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雍际春 《西北民族研究》2012,(2):181-192,101
关陇地区以老官台和大地湾为代表的前仰韶时代文化,共同催生了陕甘地区的仰韶文化,这一文化就是炎帝西羌集团的遗存。从距今6000年前后起,炎帝西羌集团一些支族开始向四方迁徙。其中,一支向东北迁往山西汾河与晋冀桑干河流域,与黄帝部族融合后又返回中原,形成炎黄集团;一支迁往西北甘青地区,与当地土著融合,产生了马家窑文化。炎帝部族留在关中故地的又与此后回流的部分炎黄族民构成姜炎部族。本文结合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对夏商时代关中的姜炎文化和先周文化、陇右的姜羌文化和羌戎文化的来源、演化,及其与关陇部族的分合流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周兴维  蔡晓萍 《民族学刊》2012,3(6):75-78,101
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正遭遇现代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的"三重门"困惑。灾后重建,千方百计,抢救、恢复、保护和发展藏羌文化,乃其关键一端;而以发展文化产业来推动抢救、恢复、保护和发展藏羌文化,乃其关键一处。可以依循"文化差异-文化产业特色-市场区隔定位"的理路推进文化产品的开发。藏羌文化滋养于岷江,古蜀文化源于岷江,发展藏羌文化与产业,自然该抓住"岷江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护母亲河岷江,而且也是阿坝州发展藏羌文化产业的一个战略切入点。发展藏羌文化产业,需要把藏文化元素、羌文化元素和藏羌文化元素同时代元素也就是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羌族的文化丰富深厚,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汶川大地震中羌族人生活的地区遭到较大破坏,也让社会提高了对羌族文化保护的重视。但建立文化保护区,提高旅游业只能对羌族的硬文化加以保护,却忽略了羌语、文化信仰等软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发展,这些文化面临着威胁。  相似文献   

4.
羌族的文化丰富深厚,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汶川大地震中羌族人生活的地区遭到较大破坏,也让社会提高了对羌族文化保护的重视.但建立文化保护区,提高旅游业只能对羌族的硬文化加以保护,却忽略了羌语、文化信仰等软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发展,这些文化面临着威胁.  相似文献   

5.
甘肃东乡族生活的东乡地区历史上先后活动过古羌人、吐谷浑、吐蕃等甘肃藏族先民。藏族是东乡族族源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6.
对震后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文化保护开发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一场惨烈的大地震发生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及汶川等地,这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又恰恰是我国羌族人民聚居地.地震不仅带走了数万人的宝贵生命,而且摧毁了羌族及其他生活于此的人民的家园,严重破坏了羌文化生息、繁衍的自然及人文环境.2008年9月,笔者冒着塌方和山体滑坡的危险,亲赴羌文化核心区--北川羌族自治县进行考察调研.尽管震后,诸多专家都亲临灾区,为羌文化的保护献计献策,但是由于客观原因,大多都停留在保护原则、思路的层面,本文则在整合、参考专家智慧的基础上,进行具体保护、开发措施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羌人渊源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羌人的“被发履面”习俗、古羌人的火葬之俗、古羌人的白石崇拜、羌族虎图腾等几方面 ,借助丰富的考古学材料 ,有力地论证了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并非羌人之祖先 ,而宗日文化才是先羌文化这样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8.
羌区学校能有效集中地使用各种资源,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将羌族传统文化附着于发展变化中的具有能动性与主动性的学生身上,具有"活化"的功能,是羌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羌族拥有独特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并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羌区学校应充分挖掘羌族传统文化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教育特质,可以创建羌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适合于羌族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发羌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学校教育带动家庭和社区形成教育合力等方式传承羌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探索人、自然和社会这三者平衡与发展的关系,以及羌文化遗产在发展现代文明中的巨大价值出发,研究了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原则和路线,期望在推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甘南郎木寺乡赛赤寺法会中的宗教乐舞"羌姆",以往的文献记载及研究十分有限.为了填补郎木寺"羌姆"研究之空白,我们深入该地区,对"羌姆"宗教仪礼乐舞的整体结构、艺术特征、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客观记录并进行本体性理论探讨,以便进一步认识和保护这一既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游艺文化视角切入,将游艺文化古朴的形态、艺术的语言与乐生的旨归特色与藏羌锅庄相结合,探讨藏羌锅庄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可行性,以期起到丰富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趣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美感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2.
张世均  王博 《民族学刊》2017,8(5):77-86, 123-128
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学术界对羌学研究的热情依然如故,反映在研究成果增多、研究质量提高、研究手段丰富、研究领域全面等.但是,2015年中国羌学研究的"冷"、"热"点与2014年相比较,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热"点主要在于关注羌族地区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贴近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冷"点主要在于对羌文学、法律、医药、体质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另外,2015年的中国羌学研究中仍然存在部分论文质量较差、低水平重复研究等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赵晓宁 《民族学刊》2022,13(7):50-56, 143
表征的空间是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重要议题,但在民族村寨领域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民族村寨空间生产是关于空间-人-文化三者共存秩序的复杂建构过程,其中村民弱小、碎片的空间实践机制研究有待加强。本文以一 个移民羌村为案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空间生产的微观视角出发,对羌村的居住信仰、释比信仰、习俗信仪、羌年祭典四个方面信仰习俗的空间化表征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在空间-人-文化三元互动中,羌民弱小、碎片化的空间实践使特定信仰习俗得以自洽地存续,新村表征的空间背后既是羌民“化他乡为故乡”的主体性呈现,更是羌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持守。  相似文献   

14.
张世均  徐全利  朱彬 《民族学刊》2011,2(3):80-85,96
民族地区跨区域迁移和安置首先面临的是物质层面的差异,物质层面的差异只是非物质文化差异的表面现象。在物质层面下将隐藏着安置移民因地域变迁带来的饮食、服饰、建筑、节日、婚丧,方言等许多非物质文化的差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在这次羌族异地安置中受到严重冲击,县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升冠挂红、婚礼十二歌、羌族碉楼建筑等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由于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的多次强调,"藏彝走廊"问题开始被学者们所关注,学者们开始了大量的实际的调查、研究。然而"藏彝走廊"的概念中缺失了本应该包含在内的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对于走廊的历史及现状的理解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近年来的羌语支((Qiangic或Kiangic))研究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为弥补这一明显缺陷,本文首先由历史及现状出发,强调古羌在民族走廊中的历史作用,进而提出民族走廊的正确命名应该为"藏羌彝走廊"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梳理"藏羌彝走廊"研究的历史及现在的研究路径,并指出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才是"藏羌彝走廊"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弥不弄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铭 《民族研究》2007,52(1):93-98
《新唐书·吐蕃传》载有"昨弥不弄羌、党项"一段文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该段文字的断句或解释有好几种观点,有断句为"昨弥、不弄、羌、党项"的,也有断为"昨弥、不弄羌、党项"的.笔者通过对唐代汉文文献的考证,证明只能断句为"昨弥不弄羌、党项",并首次在敦煌古藏文文献中发现了与"弥不弄羌"对应的vBrom khong一词.其中,vBrom与"弥不弄"即"白兰"是一种稳定的对应关系.这就澄清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围绕"昨弥不弄羌"断句、"弥不弄羌"(即"白兰羌")藏文对应词而产生的歧义.  相似文献   

17.
石硕 《民族研究》2007,(2):97-103
据《后汉书·西羌传》载,羌人是秦献公时代由黄河上游甘青地区"附落而南"进入川西高原的,故历史上存在于青衣江流域的"青衣羌"应属羌人向南流布的一支.但因史籍对青衣羌的记载极为简略、模糊,目前学界对其具体面貌所知甚少.本文以新挖掘的史料线索着重探讨了汉代以前青衣羌的活动踪迹,发现青衣羌出现于青衣江流域的历史甚早,至少在秦灭蜀以前并曾一度在当地建立"青衣羌国".文章认为青衣羌进入青衣江流域的时间很可能在秦献公以前,这对理解羌人南下进入藏彝走廊的时间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文物看青海地区多元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本文通过对富含羌文化、汉文化、藏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和中西亚文化等因素的风格独具的历代馆藏民族文物文化属性的研究,阐述今天青海独有的多元民族文化,是由历史上青海地区的各民族经过长期的彼此影响,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而形成并发展来的。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能更好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此推动我省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羌语濒危的原因透视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语已步入了濒危语言的行列,其原因主要有:羌语语音差异明显,羌语词汇创生能力不足,羌文字长期缺失以及交际功能较弱,羌民的民族自卑心理和居住模式影响了羌语的生存空间.为有效地保护和传承羌语,应利用羌文字大力加强羌文学(羌歌)的整理与创作;以学校为主要阵地扎实推进羌语文教育;在政府支持下多措施营造羌语发展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张世均  王博 《民族学刊》2015,6(4):71-80,118-123
2014年,我国学术界对羌学的研究热情不减、研究成果增多、研究质量有所提高,特别关注羌族及羌族地区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贴近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刊载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以四川为中心的西部地区为主体,兼有全国其他地区零星的学术刊物,说明反映羌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增多;研究方法上注重了对羌学研究中的微观研究、中观研究、宏观研究三者相结合,新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得到运用;研究的薄弱节点与2013年相比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对文学、法律、医药、体质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部分论文质量较差、低水平重复研究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