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最近,日本东京国立学艺大学汉文学教授高桥稔先生在他的新著《中国说话文学之诞生》一书中,就中国小说的起源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读来很受启发,摘述如下。日语中的“说话”即现代汉语中的“传说”、“民间故事”,“说话文学”就是“传说文学”或“民间故事文学”之意。作者认为,民间产生的故事、传说由口传相承发展到形成文字,并单独被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记录下来,就产生了最初的小说。但是作者尽量避免使用“小说”一词,他认为“小说”一词在古汉语中意义几经转变,容易误解,在讨论研究古小  相似文献   

2.
<正> 郁达夫是中国新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在“五四”以后的文坛上独树一帜,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郭沫若把他比之为“俄国文学中的屠格涅甫”,日本、东欧的一些学者认为他是“中国的自我小说作家”。象“五四”前后的许多其他作家一样,外国文学也哺育了郁达夫的创作。其中西方的浪漫主义和日本的“私小说”对他影响尤深。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一下郁达夫小说那种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私小说”这一日本所特有的文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尤其是小说史上,梁启超以自己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史上的无人可及的地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离不开近代这一大的时代和政治、文化、文学背景,而其出现则使近代的文化和文学尤其是近代小说更有声色和内涵。本文拟以近代的政治、文化和文学(小说)为背景,探讨梁启超在近代小说的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即他在发现了小说的同时又丢弃了小说)及对近代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九年前出版的昂·培埃教授的《当代法国小说》,在帮助人们了解法国小说的新形式方面,是一本有用的书;而他的最新著作《当代法国文学》,对了解法国文学新形式来说,则可以称得上一本有具体例证的指南。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选录了自1910年至1960年法国文学界中他认为近于最好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的作品。作者在每一个作家或每一类作家(他论述了超现实主义、“新戏剧”、“新小说”三  相似文献   

5.
“先锋派”、“先锋文学”作为对当代中国诗歌运动和小说现象的某种指代 ,多年来已广为评论界所谈论。在小说领域 ,苏童可称得上是先锋派的核心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 ,一方面积极实践着先锋的创作理念 ,一方面又尝试着用他所说的“老式方法”进行写作。这“老式方法”中不能忽视的一种便是象征手段的运用。“枫杨树”、女性、生命、死亡……无不被他拈来以构建其作品浓郁的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6.
东京学艺大学汉文学教授高桥稔最近在他的新著《中国说话文学之诞生》一书中使用了“说话文学”这一提法。他认为汉语中的小说一词历史上意义几经转变,容易混淆。在研究讨论古代小说史时,不如使用“说话文学”一词意义明确。高桥稔教授对说话文学下的定义  相似文献   

7.
徐仲佳 《东方论坛》2021,(2):141-149
张资平与无产阶级文学的真正相遇发生在1928年,恰是“革命+恋爱”小说模式风头正劲的时候,而恋爱小说又是张资平最主要的文学资本。因此,这种相遇原本应该是一出喜剧。不过,恋爱在“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中已经沦为革命的附属品,加之,张资平的怨恨情绪使得他的创作转向虽挂革命文学的旗号,却又与无产阶级文学形成了区隔。左翼文学阵营对张资平的“转向”也进行了自觉的区隔。“腰斩”事件虽非左翼阵营所主导,却有着左翼文学观念的影响。这种区隔行为除了主义之争,也有怨恨情绪存在。张资平的文学史地位与他的叙事主体合法性密切相关。随着张资平文学史自我叙事主体合法性的丧失,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事也逐渐将之视为他者。  相似文献   

8.
阿成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总是坚持自己特有的文学视角,在自己的文学天地中不断耕耘着。“平民意识”、小说情节的淡化和生活化是他的自觉追求。同时,他在自己创作中尤为注重“诗意”的构建,寻求灵魂的栖息地,找寻人生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语言的巨匠。他在语言艺术上的伟大成绩集中体现于他最优秀的作品《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之中。这都小说的艺术成就是很显赫的,为此海明威评价这本书是:“一切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一本吐温的著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能同它媲美的作品。”海明威这样推崇这部小说,相当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向来被视为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小说写作或理论家评论,莫不围绕这三点进行。人物是小说的主角。这来自文学是人学这一古老命题。作为文学的一种,小说当然首先要表现的是人,人物的命运,刻划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表现人类对自身成长的关注和追寻。离开了人物的小说,在传统小说中是不存在的。情节,则是人物在小说中的行动(这比我们仅把它理解为故事框架好)。这同样是个古老的命题。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提出的“悲剧六成分”中,把情节放在第一位。他说:“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尤其是小说史上,梁启超以自己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史上无人可及的地位。本文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文学(小说)为背景,探讨梁启超的近代小说观的得与失、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1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一向被斥为“闲书”,不被列为文学的“正宗”。直到19世纪末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界革命”,推重“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才在理论上打破了封建文学观念的戒律。不过,小说主要充任的是资产阶级维新变革运动中“改良社会”、“开通民智”的利器,未能直接促成中国小说彻底革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小说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五四”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使一向被歧视的小说获得了一种前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文坛上,白先勇是一位引人瞩目的小说艺术家。在“横的移植”和“纵的继承”的交点上,白先勇以其深厚的文学根底、出众的艺术才华以及对文学的独特领悟建起了一座瑰丽的艺术殿堂。也许我们并非一定要称他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中的奇才,”①但他的小说创作无疑确立了其在中国当代文学上的坚实地位。 白先勇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台湾现代派文学盛行之时登上文坛的,他的创作一开始便受到现代派的影响。早期作品主观色彩浓郁,多用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少见对现实生活作客观冷静的描写,大都以青春和性爱作为小说的贯穿线索。…  相似文献   

14.
林纾及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存在.林译小说在清末民初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除了外部的时代社会原因外,最关键的是他出色的译笔和极富林氏特色的“思想性误读”.林译小说中的“思想性误读”,根源于他的中西文学相通观及“中体西用”、“以中化西”的矛盾思想.因此,他的这种“思想性误读”,与其说是出于林纾营销策略的考虑,莫如说是其文化心理结构的自然显现.  相似文献   

15.
艾芜是30年代初期崛起于文坛的左翼青年作家。他的以《南行记》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流浪汉”文学走向了成熟。活跃在他作品中的那些风姿独特、色彩鲜亮的漂泊者们,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了真正的流浪汉形象。同时,这些作品及人物形象,也构成了艾芜小说创作的基本特色之一。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描写流浪者的文学,是许多作家取之不尽的丰富的创作题材之一,从十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成功的“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到20世纪高尔基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台湾后现代小说主要的理论代言人”,傅珂的“僭越”理论被蔡源煌用来解说“后设小说”的特征:超越约定俗成的言说体系,借着书写行为去说明经验的极限,进而去超越构成这些极限的业障。蔡源煌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文学,用的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透视观。他之所以能在当代文学评论与研究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他非常重视文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林纾以180多部“林译小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国人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域外艺术园地,第一次实现了中外文学大规模交流,而且以其译作的序、跋等形式,阐发自己在西方文学启发下所形成的新的文学观念,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本文试图通过对他的具体小说理论分析,阐述他的文学业绩对我国五四新文学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纳博科夫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卓尔不群的文学观念、扎实的文学基础、独特的个性以及敏锐且富幻想的优秀品性,成就了他“纳博科夫式”小说的艺术世界。他有着很强的理论意识。他对“时间”、“现实”、“世界”、“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阐发都能见出他的思想和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9.
陀思妥耶夫斯基根本不是一位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根本不是小说。此言乃出自六十多年前英国评论家马利之口。论断之大胆足以令人望而生畏。众所周知,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他被称之是“最难于理解的”小说家。小说自近代以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为文学领域里占据压倒优势的样式,而小说理论和历史的研究却没有象史诗、抒情诗和戏剧那样的深厚根基,文学理论家和文学史家们都体会到描述小说历史的困难。再者,要确定一位艺术家和他所从事的那门艺术的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更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因此,本文所作的探讨恐怕是一种带有几分冒险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茅盾既是著名的小说大师特别是长篇小说大师,又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新文学早期的理论开拓者。他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文学理论素养和前期的文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诸多原始材料出发,详细探讨了茅盾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和从事小说创作之初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此中蕴含着茅盾和整个新文学创作的诸多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