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大国,什么时候把农民的问题解决好了,什么时候就会做到国泰民安、社会秩序稳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温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减轻农民负担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减轻农民负担思想的基本内容 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国民政府的财政支援和国内友好人士的资助,农民负担相对比较轻。但是,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武汉失守之后,国民政府对边区的财政支援和国内友好人士的资助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当前,台湾财政失衡严重且不断恶化,岛内财经专家指称台湾进入“财政黑暗期”。所谓财政失衡,通常指政府入不敷出,衡量标准是政府预算出现赤字、债务增加及税收占GDP的比例不断降低。所谓财政恶化,则是财政赤字成为常态,债台高筑。陈水扁上台执政短短3年,财政赤字与负债之  相似文献   

3.
关于防范和控制地方财政风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地方财政风险,是指地方财政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缺陷和各种不可预知的因素导致的财政资金损失和给付困难的可能性。地方财政风险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多个方面,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近年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亟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地方财政风险的表现及成因以江西省为例,地方财政风险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1、地方财政收入规模总量小,收入不实,存在超收虚收现象。由于江西省经济基础差,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源基础薄弱,财政收入总量小,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很低。“九五”期间全省财政收入以年均10.29…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迁都重庆后的国民政府的民事审判代表了抗战期间整个国民政府民事审判的运行状况。在战火弥漫的特殊历史时期,国民政府力主司法的功能不仅是为战争服务,更重要的还在于未来国家的基本法治建设。抗战时期的民事审判既具有平时的民事司法功能,又较之平时的民事审判更注重法官的专业性与审判的效率与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究竟走什么道路才符合我国国情,当前认识很不一致,归纳起来不外乎包干制、分成制和分税制这样三种观点。我认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必须走分税制道路。 这几年中央和地方在财政分配上既实行过分成制,包括“比例分成”和“总额分成”等,也实行过包干制,即地方财政包干、与中央分灶吃饭。实践表明,这些措施作为财政体制改革的过渡形式是可行的,但是削弱了中央财政,削弱了国家财政这个强有力的调控手段,各地方执行时多从本地利益出发,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失调、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等一系列问题,如中央财政所占国家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50年代占70%左右,到1988年下降到47.2%,使得中央财政越来越困难。近10年中,中央财政除1985年外年年有赤字,而地方财政大部分年份都有少量结余,中央财政亏空则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民党迁都重庆期间的货币发行与重庆物价关系进行一元线性回归、费雪方程式的验证和阶段性分析发现,国民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对国统区后方工业体系的建立、为前线提供物力支持曾起到一定作用,但抗战后期,恶性通胀也拖垮了后方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国民党的财政体系彻底崩溃乃至丧失政权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7.
尹红群 《云梦学刊》2006,27(6):62-65
自治财政即县地方财政,是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的经济基础。从自治财政收入结构及地方事业经费筹措机制来看,新县制的经济基础并未得以巩固,主要问题在于财权与庶政的二元结构矛盾。  相似文献   

8.
据全国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会议报道,自1985年开展大检查以来,六年共查出各种违纪款项801亿元,上缴财政508亿元,平均每年上缴85亿元,这只是检查现有企业的40%,还有60%的企业没有检查。如果都检查,那么各种违纪款项会翻番。1990年全国财政赤字150亿元,而各种财经违纪造成的财政损失就多达170多亿元。倘若制止了财经违纪,收回了这17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不但不能出现赤字,还能有节余。由此可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制止财经违纪,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7,(3):155-161
"价格问题,实为战争经济上最重要之一",抗战时期的物价扶摇直上、快速飙升,给社会、经济、财政带来极大危害。作为战时重要的财政经济措施,国民政府的物价政策经历了一个由放任到管制、由个别管制到全面管制、由宽管到严管逐步加强的过程。国民政府虽然在物价管制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物价飞涨的局面,稳定了社会秩序,但并没能根治物价上涨问题。战时物价管制为我们在特殊条件下管制物价提供了基本启示:控制货币发行,慎用增发货币弥补财政亏空;发展社会生产,扩大各类物资供给;疏导社会游资,严禁商品囤积居奇。  相似文献   

10.
郑会欣 《文史哲》2012,(1):79-93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复员的过程中,就中央储备银行券("中储券")与法币的兑换比率制定了极不合理的方案。再加上有些接收大员从中舞弊,多地物价因此大幅飙升,沦陷区的民众在经济上遭到了新的剥夺,民怨更加激烈。制定战后一系列接收复员政策的诸多失误,也与抗战中后期大后方蔓延孳生的腐败行径密切相关,并直接动摇了国民政府的统治根基。  相似文献   

11.
契税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之一。透过清水江文书,可以看到抗战前五年天柱等县级政府实际征收的土地买契税率高于国民政府规定,后三年地方政府执行国民政府百分之十五的契税率这一实态。县级政府的契税虽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民国政府的财政困境,但客观上支持了抗战事业。  相似文献   

12.
关税是清政府第三大财政收入来源,在乾隆时期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10%,而在雍正以前,这一比例只占到4%左右。这种地位的提高得益于雍正时期的税关改革,特别是推行盈余银归公改革,直接促进了关税收入的增加,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关税在国家财政体系中的地位。但盈余归公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这是财政运行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成为我国财税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认真探究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同志历来重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他的经济思想与实践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经济事业中。一、新中国目前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生产建国初期,周恩来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各级政权机关成立后,在战争已经结束的地方,立即遇到一个最迫切的任务,这就是扭转国民党反动派多年来罪恶统治遗留下来的财政经济的极端混乱危险的状况。中国人民所接收的城市,由于多年不断的通货膨胀,物价高涨,差不多变成了投机商人的大赌场。为了稳定通货和物价,必须平衡财政收支和保证物资供给。而在稳定通货和物价以后,又必…  相似文献   

15.
当前,财税秩序混乱的状况,不仅严重地干扰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而且是财政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收入方面的跑冒滴漏和支出方面的损失浪费,不仅财政收入不能增加,支出不能节减,赤字不能消除,而且财政管理也难以纳入法制轨道,财政职能难以充分发挥。认真整顿财政税收秩序,加强财政管理监督,推进财政税收法制建设,是使财政走出困境,实现财政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一、当前财稅秩序混乱的主要表现。1.税收执法不严,越权减免税收和偷税漏税行为严重。在偷税漏税方面,这几年屡查屡犯,屡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的理论与中国的改革杨南芳杨南荔一份来自世界银行的考察报告指出,调查数据有力地支持这样的前提假设,即国有企业的总体赤字越大,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赤字也越大。38个发展中国家在1978-1991年期间的平均S-I(储蓄-投资)的变动与它们的财政及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的数量估计为切入点,考察了庞大的国民政府公务员队伍在当时所造成的影响:增加了财政负担;占用了社会资源;影响了公务员的向心与离心.公务员队伍的无度膨胀,使有限的财政不堪重负.而当社会资源一定时,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就容易出现与民争食的现象.到了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因为经济的衰退,财政收入萎缩,在前期表现为控制与激励作用的福利制度,在后期则成为了腐败的催化剂,离心的加速器.国民政府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对其崩溃的影响对当代中国公务员建设有启示意义,即政府组织规模要适度.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特殊的历史阶段 ,抗战八年期间 ,影响物价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错综复杂 ,价格矛盾异常尖锐 ,物价剧烈上涨 ,社会影响巨大。研究这一时期的价格历史 ,有助于人们认识价格在非常时期形成、运行的特殊规律 ,做到以史为鉴。在四川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史》一书 ,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比较全面、准确地描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运行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趋势 ,系统地记叙了农产品价格、工业消费品价格、工业生产资料价…  相似文献   

19.
王云川  江源远 《天府新论》1999,(3):96-96,F003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研究价格史,有助于认识价格的现在,预测价格的将来,把握价格运行的规律,以史为鉴,制定正确的价格方针、政策。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周春教授率领课题组成员,经过八年的努力,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史》的研究任务,并于1998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史》和《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史料汇编》两项最终成果。其中,《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史》全书共十章,27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物价情况的专著。它通…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财政主导地位的丧失与重新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财政主导地位丧失的表现1.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极度下降,在社会财力分配中的主导地位丧失。社会生产出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应由国家集中分配的数量和比例,是有规律可循的。主要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职能范围大小两个因素。财政是否居主导地位,看社会可供公共分配的财力是否为财政集中,财政收入应有一定规模。1992年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分别为345%。46.5%、39.8%、471%。436%。从经济起飞较早的亚洲“四小龙”看,财政收入规模也较大。1991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