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对道教经典及其义理的讨论,可以从“一”与“多”、“常”与“变”诸范畴进行。无论是经典、义理或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一”或“多”、“常”或“变”各有丰富内容,但其间的关系又不是绝对的。从文化现象看,经典实为一元的象征物,义理则可说是象征物所蕴含的多元性和可能性。研究道教经典及其义理的系统学问,应当继承和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一篇。作者以“内七篇”基本文体结构和基本义理结构为标准,通过结构辨析推断:郭象版《知北游》前六章,属于原《知北游》完整结构;郭象版《知北游》后六章,为郭象裁剪别篇移入,破坏了文体结构和义理结构。郭象的捣鬼旨在让孔子成为篇末的终极论道者,违背了“内七篇”斥孔之旨。而旧庄学据此孤例,极其荒谬地把郭象版《知北游》推崇为整部《庄子》最佳之篇。  相似文献   

3.
李显波 《兰州学刊》2008,(3):94-96,93
乡村纠纷研究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中法治研究以及中国社会秩序与变迁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鉴于以往研究成果的“应然性”与“宏观性”成分较重,文章指出中国乡村纠纷研究不能忽视对“实然性”与“微观性”较浓的个体行为理性之研究。而农民学中的著名“波普金一斯科特之争”所提供的“计算理性一道义理性”分析框架无疑为深入展开该类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工具。,在这个分析框架下所进行的工作有利于成为我国转型期法秩序变革和形成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法治在基层社会中的微观基础及其生长条件。  相似文献   

4.
融合中西的义理阐释方法--以民国学术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义理阐释方法是在传统义理方法与西方诠释学方法基础上融合而成的.陈寅格的史学,钱钟书的文论研究等都运用了义理阐释方法.作为民国学术的一个主流方法,义理阐释方法融合中西、古今,整合诠释和实证,推动了民国时期学术兴盛与大师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胡寅史论义理化倾向非常明显,借史论抒发儒家的政治理想与现实关怀,对南宋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在史论方面禀承胡寅义理化特色,犹过之而无不及。通过对他们史论揭示与比较研究,可以管窥新儒学在历史政治领域所产生的经世作用与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一篇.作者以"内七篇"基本文体结构和基本义理结构为标准,通过结构辨析推断:郭象版<知北游>前六章,属于原<知北游>完整结构;郭象版<知北游>后六章,为郭象裁剪别篇移入,破坏了文体结构和义理结构.郭象的捣鬼旨在让孔子成为篇末的终极论道者,违背了"内七篇"斥孔之旨.而旧庄学据此孤例,极其荒谬地把郭象版<知北游>推崇为整部<庄子>最佳之篇.  相似文献   

7.
公民信任结构——论非政府组织应对公共危机的微观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对现代公共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已无法依靠单个政府或个体,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成为一种趋势。以往针对非政府组织应对公共危机的研究多基于国家、政府等宏观语境,忽视了微观视角的探讨。公民的信任结构是非政府组织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微观基础,主要划分成三个维度:微观、中观和宏观,基于公民的信任结构和各种互惠网络,非政府组织形成了应对公共危机的整合性力量。在公共危机发生的各个阶段,公民的信任结构发挥着信任网络启动、信任结构巩固、信任资源重建与再生产的作用,从而为非政府组织施展行动力提供了多种机会空间。  相似文献   

8.
出于对易学研究视野狭隘化的反省,钱澄之摆脱了象数之学与义理之学的束缚,主张站在《易》理的高度来审视象数和义理的关系。从阐述《易》理的角度出发,他高度评价易象的地位和作用,并扩大了易象的范围。在此基础上,钱澄之以阴阳为《易》理的核心,认为处理二者关系的最好做法是,在承认阴存在的前提下扶阳抑阴。  相似文献   

9.
宋明理学非儒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至今,理论界都认为理学是儒学,以为其“义理”学说之“义”出于孟子,“理”是从《周易》中“体贴”出来的。作者认为欠妥。《孟子》没有与理学内涵相同或相近的“义”;“理”也不是从《周易》中“体贴”出来的,二者均源于术家韩非的“义理”学说。理学由“义理”学说具体化出的治国方针和基本哲学理论也源于术家韩非。且理学的经典《四书集注》不代表儒家思想。因为《四书)的重点在《大学》、《中庸》,二者均贯穿韩非术家的“义理”思想,而对《论语》、《孟子》的阐释和理解,既要参照《大学》、《中庸》,又要以理学家们所注的“义理”思想为根据。于是,《四书集注》就成了盗版的《韩非子》。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若将理学当做儒学,就不会走出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赵阳 《船山学刊》2010,(2):75-77
焦循对汉学名之为"考据学"特别反感,多次指陈"考据"之无据,认为纯粹的考据只能被视之为"补苴掇拾"之学,务碎琐,难识大体。基于这样的认识,焦循返躬自身,尝试以义理之学去弥补汉学的不足。文章以《孟子正义》为焦点,从义理学之途径、义理之学的旨归、义理之学的局限等角度,对焦循的义理之学做个较为客观的观照。  相似文献   

11.
北宋新儒学从本质上说是"义理之学",而北宋"义理之学"的发展一开始就表现出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取向,那就是经世论取向的义理之学和心性、性理取向的义理之学.在北宋时期,经世论取向的义理之学是占主流的.后来,由于政治改革的挫折、儒学经世论方面的学术资源的相对不足、排斥佛道思想的需要等方面的原因,注重心性的义理之学逐渐占据了上风,最终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黄易青 《学术界》2001,(3):87-104
清儒认为 ,学问可以归为三类 :义理之学、文章之学和考据之学。义理之学即哲学 ,文章之学即文学 ,考据之学即考证古代历史文化、名物典章制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从古人治学的最高目标说 ,义理之学是一切学问的统帅 ,戴震说过 :“有义理之学 ,有文章之学 ,有考核之学。义理者 ,文章考核之源也 ,熟乎义理 ,而后能考核 ,能文章。”〔1〕从治学的过程和方法说 ,考据之学是义理之学和文章之学的基础、方法 ,戴震的学生段玉裁就说 :“玉裁窃以谓义理、文章未有不由考核而得者。”〔2〕二人的意见不但不矛盾 ,而且相互补充。考据之学的位置和重要…  相似文献   

13.
自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吉林大学金景芳先生治易继承了孔子《易传》中求索易学义理的宗旨,精研《周易》经传义理,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结合经学、史学的研究方法,多窥古人未至之境,开创了金景芳易学学派,其弟子们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易学思想,治易坚持以探求义理为主的学风,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周易》的哲学与辩证法思想;具体揭示与说明了易是中国思想文化之源;对《易》与先秦诸子之学的关系多有阐扬;首次在学界提出了《易传》对《周易》神学卜筮体系改造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在当代易学出土文献及传世文本的释读、研究上见解独到,著述宏富,在当今经典易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可以说,金派易学对当代易学义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吴向鹏 《理论界》2007,2(9):24-26
马克思的企业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内在规律,将企业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生产的微观载体,研究了资本主义企业起源、规模发展和治理结构,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15.
汉宋之争是中国学术史尤其是清代学术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学界一般认为,宋学主义理,汉学主训诂,但这个预设的理论框架是主观的。汉学、宋学虽有消长,但并非全然对立。汉宋之争始于清,但清人治学并不分汉宋。考据学者多主张本根在义理,戴震也惑于汉宋之间;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学学者,解经虽重经义阐释和发挥,并未摒弃训诂和考据。汉宋之争的本质是研究方法的主从之别,二者并无天然的鸿沟,更不存在这样两个对立的学派。清代汉宋之争的原因与科举制度关联度很高。  相似文献   

16.
周敦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开创宋明理学,号称"理学鼻祖""理学渊源"。但周敦颐的著作言简意赅,"濂溪之学,精悫深密",学者阐释其哲学义理,或开拓其他研究领域,不甚容易。周敦颐的存世作品,《太极图说》200余字,《通书》2000余字,《爱莲说》100余字,《拙赋》60余字,诗札若干首,欲在义理上展开阐释,需在文献上扩充根据。文章谨就周敦颐在湖湘地域上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当今社会的意义,以及濂溪学的哲学义理研究、濂溪学的学术史研究、濂溪学的文献学研究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7.
学术代变,自古皆然。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而后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其间大体贯穿着义理与考据、宏观与微观、逻辑与历史互为反动的演进脉落。学术的演进,除了自身发展的原因,更有时代文化思潮的影响。文化异,则学术异,按梁启超的说法,"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  相似文献   

18.
北宋新儒学与汉唐儒学不同,着重阐发经典义理,倡导义理之学。义理之学在北宋时期的发展,与后来比较定型化了的理学也有着重大的区别,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从学术取向的多样性,经世义理之学占主导地位来论述北宋新儒学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孟琢 《中国社会科学》2023,(3):98-115+206-207
“训诂通义理”是中国训诂学的核心理念,形成了贯穿汉宋的历史脉络,在乾嘉之学达到历史高峰。乾嘉学者对训诂的过度推重导致了汉宋门户与“训诂—义理”的脱节。在训诂学“语言学化”的现代转型中,“训诂通义理”的传统不断失落。与此同时,现代训诂学明确了自身的学科定位,取得了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推进,为“训诂通义理”的新开启奠定了坚实基础。立足现代训诂学的高度,可以对经典义理进行语义确证、语境显现、主旨厘定、训诂阐释史、意象探求五个层面的学术拓展。在以中国阐释学为中心的跨学科碰撞中,“训诂通义理”的现代之路获得了更为充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对玄言诗的研究中,何谓玄言诗一直是众说纷纭。笔者在总结前贤的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玄言诗是魏晋到宋初时期以体悟玄学义理和佛理为主旨的文人诗这样一个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