策避免以单一化原则来应对所有青年移民及其子女的社会融合问题,但它并未真正实现其"反恐"和确保国土安全的政策初衷。这些关于青少年移民的社会融合政策对于当代中国城市的新移民(青年农民工、随迁子女、大学毕业生、外籍青年移民等)的管理与服务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启示,主要体现为对多元文化和青少年移民自主性的尊重、保障弱势青少年移民群体的合法权利、重视吸纳高层次的青年劳动力移民以及充分发挥社区和民间组织在青少年移民社会融合过程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9.
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   总被引:157,自引:0,他引:157  
中国人似乎好走极端 ,从 2 0世纪 5 0年代初到 80年代初 ,中国在城市里曾创造了一种超强度的“正规”就业模式 ,通常被称为“铁饭碗” ,即由政府劳动部门或学校分配工作、终身在一个单位中就业的体制。然而 ,自 80年代初改革以来 ,中国城市中却日益增长着另一种完全相反的就业模式 ,这就是“非正规”就业。根据以往的研究 ,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由三部分劳动力构成 :1.被旧体制抛出的失业下岗工人 ,2 .流入城市的农民工 ,3.重返劳动力市场的阶段就业女职工和老年“补差”职工等 (金一虹 ,2 0 0 0 :93)。本文则是对于第二部分劳动力 ,即流入城…  相似文献   

10.
郭劲 《职业》2008,(26)
从"吃什么,怎么吃"到"吃什么营养,怎么吃营养",我国自颁布公共营养师新职业以来,经历了一个食品营养与健康的观念转型期,这是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内在要求,也是近几年来健康行业在劳动力市场上日渐升温的发展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