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近年来,公众舆论对国家政治决策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各国政府普遍开始重视公共外交。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为公共外交提供了理论支撑,积极加强公共外交也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之一。战后日本采取的公共外交诸举措,赢得了海外民众对其的认可和好感,成为有效凝聚新的国家认同的有效手段,并对塑造国家形象与提升国家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民众在国与国的各领域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外交的价值日益为世界所认同.灾难治理中的公共外交为国家共同合作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推行信息公开、倡导以人为本、政府反应迅速、公众积极参与、接受国际援助,这些构筑了汶川震灾治理中我国公共外交的新亮点,改善了我国政府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3.
企业公共外交能力是衡量“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全球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但也是中资企业在提升跨国经营能力过程中所面临的“短板”。通过分析越南36家中资企业及其1025名越南员工的调研数据后发现,越南中资企业开展公共外交的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对公共外交的认识不够深入,本土化经营程度不足、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对外传播效果欠佳等问题。越南中资企业亟待加深对公共外交的理解,找到企业经济行为与公共外交实践的最佳契合点,并学会借助新媒体丰富传播方式,强化传播效果,真正发挥中资企业在外维护国家利益、增强整体外交公信力、提升国家国际形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面对变化的国际环境,加拿大开始了新一轮的公共外交攻势。通过国际广播、文化交流项目、国际教育项目和新媒介等新旧公共外交工具的灵活运用,加拿大公共外交迈入"新公共外交"的新阶段,其在达成国家外交政策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联邦与地方两级政府分权模式的影响、资金投入的相对不足以及国内政党政治的掣肘,加拿大新公共外交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公共外交事业顺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与传统外交一道有效提升中国外交水平与效果,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外交形式促进了中国增强国内外舆论的把握能力、跨文化交流水平、国家形象塑造及国家权益维护等若干方面的进展,现已初具自身特色,发挥了不同于传统外交的特殊作用。今后须力促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及实践的不断推进,在政府角色、理论构建、人才培养及传播效果等若干方面加强工作。  相似文献   

6.
何宗强  李婷 《国际论坛》2012,(2):32-38,80
奥巴马上台之后推出了"公共外交2.0"政策,试图用网络科技来提升公共外交的效用。本文以传播学和国际政治学相关理论为视角分析美国网络外交的战略意图,并结合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网络外交评价其实际效用。本文认为,美国实施网络外交的目的在于促进心灵沟通,减少传播噪音,丰富外交手段。奥巴马政府对伊朗网络外交实践表明,美国借助网络媒介可以更加迅速、便捷地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和政策主张,但仅凭网络沟通和政治作秀,难以达到赢得他国民心的目的。美国利用网络媒介占据信息传播的高地,达到了塑造舆论环境、扰乱他国秩序的目的。美国网络外交与传统外交相互配合,软硬兼施,实践了"巧实力"外交战略。美国网络外交是一种廉价但可能高回报的外交方式。  相似文献   

7.
网络外交:美国公共外交的一件新式武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网络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公共外交形式,它改变了人们对主权、权力的传统认识,给国际关系带来了复合性的影响。网络外交已发展成为美国施展公共外交的一件新式武器,美国政府极力谋求通过网络外交去影响和引导外国公众,欲在提升其外交软实力的同时实现其外交硬目标,旨在展现其"巧实力"进而增进美国的国家利益。然而,如果美国政府不认真反思并彻底摈弃其霸权主义思维与单边主义行径,网络外交也势将难以发挥其能动的公共外交效用。  相似文献   

8.
英美等西方国家历来重视公共外交在国家对外战略中的功能意义。得益于智库等非政府组织和成熟的市民社会的支持,使得西方国家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相得益彰;此外,进入信息时代之后,西方国家开始运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网络公共外交。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的公共外交成效显著,并成为实现其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基于此,西方国家的成熟经验无疑为我国刚起步的公共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一是加强相关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理论体系;二是整合文化资源,构筑一个弹性、高效的管理体系;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推动网络公共外交;四是培育非政府组织,深入开展整合营销传播。  相似文献   

9.
公共外交也是一把双面刃,若使用不当,会带来负面作用。本文试图分析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探讨公共外交过程存在的问题。政府外交机构可以促进公共外交主体多元化,加强政府公信能力建设,提高有效沟通能力,促进公共外交进一步发展,在国际上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网络威胁论"实质上是"中国威胁论"的衍生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网络领域国家行为体之间力量对比和力量消长变化,直接原因是中美在互联网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中国网络威胁论"对中国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经济利益的损害、网络安全的威胁、国际形象的抹黑三个方面。应对"中国网络威胁论",我们必须以身作则,树立大国责任;加强公共外交,消除他国民众误解;积极参与网络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实际行动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与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公共外交已经成为塑造、传播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危机反应、"战略沟通"项目和文化外交为主要内容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公共外交模式。相比较而言,公共外交的危机反应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应急策略,灾难外交是其主要形式;中国的"战略沟通"项目主要体现在"文化年(国家年)"项目的运作上,把关于中国的信息与中国文化有效的结合起来,有利于中国形象的展示;孔子学院是目前中国推行文化外交的主要方式,因其双向互动的特点更容易为他国的公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中国着力构建的公共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文化外交不仅是争取良好国际舆论,树立国家积极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自觉地把握文化建设的精神力量和开展文化外交已成为时代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不仅集中反映在对文化建设的内容、目标和文化外交战略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理论认识方面,更是体现在多元化、全方位的文化外交的实践活动中。灵活、多样的文化外交为优化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旨在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新指针。中国共产党在政党外交中认真贯彻落实和谐世界理念,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展现出新的风貌和特色,明确主张统筹兼顾国家利益和全人类利益,强调各种文明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更加注重倡导以人为本,着力谋求大国政党深化机制性交往,特别重视树立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国际形象。这些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特色将为中国共产党开拓更加广阔的舞台,有力的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推进国际社会民主化。  相似文献   

14.
毛艳  甘钧先 《国际论坛》2012,(1):43-48,80
在国际气候谈判领域,中国常常成为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指责的对象,尽管中国努力作出说明,但收效甚微,这种局面凸显了中国在气候领域公共外交能力的不足。为此,中国政府应在充分把握气候领域公共外交对象心理的基础上,将公共外交与现代传媒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采取多种形式的气候公共外交手段,同时还要注意气候公共外交叙述方式的合理运用,以最大程度地扭转并提升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领域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技术促使国家形象传播变得更加多元化,然而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存在不少问题:对内传播多且对外传播少、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曲解与误传、不善于利用新媒体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媒体占据着世界传播市场的主导地位、通过新媒体对外传播国家领导人形象的意识不够、国内与国外新媒体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限制。分析表明:充分利用新媒体病毒式传播方式,加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重视传播的国际化视角,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大胆邀请外国媒体,多渠道宣传中国形象;多借助新媒体渠道进行对外传播国家领导人形象;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巧用新媒体,掌握对外传播的舆论主导权。  相似文献   

16.
国际经济危机在改变世界的金融业、工业和制造业的同时,也会导致新闻传播、公共关系、公共外交和媒体消费等"软"实力的变化,从而影响若干政治和经济大国未来的关系。来自中、美、英、俄、泰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82名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在"第四届公关与广告国际学术论坛"会议上,以"后危机时代中美新闻传播和公共外交的未来"为主题,展开了关于公共外交的本质与模式、传播策略与国家形象、公众认知与中美关系等问题的深入讨论,以及新环境下公关、广告与传播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7.
国家形象的传播渠道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在复杂多元的国际传播环境下,利用大众传媒及国家政治和民间的各种外交行为来掌握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主动权,对构建我国的国家形象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外交往格局,成为传播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之一,为国家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充实了新的内容。文章首先论述了议会外交对构建国家形象的意义,接着对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中的媒体策略及其对外交往的状况进行了分析,随后分析了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与传播对构建我国的国家形象起到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提出需要不断加强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与对外传播,为我国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及构建"民主、开放、文明、负责任"的良好的国家形象服务。  相似文献   

18.
国际国内对中国形象的研究逐年增多,特别在2008 年以后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地区方面,来源于中国、美国、东南亚邻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研究相对较多. 学科方面,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研究较多,各学科研究侧重点不同,多学科交叉趋势日益显著. 主题方面,词频分析和文本挖掘表明,中国形象研究可归纳为五大研究主题,即形象传播、国家形象与公共外交、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管理、企业形象与国际化、城市形象与规划治理. 理论方面,主要包括刻板印象、框架理论、议程设置、他者理论、品牌理论、认知理论、危机管理理论等. 方法方面,国际中国形象研究以量化为主,调查和内容分析等方法较为盛行.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过于微观与琐碎,理论化程度不足,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亦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