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营口西炮台     
筱枫 《今日辽宁》2008,(1):76-77
营口西炮台进门的东墙壁上,白地红字写着几个大字:西炮台欢迎您走进历史。的确,这座已经沐雨栉风一个多世纪的古旧炮台,蕴含着厚重的历史,并因其饱受战火硝烟的洗礼,而尤其令人备感深沉,犹如一个古稀老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是一定时代社会政治活动的中心,同时又是一定思想理论及其文化附属物的产生地。按这样的标准,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活动的中心区和若干先进思想理论的诞生地,应是中国境内与西安、北京齐名的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应有的历史文化地位未被确认的原因,在于人们以历史的永远性判断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误以为城市越古越有名,以致忽视了广州近现代名人遗址遗迹的整理和建设,使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承传几乎丧失。恢复广州历史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应首先树立“城非益古,有史则名”的新观念,准确把握广州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定位,有规模地建成一批近现代名人在广州的遗址遗迹,并以影响等其他文化业相配合,把广州建成能读通中国近现代史的巨型博物馆,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富极价值的历史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地区三江平原上的友谊县凤林古城及隔河相望的宝清县炮台山古城,这两处大遗址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的,对其考古发掘则是近年逐步开展的,特别是炮台山上“七星祭坛”天文考古现象则是2000年6月20日刚被发现的,对它们的综合研究和破译还处于初始阶段。 凤林古城与隔七星河相望的炮台山古城“七星祭坛”遗址,南北二者结合,应是构成一座城市总体的两个组成部分,成为黑龙江流域2000年前的“亘古荒原第一都”。三江平原上,有汉魏时期城址、聚落址上千处,城邦林立,其中以友谊县凤林古城和宝清炮台山“七星祭坛”最…  相似文献   

4.
巴洛克建筑艺术不只是一个历史阶段性的风格概念,更是建筑艺术综合发展成熟的一系列重要构成要素和艺术创作手法.广州是中国早期世界名城,十三行历史街区通过海上丝路首先迎来了巴洛克建筑艺术的西风美雨.建筑文化的时空传播特征并不需要掺杂过多的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进步、美学普世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角度,探讨广州建筑巴洛克艺术的演进历程就是很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5.
良渚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黄宣佩黄宣佩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良港文化是我国古代处于文明初级阶段的古文化。对于这类文化的研究,自1936年施听更先生发现遗址以来,至今已有很大进展;已经比较确切的了解他的典型器物群除鱼鳍形或T字形足鼎、双鼻壶、贯耳壶、竹...  相似文献   

6.
英国友人“太平军上校”呤唎(A·F·Lindley1840—1873),1866年在伦敦出版了《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文译名)一书。自述了他在太平天国从军四年的历史。人们历来都认为呤唎曾助守过天京江面的太平军九洑洲炮台,后炮台失守,呤唎负伤,妻子玛丽阵亡。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牟安世《太平天国》、茅家琦《太平天国兴亡史》和《辞海·中国近代史》等均持此说。考九洑洲在江苏江浦县浦口镇金汤门南十余里,与南岸的下关遥遥相对。太平军在此设有要塞,拱卫天京。清方奏报称:“查金陵城下,分内江、外江,中为七里洲,横亘江心,有贼垒四座。  相似文献   

7.
巴彦通抗俄要塞位于依兰县东北三十华里的松花江南岸、巴彦通岛附近的巴彦哈达群山三面背山,一面临水,地势险要。要塞由靖边营和炮台(下图为炮台遗址)两部分组居高临下,当年为清代扼控松花江、抗  相似文献   

8.
老枪 《东西南北》2008,(3):70-70
郑州人缺乏记忆。他们遗忘了三千六百年前的那段历史,那段贵为国都的历史。都说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是历史,最能代表历史的是建筑,最能代表建筑的是古迹,最能代表古迹的是时间。就时间而言,郑州商城路附近的那几段古墙,静静地横亘在那里已经很有些年代了。时光冬去春来,风霜雪雨,它任凭人们与它擦肩而过,在其背上行走、放羊、散步,没有人能证明它确切的身份。据说这几段孤立的古墙最少是三千六百年前的尘埃落  相似文献   

9.
十三行博物馆是彰显千年商都广州城市精神之魂的最好载体;十三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具有历史性、国际性、现实性意义;选取十三行商馆遗址构建专题博物馆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筹建十三行博物馆并不需要大拆大建,并能更好地保护历代普遍遗产,促进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与复兴,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十三行商埠文化特色旅游区,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打造广州世界文化名城品牌。  相似文献   

10.
港城记     
柏拉图把一个人的灵魂和一个城邦相提并论,如果这是真的,那么青岛这座位于山东半岛东端,日夜守望着太平洋万顷碧波的城市,又拥有怎样的灵魂呢? 穿越时光隧道,北阡遗址中发现的大量贝壳,大汶口时期胶州三里河遗址发现的深海鱼骨,这些辉煌过往将青岛的文明史上溯到7000年前,亦使青岛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而厚重.另外,在官方典籍和民间传说的叙述中,青岛胶南所在的琅琊台是古中国第一大港,更是古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走廊"和"黄金水道".  相似文献   

11.
陈维昭 《求是学刊》2007,34(6):118-123
本文从宫廷文化的角度讨论自上古至先秦这一时期的"乐"的诸形态与戏曲的关系。"乐"有两大义项:乐舞与娱乐。这两者共同构成一个"乐"的文化生态,戏曲的舞台形态就在这个文化生态中产生它的雏形。  相似文献   

12.
调查广州番禺大岭村的文化景观资源、分布特色、空间构成、民居艺术,令人信服地发现,古村落乃中国古典园林的母体、原形及其基因所在。对古村落文化景观的识读认知就是对古典园林的寻根探源。有了古村落景观文化关的体验觉悟,才能创造出荟萃文学、哲学、绘画、戏剧、书法、雕刻、建筑艺术关学的中国园林——这是具有生境、画境、意境的“第二自然”,也是今人身心情理追求的归宿。只有城乡建设吻合风景园林的视野,人类才会实现诗性的栖居。  相似文献   

1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结合“教、学、做”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广佛肇地区是广东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在广东乃至全国的近代革命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革命遗址、遗存很多。但由于红色旅游资源分散,没有品牌优势,因此要大力加强广佛肇三地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协同发展,打造广东红色旅游资源品牌。要规划广佛肇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充分发挥广佛肇红色旅游资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结合三地独特优势,准确定位,细分客源,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陕西古代教育史研究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世民  郝雁丽 《唐都学刊》2004,20(1):154-158
陕西古代教育史研究 ,对于发掘和继承我省古代灿烂的教育遗产与资源 ,丰富与完善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的内容与体系 ,构建陕西古代教育史学科的理论框架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价值。因此 ,在理论思维和认识方法上 ,科学而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陕西古代教育志与陕西古代教育史、陕西古代教育地方教育史与中国古代教育通史、陕西古代的中央官学与地方教育之间的脉承关系及其学术追求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长坤  鲁宽民  尹洁 《唐都学刊》2005,21(3):120-123
中国古代社会性质即中国奴隶制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末讨论以来,聚讼纷争,至今尚无定论。其讨论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围绕中国社会史问题;第二阶段围绕古史分期;第三阶段形成"三论五说"八种不同意见;第四阶段"中国未经奴隶社会论"再度兴起。综观80年的讨论历程,有些问题值得认真反思:首先,应将政治界限同学术分歧区别开来;其次,要辩证地看待革命导师的意见,破除教条主义;最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讨论仍需用民主讨论的方法进一步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7.
第二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2年 1 1月 1 5日至 1 7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 ,小说与文化关系 ,文献、小说版本与小说中外影响以及小说个案研究等方面 ,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 ,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 ,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农事诗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丽  杨亚军 《唐都学刊》2005,21(3):152-155
农事诗是古代思想文化的载体,是古代农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统治者实施管理的有效途径,是珍贵的信史资料。从《诗经》到清末,农事诗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以周原贵族巡田、祭祀、祈求丰年为主,更多地传递出官方信息;汉至唐,以文人士子描绘田园美景为主,是田园诗产生、发展并在艺术上达到最高峰时期;宋元明清,是农技诗与田园诗共同繁荣的阶段,农技诗的出现,表明农业在诗歌中的地位由被动的从属地位上升到主动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罗哲文先生是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领军人物,他大力提倡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并身体力行,被称为"京城的守望者"。60年来,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古都北京和长城的保护工作,本文撷取一些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20.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12,(1):120-129
《数论颂》是古印度主要哲学派别数论派的根本文献.此典及其古代注释中对因果问题有集中表述.《数论颂》中提出的因中有果论,是此派关于事物形成理论的基础.《数论颂》中的其他因果思想也对数论派理论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古代印度哲人深刻的理论思考.数论派的因果观念与古印度其他一些派别的因果观念有明显不同,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对深入认识印度宗教哲学的基本形态和发展特点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