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昔曾自设“人人言殊”,逐而敏感于汪政、晓华先生《“代”里“代”外》文中“在不同的言说着那里,首先对历史发展时段的划分就是交叉、重叠、人言人殊的”(《中华读书报》1998年4月22月3版)之“人言人殊”。“人人言殊”、“人言人殊”,皆当成语“言人人殊”之误;然知,之所以字同易位笔误,实其“言人人殊”本违“成语”组构,曲义拗口所致也。今之“言人人殊”,多以语出《史记·曹相国世家》者,然却笔者查检《史记》涉文,似无其语出源。中华书局点校《史记·曹相国世家》有为“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  相似文献   

2.
《西楼记》传奇是明末清初人袁于令(?——约1674)的代表作。于令原名韫玉,又名晋,字令昭,号箨庵,江苏吴县人。明末诸生。入清后曾为荆州知府,然十年不见陛升。终日以围棋度曲自娱。长官曾讽之曰:“闻君署中,终日只闻棋声、笛声、曲声,是否?”袁答曰:“然。闻明公署中终日亦有三声.”长官问为何声.答  相似文献   

3.
孟子诗学思想为古代文学理论之奠基,历来为学者所重并多方探讨研究。然对其"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一语所蕴之诗学意义,学界却似有忽略。笔者拟就此略陈管见,从中寻绎其文学批评因子,期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常州派的创始人张惠言以上溯风骚而尊词体,以比兴奇托而救渐派空疏之弊,其功不可谓不大。但一种新理论的兴起,一方面有扭转风气之功,一方面又不够完善,常常矫枉过正,于是后起诸生补苴罅漏,使其论益为公允精到。张氏既殁,周济步武其后,一则恢弘其  相似文献   

5.
祈令语作为儿童语言发展中最早出现的言语行为,借助非言语性的刺激促使说话者产生新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故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乔姆斯基对斯金纳祈令语的界定,进行了激烈批判。此后,学界致力于祈令语界定的完善,其中最主要的两个界定分别建立在已形成操作(EO)和动机化操作(MO)之上。然而,学界对祈令语仍有较大的误解,鲜有研究深入解读祈令语。更为重要的是,MO基础上的祈令语的界定,仍可进一步完善。鉴于此,通过系统阐述祈令语的界定和分类,在综合相关学者的观点及祈令语泛化中MO和区别性刺激(S~Ds)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尝试将祈令语重新界定为:祈令语是一种言语操作反应,其形式受制于MO,S~Ds决定其是否出现,无须直接训练亦可出现新的祈令形式—反应泛化。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构建语篇主题时,会对语篇的语音、词汇、句式乃至语篇结构等语言形式作一些特殊安排,其中包括语符数的选择,从语言形式上凸显所要表达的思想,即语篇的语言形式和语篇主题的构建具有象似性。对于简单的主题,作者倾向于选择简单的语言形式和少的语符数;而对于复杂的主题,作者则会选择复杂的语言形式和多的语符数,所以说,语篇的主题构建具有数量象似性特征。本文认为,语篇中的语音数量象似性、词汇数量象似性、句式数量象似性和语篇结构数量象似性从形式上具有凸显语篇主旨的作用,有助于读者对语篇主题构建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先唐文学源流论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九四六年秋,余偶以先唐文学史授诸生,因草此诸篇,以挈纲维,备讨论。凡所措心,多在史迹之解释,而于叙述则略焉。以故事成文,布在方策,承学之士,当自得之也。郑君有言:“教者开发头角而弗洞达,则受之者,其思深。”斯固区区之意所存,览者幸勿病其简率耳。翌年春,既毕功,因记之。  相似文献   

8.
    
正老子有云:"天下至柔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解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水,至柔至刚,顾名思义,它有女人的淑雅,也有男人的气魄。水,以生命的形式在我们的身体中涓涓流  相似文献   

9.
“回回”一词目前最早见于史籍者当为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凯歌词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语.予在鄜延时,制数十曲,令士卒歌之.今粗记得数篇,…………其四,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先教净扫去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此处所指“回回”,学者多认为即是“回鹘”一词音转而成的大众俚语.也有学者认为系于阗回纥语Hvaihura的汉语转译.北宋的“边兵”当指与西夏交战的军队而,“回鹘”似应为居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之回鹘,回鹘在西夏之西,并不与北宋“边兵”接触,似乎这“回回”是否是“回鹘”的音转就成了疑问.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容易解释的.《梦溪笔  相似文献   

10.
“有以……”和“无以……”在古代汉语里是一种常见的句式,而“无以……”用得更多一些。例如: ①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有以异”和“亡以应”(即“无以应”,“亡”wu,同“无”),都作为连动式处理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语篇中存在着大量的象似性,从词的音、形到句子结构和篇章结构。本文对英语语篇中措辞的象似性进行归类和分析,从而说明作者的语篇措辞不仅是有理据性的,而且通过对语篇措辞的象似性探讨,试图为语篇措辞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并为语篇分析和词汇教学开辟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专门用途语言,法律英语令很多非法律界人士和广大英语学习者望而生畏.而作为法律语篇中最复杂、最难理解的一种语篇形式(Yon Maley,1994),英语国家立法条文更因为其专业的词汇表达、复杂的句子结构和独特的语篇构建形式等特点而成为难中之难.本文拟以英国、加拿大和美国三个普通法系国家的十多条立法条文为语料,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san的语类研究理论为框架,对普通法系国家的立法条文的语类结构潜势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有利于加深人们对英语国家立法条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1 杜纲是清乾隆间重要的通俗小说家,字振三,别号草亭老人,江苏昆山人,生于乾隆五年(1740)前后。乾隆十九年(1754),参加童试,受知于当时的昆山令许治。杜纲少补诸生,颇有声名。其时经生家久不治古文,唯于八股时文中讨生活,而杜纲却不甘受举业之牢笼,“独上下百家,于幽隐难穷之处,辄抒其独见,发前人所未发”,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独立探索精神。大约由于对举子业的揣摩功夫不够,杜纲一生科名不遂,未登仕途,以布衣终老。杜纲虽然始终属于社会  相似文献   

14.
像似性是相对任意性而言的。语言像似性是指语言形式或结构与其所表达的概念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而词序像似性是指词的组织形式和人的认知结构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主要受四个原则支配:顺序像似原则、距离像似原则、与说话人接近原则和文化规约像似原则。正确理解词序像似性的概念和原则,对目标语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有这样一句话:“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句中的“挟天子”当作何解?传统的意见以为:“挟”即“挟持、胁持、控制”,“挟天子而令诸侯”也即“挟制着皇帝,打着皇帝的旗号号令诸侯”。不久前,《文史知识》刊载了一篇短文,方始提出异议,谓:“这个‘挟’字,应释为倚重、借重之意。新《辞海》‘挟’字义项之四:‘倚仗,倚以自重’,所以,‘挟天子’意思就是借重天子的威望(或名义)。语义略近曹操《自明本志令》‘奉国威灵’,而敬意稍逊”。衡此二说,我们以为:传统的看法确是误解了的,而后者的似也未中肯綮。故特不揣浅陋,为作新解。  相似文献   

16.
1900年初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期间,逛书店时曾见过一本港台版的《公关的十八般武艺》(记忆中的书名),其中多为礼仪接待、活动作秀的内容,翻阅之后颇不以为然。可时隔10多年后,现在看中国公关舞台,炒作已为家常,作秀似成时尚,且有成风气之势,令我有些许担忧。  相似文献   

17.
管子有语云:“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土地作为万物之母,几千年来,对我们这个以农耕生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度来说,一直被黄色人种顶礼膜拜,视为生命的至圣的源泉。谁也想不到,20世纪末,历史翻了个跟头,成千上万的农民抛弃了祖祖辈辈崇尚的土地,离土而去。过去男耕女织,犂铧声声的田园牧歌中,出现了沉重的叹息音符。不少肥沃良田,一片萧楚。  相似文献   

18.
《九歌》主题与“宾主彼我之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诸篇,宾、主、彼、我之辞,最为难辨”(《楚辞辩证》),朱熹的话道出了《楚辞》研究者的共同苦衷.所谓“宾、主、彼、我之辞”,即作品中神与神或巫与巫之间的彼我称谓,这个棘手的问题,从朱熹到现在,历时八百来年却依然存在,并未真正解决.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九歌》中的宾、主、彼、我之辞,大都介乎人鬼之间,有的似神语,有的似巫代神语,还有的似神巫之间交相而语,头绪纷呈,文意错杂,令人捉摸不透,难于确切把握.更为重要的,我认为是人们没有深入考察作品主题及其历史渊源,并以此为出发点,从作品中去寻找人物彼我之间本来存在着的某种内在关系.这点,恐怕是《九歌》宾、主、彼、我之辞长期未能解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我一生中最光荣自豪、最幸福快乐,也是令我最为怀念的时光就是在西北军政大学的日子。在军大温暖的革命大家庭里,我受到了上至校首长、文工团团长,下至班长、大哥大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相似文献   

20.
汪绍楹先生所校《艺文类聚》,为是书有刻本以来最完善之本子。然整理如此一部大书,偶有小疵,实在情理之中。另外,学界向来对引文状况缺乏深入而系统之研究,故古籍引文中之某些本为“原始”之失,便轻易地被研究者在“理”之层面上断为流传过程中所造成的。这一点,即汪先生似亦未之能免:其校语之“此脱”“此有脱文”云云,盖有欧阳询们省略时之疏忽所致者,而非尽为后世流传之“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