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植物词汇属于汉语词汇的最初内容,记录了人们语言与认知的早期关系。在28部先秦经典传世文献中有植物义位的词汇共720个,其中124个词汇参与了词义引申活动。植物词汇在先秦时期的词义引申以植物范畴向其他语义范畴引申为主,具有不平衡性,发生机制主要是隐喻和转喻。在词义的隐喻和转喻变化中,以物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主要受本体影响,以心理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主要受喻底影响;同时,与隐喻相比转喻的作用更基础,转喻的发生共涉及7个认知框架并表现出部分比整体显著和质料比物体显著的认知特征;另外,语言内部的经济性原则以及语言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推动并影响着先秦植物词汇词义隐喻转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从话语修辞的视角看,渡也的咏史诗可以分为三大类:转喻型咏史诗、隐喻型咏史诗和反讽型咏史诗。转喻型咏史诗可以分为深层隐喻性转喻型和表层隐喻性转喻型。前者是转喻在表层话语中占支配地位,深层原型与表层叙事形成了隐喻关系;后者是部分诗节或意象凸显出来,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与诗歌形成隐喻关系。隐喻型咏史诗包括比兴式隐喻型和拟人式隐喻型。反讽与隐喻话语都具有双重意义,但隐喻注重的是两层意义的统一,反讽看重的是双重意义之间的对立。渡也创造反讽诗歌的方式很多,有言语反讽、语调反讽、结构反讽和戏拟反讽等。诗歌修辞的目的在于意义建构,渡也以多种话语修辞创造了丰富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认为惯用语深层义的产生主要来源于隐喻和转喻。隐喻的形成必须有概念域的相似性,基本途径为本体映射和认知映射,主要有三种类型:整体隐喻、部分隐喻、双重隐喻。转喻的产生依靠概念域的邻近性,包括4种类型,11个小类。隐喻和转喻的共同作用也是惯用语深层义形成的主要原因。惯用语中隐喻和转喻的互动包括隐喻和转喻连续发生、隐喻和转喻并行发生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模式是不相同的。隐喻的认知基础在于相似。这种相似性在人与宇宙万物之间建立起关联域,形成两个相互关联认知模型,即"始发模型"和"目的模型"。隐喻中的始发模型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目的模型更为熟悉。在两种模型发生关联和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因此,隐喻是在不同的认知模型之间进行的映射,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模型中进行的映射。在同一认知模型中,目的模型蕴含在始发模型之中。  相似文献   

5.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原型义项演变而来的,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同时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原型义项身份;词义延伸又主要通过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谱系研究主要有传统谱系学与后现代谱系学两种方法资源。对传统谱系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学术分析发现,传统谱系学有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实现学术研究的周全性、系统性、历史性。在现当代文学谱系研究中,“形象谱系”与“知识谱系”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思路最多。“形象谱系”研究形成了建构形象谱系、分析谱系构成、挖掘形象谱系的社会历史信息等研究思路。“知识谱系”研究则形成了考证影响谱系、挖掘精神传统、审视知识依据等研究思路。这些研究,既可以深入认识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根源,又可以在广阔纵深的谱系视野中揭示谱系传承中的时代变异和个人创造,获得独到的学术洞见。面对后现代谱系学的质疑和解构,许多研究者进行了融会两种谱系学的努力。这种融会,大都以传统谱系学为根基,并将后现代谱系学引为审视文学谱系建构的学术自觉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首次运用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他将《资本论》视为艺术的整体,其资本批判的辩证叙事方法中蕴含着诗性思维,这种思维以诗性隐喻的方式呈现,以谱系的方式展开,在马克思的资本批判中构成内在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诗性隐喻谱系具有明晰的结构,它将幽灵与众多隐喻内在地联系起来,通过幽灵出场、幽灵显形和驱逐幽灵三个阶段,以隐喻的形式阐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辩证道理,揭示资本自身运动的展开方式。从幽灵出场到幽灵显形体现了对资本由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叙事方法,驱逐幽灵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历史辩证法,它们形成了马克思对资本辩证运动的诗性的总体把握。诗性隐喻谱系是用艺术的方式领会世界。  相似文献   

8.
试析中文平面公益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益广告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广告。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和Ullmann对转喻的三分法为理论框架分析中文平面公益广告中的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并从激活的角度解读这些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分析结果表明:中文平面公益广告以频繁使用视觉隐喻和视觉转喻为特点。视觉隐喻涉及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相似性激活,而视觉转喻涉及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部分-整体”联想激活和“因-果”推理激活。  相似文献   

9.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工具,是构建和识解多模态语篇的重要认知机制。政治漫画是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重要语类。文章发现隐喻和转喻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方式,二者既可以分别作用,也可以相互交织,在源域、靶域以及映射对应要素上发挥作用。隐喻多起到评价时事、表达主题、传递情感的作用,而转喻则是连接图片与现实的桥梁,表现出鲜明的语类特征。   相似文献   

10.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经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控”的网络新义的产生,既有人类隐喻思维的作用,也是人类转喻认知的结果。“控”基于与日语词“コン”读音的相似性、语义的相关性,经过转喻→隐喻→转喻的认知转化,完成了隐喻义和转喻义的概念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认知隐喻和转喻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原型义项演变而来的,并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同时又表现出不同度的原型义项身份;词义延伸又主要通过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思维结构,即转喻的邻近性和隐喻的相似性思维特征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提喻具有独立的辞格地位和鲜明的认知理据。和转喻、隐喻一样,提喻也是一种认知模式,三者体现的都是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互动。从认知的视角看,提喻、转喻和隐喻基于概念与概念之间不同的心理可及程度而形成连续体关系;进一步分析,提喻是一种更为根本的思维模式,转喻和隐喻都是建立在提喻的基础之上,因而三者能形成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13.
从“耳”来看转喻和隐喻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和隐喻长久以来都只被人们看作是两种修辞方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才被上升到认知方式的高度,并被认为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二者在人类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概念化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引起了国内外认知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耳"的语料出发,研究"耳"的相关语料所体现出来的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证明隐喻和转喻之间存在一个模糊地带,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即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存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转喻相比隐喻在人类的认知上更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之间的分歧由来已久,文学内部研究强调文学审美特性,外部研究重视文学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二者的对立可以说是审美性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要解决文学研究的"钟摆"现象,必须解决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文学语境的虚拟性使它自身得以与文学外部的文化语境相疏离,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奇特的距离感;文学语境的审美性使得它与文学内部研究保持本质性的联系。文学语境作为介于文学内部语境和文学外部文化语境之间的特殊场域,使得文学内外有机地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指出语言和思维、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隐喻和转喻都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还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重要认知手段。转喻不是一种隐喻,隐喻以相似性为机制,而转喻以临近性为机制。两者作为最基本而强大的认知方式,相互独立,可以说是人类认知的两大基石。  相似文献   

16.
在刘勰倡导的文学创作的艺术思维中,"思接千载"、"箭矢直行"与"禀才迟速"、"各师成心"辩证结合,即浪漫的神游与现实的思考巧妙交融,形成了隐喻与转喻的二元对立又融合的思维模式及其象征与举隅的语言表述方式.笔者旨在从结构主义文学视角重新观照<文心雕龙>创作论的艺术思维.  相似文献   

17.
委婉语的隐喻运作机制是隐语及隐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委婉语的隐语运作机制主要有语义冲突,即违反语义选择限制或常理的现象;陌生化即采用一些比本体更不熟悉的事物;语义相似性是指喻体和本体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双重影像则是指通过隐喻中的异常搭配来引起人们通常的联想关系和相对应的意象。对委婉语运作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委婉语及隐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网络语言的产生是隐喻和转喻思维的结果。施喻者突显了始源域和目标域在某一点上的相似性,或以事物间的邻近联想为基础,在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用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从而成功地创造出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19.
认知理据,即多义词的义项延展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进行,是目前语言学领域对多义词理据研究的主流.但是作为表述外部世界非常复杂的方式,语言及其词汇的发展是多种机制和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考察了认知理据不能全面阐释的一些多义词的形成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理机能的参与作用,借以论证多义词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理据性, 它不仅反映人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也反映出人的生理功能及活动等一切外部、内部世界.  相似文献   

20.
文章研究了在隐喻转喻间相互作用的类型中意象图式的作用。探讨了三种意象图式(即容器图示、部分/整体图示、过量图示)在概念相互作用中特别是与转喻的关系方面的作用。表明意象图式有两个基本功能:构建一种存在于转喻映射中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语言表达的价值论价值。最后讨论了意象图式在隐喻转喻之间概念相互作用中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