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了堪称各自领域开拓者和奠基人的两位院士,一位是中国爆炸力学的“泰斗”郑哲敏院士,一位是中国雷达领域的“先锋”王小谟院士。这也是中国首次将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军工装备专家。此前,已有袁隆平、孙家栋等20位著名科技专家先后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2.
她没有上过大学,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学会写5个字,却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44年如一日地为学生做饭、扫地。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相似文献   

3.
刘目卿 《老年人》2009,(2):24-25
2008年9月,每秒运算超百万亿次的“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在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再次打破了我国计算机运行的最高速度。而主持研究“曙光”系列超级计算机的,就是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罔杰院士。这位出生于湖南邵阳、曾做过多年电镀工的院士,一生执著于科学研究,先后主持研制出了“曙光”系列超级计算机和“龙芯”CPU,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一书的策划和责任编辑,方鸿辉,先生曾采访了两院院士严东生教授,并以《青春永驻——访严东生院士》为题。将采访录刊于我刊“科苑风流”专栏。两年转眼逝去,严院士近况如何。他又在忙些什么?  相似文献   

5.
余玮 《老年世界》2010,(3):9-11
卫生部部长陈竺有着从知青到科学家的一段传奇经历。他的夫人陈赛娟院士同样在白血病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被称为“中国最美丽女院士”。夫妻俩师出同门,是业界令人羡慕的院士伉俪。  相似文献   

6.
余玮 《老年世界》2014,(15):11-13
物理学家、哲学家、“两栖院士”、“反伪斗士”……不同的称呼,所言的对象是同一位老人。物理学家?有人说他是氢弹理论的开创者之一,曾在“最小”和“极大”间找寻联系和统一;也有人说他是个“伪院士”,是“不务正业、滥竽充数的物理学家”。哲学家?他的文章曾早于“真理标准”讨论18年,他的文章曾成为民政部通告取缔“法轮功”非法组织的先声;他曾向许多部门、许多领域“叫板”过,有人说他爱“惹是生非”、爱“多管闲事”。  相似文献   

7.
布衣 《当代老年》2008,(11):20-21
何泽慧院士是“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的夫人,也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她与钱三强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相似文献   

8.
最近,中国工程院公布了有关违规院士的处理情况,一石激起千重浪,大家的注意力很快从“要不要公布”之类的事件讨论转向“科学家的公众形象、社会责任,乃至我们目前的科研体制”等深层次问题的思索。在众多的声音中,我们发现很少有科学家自己的声音,于是,我们特意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同济大学海洋学院马在田教授。  相似文献   

9.
在风起云涌的世界科技舞台上,北大教授、激光照排技术的研发者王选院士一句“你可知兼容之伟大”,再现了北大跨越百年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严陆光院士都是发展磁浮列车的坚决支持者。为此,他曾经三次上书朱镕容基总理,促成了上海磁浮线的建成。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严院士进一步提出了“京沪线应决策采用磁浮方案,近期先建沪宁、京津段”的主张。不久前,严陆光将其主张写成正式的院士建议——《京沪线应决策采用磁浮方案》供中央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学生时代谈到科学家(尤其是大科学家),总不免产生一些误解,因为曾读到过牛顿将手表投入锅里煮、陈景润走路都在思考以至撞上电线杆等“怪事”,以为科学家就是一群性格怪癖、行为怪诞的“怪人”。一提到科学家,眼前也总浮现白发怒张、额头有深深皱纹的爱因斯坦沉思的形像。科学家真是这样的吗?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着手策划并编辑《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起,我终于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起科学大家来。这十几年来,随着不断地与两院院士等大科学家的频繁接触,我相继编辑推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严济慈文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百年科技回顾与展望》、《中国科学技术前沿》、《新世纪的嘱托》、《转基因动物与医药产业》、《科苑撷英》丛书等,并且在《上海画报》上开设了重点介绍科学家的“名人自述”专栏。这一系列的工作,让我同科学家,尤其是不少两院院士交上了朋友,也分享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洞悉了院士坎坷的成才与人生之路。  相似文献   

12.
强音 《职业》2013,(31):8-10
张亚勤,小时候有“神童”美称,后来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最年轻的院士,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  相似文献   

13.
李正河 《老年人》2005,(1):12-12
袁隆平院士在武汉与中小学生对话,有个中学生提到一篇报道,说袁隆平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值得敬仰。袁院士连忙澄清:“我从来没有累倒在稻田里,那是别人杜撰的。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连任国家卫生部部长,远在上海的妻子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获知消息后说:“他这个人比较认真,而我们两个人又长年不在一起,希望他在工作之余,要注意身体。”寥寥数语,关爱在心……  相似文献   

15.
余玮 《老人天地》2013,(2):24-25
请饲养员吃团圆饭 每年春节前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院士院长”——李春岩就张罗着要请客。熟悉李春岩的人知道,老人平日很头痛吃吃喝喝的事,总是说:“把时间浪费在吃喝上,不值得。”他带的研究生有到饭店用餐被他知道的,轻则遭“白眼”,重则挨“敲打”。  相似文献   

16.
余玮 《老年人》2013,(4):20-21
核爆炸、炮弹爆炸、瓦斯爆炸……这些爆炸中蕴含的规律,郑哲敏院士都能用简洁的数学公式演算出来。多年来,郑哲敏院士通过运用这些规律,不仅“驯服”了炸药,解决了很多工程技术难题,还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爆炸力学。2013年1月18日,他被授予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17.
余玮 《当代老年》2010,(3):26-27
2010年1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谷超豪院士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手中接过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大红证书。刹时,掌声雷动,久久回荡。  相似文献   

18.
近百年来,湖南人才群起现象,举世瞩目,真可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但在人们印象中,湖南人才群好像就是政治家、军事家,要不就是哲学、史学、文学和文化艺术方面的专家,几乎集中在社科学方面。其实,只要考察一下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选聘院士的情况,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湖南院士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是又一个精英群体。院士制诞生于1666年法国皇家科学院。从那以来,能获得院士殊荣的人,都是科学金字塔尖上的人才。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次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同年,中国工程院成立并选聘…  相似文献   

19.
“我坚持支持克隆人,你克隆一个何祚庥出来,也没什么大问题。”何祚庥院士对克隆人的这一表态,成为诸多相关争论中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20.
据报载,袁隆平院士在武汉市与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时,一位中学生说,他看到一篇报道,写到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值得敬仰。袁隆平连忙澄清:“一定别受误导,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那是耍笔杆子的人杜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