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论是从叶圣陶等权威人士的言论,还是从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作整体考察,都说明语文课不是“语言课”,也不是“文学文章课”,而是“言语课”。即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主要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的模仿,在各种“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收获,并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逐步形成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以应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言语”,不论是行为,还是作品,都是“言”与“意”的矛盾统一。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求得“言”与“意”的互相转换。语文教师的所有工作与努力,也就是帮助学生达到各种程度的“言”与“意”的贯通。因此,“言”与“意”的互转性便是语文课的性质,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因此,“言”与“意”的互转便是语文教学的内部动力。这就给我们研究和认定语文教学中若干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明快的“武器”,为实现语文教育的科学化和高效化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朱丽娟 《新天地》2011,(9):153-154
本文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的实践性,阐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意义。并结合笔者语文教学实际从两大方面,对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进行了探索:在生活中理解词语、在生活中学习生字、在生活中品味美句;在生活中感悟情感、将学校活动“语文化”、将课余生活“语文化”、将社会实践“语文化”。将语文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具备得心应手的语文能力。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  相似文献   

4.
言与意是对立统一的。言与意的统一是指言可以表达意,言与意具有一致性和关联性;言与意的对立是指言与意具有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但是言与意的统一与对立两方面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密不可分的,是一种客观必然,利用言与意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经学发展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其一,通过“言”理解“意”,是经学家注释经典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手段,任...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强调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说明语文更具生活化,如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语文活动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6.
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围绕言意关系进行了大量讨论。通过分析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有关儒、道两家言意观的记载,可知其中既有共通又有不同。一方面,先秦儒家与道家在“言”与“意”的表达问题上持相同观点,即“言表意但不尽意”;在“言”“意”两者之间,儒家与道家都表现出重“意”轻“言”的特点。另一方面,出于对“意”的重视,儒、道两家从不同角度对“言”如何尽“意”进行了探索,儒家的探索主要以“建构”的方法进行,而道家与之相反,选择了以“解构”的方式来追求“言尽意”。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反复强调小语教学要加强语文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理解“理念”和“建议”的内涵,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体验到学语文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庄子》中“言”、“象”、“意”、“道”之间的辩证关系启示我们反思当下语文教育的局限。“技道合一”、“立像尽意”、“注重体悟”启迪我们在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正确看待工具理性,摆脱科学主义的过度侵入,使语文教育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9.
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它是倾诉的过程,表达的过程,表现的过程,过去语文教学少、慢、差、废,主要是教学方法上直来直去,由言直奔到意,由意直奔到言。  相似文献   

10.
言与意具有什么样的关系,言能否完全确切地表达意。这是语言哲学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真正形成互相对立的两派,并展开激烈论争则是在魏晋时期,史称“言意之辩”。“言”在古汉语中有多个义项,在“言意之辩”中其义指的是“语言”。“意”的含义指的是“意图”或“思想”,而“意图”或“思想”是思维的结果,所以,言与意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辩主要表现为“言不尽意”和“言尽意”这样对立的两派。持“言不尽意”论者认为:“言”和“意”两者具有相对独立性,语…  相似文献   

11.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语文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必要的反思,将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进一步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与生活交互融合的过程中,需以一些操作性强、易被儿童接受的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或模拟生活中的某一情境.或交融于儿童的生活中,能综合各种文体的读写,具有极大的游戏性质。学生不仅要在这些活动中有效进行连环说写活动。还要进行一定的组织、协同、合作活动。仿佛一个读、说、写、做的“原子反应堆”.这就是所谓的生活作文“套餐”。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言意之辩,深刻地触及到了文艺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文章认为庄子“言”、“意”关系与“虚静”说结合可以与“言”、“象”、“意”贯通,并从符号美学的角度分析庄子“言”与“意”的关系及特点,阐释了庄子言意之辩深刻触及到文学语言根本特性的原由。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交际活动的广泛、活跃、频繁,口语交际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主要交际形式。因而,“口语交际”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课型,同时它也向语文老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口语交际的教学必须力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注重双向互动,可是,在农村学校.“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那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口语交际”的魅力,并且逐渐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心理过程.是学牛语文素养的综合外观。创造性与综合性因素的存在,就意味着小学生的习作既是展示言语智慧的一方平台,又是生发言语智慧的摇篮。李维鼎先生指出:“‘言语’作为‘行为’,是‘言’与‘意’的转换。作为‘作品’,是‘言’与‘意’的统一体。即转换后的成品。”那么,如何实现习作中言语的有智慧的表达。对提升习作素养,达成习作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更是小学习作教学令人神往的目标。现笔者整理自己的思考,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6.
“言”和“意”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对美学范畴,其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文论的核心问题之一。“言”和“意”的关系主要是指语言能否准确无误地描绘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观,表达作家的主观意图或思想情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开始就存在着分歧:儒家认为“言能尽意”,道家却认为“言不尽意”。魏晋至唐宋的理论家也各执一端,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虚实、形神、意境等重要理论命题。本文认为“言”“意”关系的实质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并且与虚实关系、形神关系、意境关系同根异脉,血肉相连。  相似文献   

17.
将博物观念引入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是有意义、有效果的全新教学形式。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开设的“语文与博物”选修课以专题教学的形式,重组、统整语文学习任务群,建构了深度的语文课程,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课程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建构,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以回归语文教育的生命本质。在实现语言文字和生活世界有效互动的同时,从不同向度推动了学生语文学习身份的多重建构。  相似文献   

18.
朱熹读书法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虽其宗旨是指导读书如何落入理学的窠槽,但从语文教育的角度看,仍有许多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文在整体透视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其中关于读和思、言与意、虚与实等关系的见解,对于我们当今语文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训练就是运用语文教学心理学原理、对学生进行学习训练,使之消除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以助解决语文教学中效率太低和不顾实用这两大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凡是成功的课。执教者余兴不尽,听课者誉之为“艺术的享受”,其必然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反之失败的课一定是违背了这些规律。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效率高、成绩佳、能力强者,其学习心理必然是“认识来源于主体改变客体的活动和动作”,“其一个刺激要引起一种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须有反应刺激的能力。”(皮亚杰语)此反应刺激能力取决于其“准备…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是书读的遍数多了,文章的“义”也就很明确了。古人又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的理解,体现在语文学习中,就是理解了语言的表层含义之外,着重体会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意蕴美。小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字好、思想性强的好课文,为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例子。通过读文章,只有实现对“义”的理解,再升华到对“意”的体味,才算是真正地理解了语言,才能为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简单谈谈“义”与“意”。 “义”与“意”在现代汉语里读音相同,又有义项相同之处,都有“意思、意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