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高云涌 《学习与探索》2006,4(1):113-116
国内哲学界先后提出的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物质运动的逻辑"、"认识的逻辑"、"历史的逻辑"、"实践的逻辑"和"人的存在的逻辑"这几种理解方式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提问方式前提什么是马克思辩证法的真实根基和真正载体?这个提问方式是实体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以实体思维去解读马克思的辩证法,就会把马克思辩证法理解成一种"实体的逻辑",就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以关系思维去解读马克思辩证法,就会把其理解为"关系的逻辑",这种理解相对于"实体的逻辑"的理解来说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考察,抓住其最基本的特质,并由此推及和说明其它派生的特质。在中西比较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实质和核心——有机辩证法及其两个最基本的特质,即有机整体的思维定势和人——世界式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就是这些复杂的矛盾彼此斗争、曲折转化的过程。全面认识这些矛盾的规定性,是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自觉地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毛泽东同志这里所说的“其他矛盾”,过去历来被解释为是指同主要矛盾相对而言的次要矛盾,即是说等于次要矛盾。我们认为,所谓“其他矛盾”,包含着但不等于次要矛盾,此外还有一种矛盾,叫中间矛盾。任何事物、任何过程的内部及其相互间存在的矛盾群,都不仅仅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其间还有中间矛盾。正确认识中间矛盾的问题,是理论和实践提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哲学问题。下面仅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们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辩证法作为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学说,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和深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辩证法来源于实践.是人类实践在思维观念上的反映.辩证法在实践中生成并发展,"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表达了人类实践对于辩证法和谐维度的诉求.辩证法的和谐维度应在彰显马克思辩证法和谐旨趣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和谐思维的精华,实现二者的有机契合,形成辩证的和谐现.  相似文献   

5.
为辩证法辨     
曹丽新 《学术交流》2006,3(6):21-24
辩证法常常被误读为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相对立的认识方法,或是一种思维模式或概念体系,或把辩证法等同于客观规律的自然辩证法。要想走出这些误区,就要回归辩证法的源初,探寻其本真涵义。辩证法原初涵义是一种哲学思维方法,它是以人的存在方式为依托的理论结晶,是能动的和创造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产物,是开放的和不断充实完善的;以追求真理为旨趣的理论方法,是历史的和革命的。辩证法作为人的存在状态的本体论反映,它将为现代人把握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一种符合人的本性的认识方式和实践自由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传统的“一分为二”、“抓主要矛盾”等哲学思维方法在实际运用进程中因片面理解而暴露的问题出发 ,提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必须学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并论证了这一思维方法的科学性和在实践中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文化自觉,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辨析文化现象中的若干辩证关系。以辩证思维来看,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经济和文化等形而上学思维下的二元对立关系被克服了。辩证思维方式不但适用于对文化现象的反思和批判,也适用于对文化自身的考量。反思当前文化建设的偏颇,文化自觉应实现从宏观指导到微观引导、从文化观念到文化实践的两个转向。  相似文献   

8.
作为生命体验的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的教科书对辩证法进行了形式化的理解,其实质是知性思维方式对辩证法的规制,遮蔽了辩证法和生命的本质联系。突破知性思维方式,辩证法是生命体验的逻辑,在黑格尔那里表现为精神生命的体验。而马克思则立足于感性的实践活动,以"生产过程"取代"思维过程",实现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实现了辩证法对人的现实生命的关切。  相似文献   

9.
李恒瑞 《探求》2011,(4):62-68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时代转换之际,列宁集中精力研究和阐发辩证法学说,提出了辩证法学说体系的新构思,主要体现在关于辩证法的“三个定位”:一是关于辩证法的性质的定位,辩证法是全面、深刻的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实质上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二是关于辩证法的核心的定位,即把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作为辩证法的核心;三是关于辩证法的功能的定位,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恩主义的认识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以列宁为榜样,善于客观地、全面地把握和运用辩证法,充分发挥辩证法的认识功能,进一步增强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提高全党全民的辩证思维的素质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主要是汲取了“现代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同时汲取了费尔巴哈人本异化史观中的人本辩证法和黑格尔精神异化史观中的劳动辩证法,独创了异化劳动论和劳动实践史观,从而以崭新的实践活动论思维方式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哲学革命。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是对西方两千年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方式包括物质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彻底颠倒。而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主要是打倒黑格尔的精神本体论,汲取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换上了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辩证法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碰撞的产物,其中包含着十分丰厚 的中国传统辩证法元素。这主要体现在毛泽东不仅主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 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的区分,而且更强调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 要矛盾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以及关于矛盾的精髓问题这些西方传统辩证法 所不能容纳的内容。这使得毛泽东的辩证法独树一帜,构成了中西思维方式内含张力 的融合的一种典范。对此典范的深入理解,当能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复兴与发展有莫大 的益助。

关键词: 中西思维方式?毛泽东辩证法?西方传统辩证法?矛盾

As the outcome of the encounter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modes of thinking, Mao Zedong's dialectics contains considerabl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ialectics. Mao advocated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rincipal and secondary contradictions and between the principal and secondary aspects of a contradiction; but more importantly, he also emphasized that each can transform into its opposit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nd attached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to the “quintessence” of a contradiction, ideas which are alien to traditional Western dialectics. This makes Mao's dialectics distinctive, so that it constitutes a model of the integration (not without ten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atterns of think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model will be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re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与现代性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来 《学习与探索》2007,19(5):23-28
辩证法与现代性课题之间所具有的深层关联,是人们常不予考察然而却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辩证法曾作为现代性的"解放叙事",为现代性方案提供着合法性根据,因而在近代以来的思想史和社会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现代性逻辑的本性相一致,对"他者"的遮蔽和抹杀,是作为现代性元叙事的辩证法的深层缺陷。从形而上学的阴影中拯救被窒息的"他者"维度,这是辩证法与现代性批判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贺来 《求是学刊》2002,29(1):5-10
“对话”与“宽容”是辩证法一个重大的理论精神 ,但以往对辩证法的理解中 ,这一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理论本源上看 ,“对话”与“宽容”乃是辩证法的始源性含义 ;从学理上看 ,“对话”和“宽容”乃是辩证法区别于独断和专制的知性形而上学的重大特征 ;从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看 ,由于植根于对人现实生命存在的自觉理解 ,“对话”和“宽容”乃是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 ,对辩证法“对话”和“宽容”维度的自觉阐发 ,是捍卫辩证法理论合法性、深化辩证法理论内涵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俄(苏)和中国的科学哲学同属马克思主义传统,但各有特点.俄(苏)科学哲学的基础是苏联时期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认识论转向"促成了俄(苏)科学哲学的兴起.中国科学哲学的产生根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范式的转换.中俄科学哲学的比较研究,既可以揭示哲学的民族性,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各自民族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对抽象理性的批判,实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合流”,并开启了超越形而上学的辩证法的哲学道路。马克思在对抽象理性和抽象存在(资本)的双重批判中,实现了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终结”,展开了辩证法“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中“澄清”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构建当代人类的实践的辩证法理论,既需要深化对“形而上学的恐怖”的批判,又需要深化对真理-规律-客观性的探索,坚守“反形而上学”的“形上追求”。  相似文献   

16.
康德最为人熟知的辩证法乃是消极的意义上的幻相的逻辑,不过这并不是康德对于辩证法理论的最为重要的贡献。康德最为重要的辩证法理论乃是潜藏在其知性逻辑中的想像力的辩证法,这一辩证法理论不仅是康德知性逻辑得以建立的必要前提,而且也规定了费希特、谢林哲学辩证法的根本任务,即阐明从受动性直观到主动性直观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17.
确立人民内部主要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需要和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共产党把领导与群众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主要矛盾,对其进行过直接探索并取得重大成果.执政党的人民内部主要矛盾观点未纳入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文本,这主要是整风运动后期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变换的结果,深层原因是执政党未厘清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与一些不必要的担心和人民内部矛盾研究视阈狭窄有关.尽管新时期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但领导与群众的矛盾依然是人民内部主要矛盾,科学认识和着力解决这个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彭洲飞 《创新》2016,(4):48-54
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不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进行结构主义阐释,也对毛泽东哲学论著进行结构主义审视。阿尔都塞对毛泽东《矛盾论》进行了别样视角的分析,他主要从结构要素、结构特质和结构运行角度对毛泽东所拓展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进行了阐释。尽管阿尔都塞这种阐释范式存在一定的偏颇和缺陷,但是它有力拓展了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视野。  相似文献   

19.
辩证法在古希腊最初主要指一种谈话艺术,是通过揭露对方论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论辩技术.康德认为辩证法是理性误用的结果,是形而上学的幻象.通过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探索,黑格尔集传统哲学之大成第一次把辩证法提升为哲学的自觉原则和绝对的方法.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宇宙观.马克思汲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从抽象的无人身的理性过渡到现实的具体的人,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20.
从单纯客体性思维出发形成确立的本体论辩证法,其致思趋向是将思维的矛头直接指向客体本身,目的是探求自在世界或者说客体自身存在及发展运动的矛盾规律,其内在蕴含着的批判性及革命性是通过肯定事物自身具有矛盾、肯定事物因矛盾而永恒发展实现出来的.它主要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因而这一辩证法的理论性质可以看作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本体、本原是怎么样存在,又是如何发展的知识或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