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是介于西方社会传统左、右翼政党各自坚持道路之外的一条中间道路.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现存问题上发挥了很大作用,是对资本主义现行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改良,是对人类社会产生至今一直面临的公平与效率矛盾的最新探索,但不是从根本上解决该矛盾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9):81-85
马克思的理论往往蕴含着强烈的批判性价值,这一点同样体现在他的异化理论之中。这种批判性价值首先来自于马克思对前人异化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但更重要的是来源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性分析,他从四个方面强烈批判了资本对人的异化,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异化理论蕴含的批判性价值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的批判性价值被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继承,后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剖析,成为人们认识晚期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重要思想来源。同时,它的批判性价值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是人们认识当代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矫正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推动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3.
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消费力理论。这一理论的历史生成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对资本主义工人贫困的现象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的制度批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批判、对未来社会人的发展的科学构想。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马克思消费力理论主要探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消费力低下的社会制度根源以及未来社会劳动者消费力的解放与发展等问题。马克思消费力理论旨在通过揭示劳动者消费力的发展规律,进而揭示人的发展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探明推进人的发展的根本方法及路径。  相似文献   

4.
围绕着"人类创造历史"命题,吉登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发展方式进行了系统的解释.他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分为"前历史"、"历史"和"历史性"三个不同阶段,分别对应于部落社会、阶级分化社会和现代社会三种社会类型,并把"人类创造历史"的起点放在了启蒙运动.他认为,只有在启蒙运动以后,人类才真正谈得上对历史的"创造",此前的所有社会类型都只是在时间中"度过"的社会.以这种观点为基础,通过建立起著名的"结构化理论",吉登斯对人类创造历史的方式进行了细致的说明.从总体来看,吉登斯的诠释扭曲了马克思的本来含意,其理论内部也隐含着难以弥合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黄皖毅 《唐都学刊》2003,19(3):109-112
马克思的《资本论》蕴含着丰富的世界史观,主要体现在包括了"世界市场"的内容的《资本论》写作构想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世界历史视野上。挖掘《资本论》中的世界史观思想资源,尤其是认清世界市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本身的连续性、马克思主义其他经典作家的有关阐述,以及当代全球化状况等,都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春姣 《学术交流》2003,45(2):10-14
马克思在对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和对亚细亚生产方式基本特征的揭示过程中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思想。认为社会历史发展道路 ,既是统一的 ,又是多样的 ,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不仅指出了俄国革命道路 ,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关于社会历史进程问题和社会历史尺度问题 ,马克思亦做了辩证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理论中,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生态批判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指出了资本原始积累对农业的破坏,分析了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掠夺式的耕作对土壤肥力的损耗,揭示了城乡对立导致新陈代谢断裂的事实,辨析了资本理性与生态理性的矛盾,昭示了生态农业思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生态批判理论,对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出于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在《资本论》中,曾以相当多的篇幅研究了资本主义产业,特别是工农业的发展问题。这些循着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线索所作的探讨,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思想财富。对之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必然有助于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的产业发展问题。本文试图从以下方面所作的初步概括,只是马克思产业发展思想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诞生以来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得到许多哲学家的继承与发展。与十九世纪相比,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得到发展的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也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这主要表现在影响范围的扩大化、适用范围的微观化、表现形式的隐性化和超越方式的非暴力化。探析马克思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的发展路径,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凸显其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整体生存结构,从而把对人类自由解放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自由活动之典范的审美活动的考察,由此丰富发展了其哲学思想。具体而言,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审美主体能力和客体条件的破坏,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通过追问审美活动的社会现实基础即自由时间的充分运用,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与自由活动的对抗性,寻找到现实政治经济活动与审美自由活动的可通达性和无产阶级自由解放的现实路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更好地理解美的理想追求在现实生活中的定位,更好地立足现实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源头。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根据分工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五形态"说的同时,还根据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与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差别区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形成"三形态"说的初步表述。这一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基本原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的体现。只有回到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起点,才能真正理解其社会形态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虽然马克思未曾明确而系统地阐发正义理论,但我们用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可以看到马克思正义思想内蕴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而深刻的透析中。尤其是通过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非正义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扬弃异化、废除私有制正是实现正义诉求之途。从对正义问题的探求中,我们也可以窥见马克思思想的革命性变革、科学性基础以及价值性诉求。  相似文献   

13.
生态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将异化思想应用于生态哲学,提出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引发的全面异化带来资本主义无力解决的生态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性。作者着重阐释了异化消费批判,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4.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思想,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解决环境问题的荒谬性。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才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并提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希望。福斯特还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找到了其中所蕴含的生态学思想,并且证明了这些思想都来源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其中,以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的理论最为重要,这一理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完整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阮博 《创新》2015,(2):52-56,127
政务诚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理论思考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阶级社会中的政务失信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极致和顶峰,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政务诚信才能完全实现。列宁在充分肯定政务诚信价值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务失信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同时他在领导苏俄政治建设过程中也很重视政务诚信建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领导中国政治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都有着丰富的政务诚信思想。  相似文献   

16.
德勒兹以欲望为逻辑起点,与他的合作者加塔利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后现代微观政治理论,开拓出了批判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全新路径。在与马克思的关系上,他和加塔利始终对马克思充满赞誉,并声称他和加塔利“一直都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拒绝对马克思作简单的教条似的回应,通过对马克思的主体思想的大胆解构和富有新意的建构,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的同时对马克思思想展开批判,提出各种微观的政治策略,为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拓宽了新领域。可以说,在当代境遇中,开启马克思与德勒兹的思想对话,有助于我们吸收德勒兹的合理创见来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旭 《社科纵横》2007,23(10):132-133
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及其演变时域,学术界有多种看法。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考虑到资本主义阶段科学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演变的重大作用,从科学技术的视角,以资本所有制为基础,以资本运动为主体,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分为封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五个发展阶段,并从科技革命、资本所有制、资本运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考察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时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揭示了资本主义以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规律 ,从而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代历史的正确出发点和思维方式。从世界历史视野来探索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形态 ,既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也是马克思科学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主张就是指他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中提到的“社会个人所有制”。本文详细分析了“社会个人所有制”的思想渊源,认为这一思想是马克思在有条件地批判和扬弃了资本主义前所有制关系和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一方面在新的基础上继承了日耳曼的“个人所有制”,抛弃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异化与人的贬值;另一方面有条件地弘扬资本主义的协作与社会化生产而抛弃古代所有制的分散、孤立与生产的狭隘性。不过,马克思仅仅是从所有制的客观演变趋势来确认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将朝着社会个人所有制方向转化的,而并未对这种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加以具体描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经济福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马克思这位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创始人,我们不能不对其经济福利思想进行研究和发掘。在其全部学术生涯和理论创造中,他一直致力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他并没有关于人类社会经济福利方面的专著,我们只能从他的学术思想上进行分析。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的经济福利思想。。一、从“重建个人所有制”看马克思的经济福利的伦理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卜节中提到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在积累过程中,其生产方式决定的占有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