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族图形洋溢着生命之美,文章探讨了生命形态本身在整体感、秩序感、运动规律方面的审美特征及其与民族图形审美特征的深层次相关性,将民族图形生命之美的根源归结到“天人合一”宇宙系统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价值观,而民族图形是这种观念在具体造物活动中的投射。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探讨了民族图形中完满统一、和谐、气韵流动等突出反映生命之美的造型特色。  相似文献   

2.
晋代涌现了大量的上巳诗文,以这些上巳诗文为中心,可以考察上巳习俗对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审美心态和审美趣赏的影响.上巳节引领着晋人走向山水、吟咏山水,在节日的欢乐气氛感染下,以一种虚静的心态来体味和感悟山水之美,思考和发掘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它实质上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中国传统美学、特别是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决定了自然审美和艺术创作的基调、方式和审美追求,即:宇宙和谐的本体之美;生命灌注的情趣之美;整体自觉的静观之美;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神思想象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4.
文学本体,是文学创造主体通过语言引起欣赏主体的意象再创造和情感反映的艺术存在.一切文学作品都包含知、情、意,都通过语言形式来表现,这决定了文学本体有它多重因素的统一性;但是,各个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又有各不相同的艺术个性,呈现出独特的本体美.《野草》的本体美是卓异鲜明,光彩熠熠的.《野草》蕴含着浓郁的生命意识.任何真正的艺术品,都是生命意识的审美表现,不过比较起来,自然有浓淡之分,高下之别,有个性的差异.生命意识总是通过生命个体表现出  相似文献   

5.
张二棍是近几年活跃在中国诗坛的山西优秀诗人,其作品内敛、干净、悲悯,具有特殊的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张二棍诗歌多从底层视角展开,语言简洁、质朴,作品渗透着作家对"此在"现世的审视以及对生命深情的理解与悲悯.其作品美学风貌具体表现为:价值向度上"在世"与"超越"的悲悯之美,修辞策略上冷郁叙述与悲悯情怀的"张力"之美,美学风格上质朴、有力的精简之美.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审美中,审美逻辑在原则上应服从、遵循生态活动规律。具体来说,一是审美感觉与生命之态具有一定的认同性,在人的审美逻辑中,美之态无一例外均为生命之态,而生命之态是自然生态的基本状态。二是从审美情感与生命之情上看,动植物的情感与人的情感有异,也有同。同主要表现在同为生命上,我们称之为“同情感”。三是生命物的生存充满智慧,它们的智慧为审美启迪提供了源泉。四是凭藉着人道主义与生态主义的统一,人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与动物拟审美相通,但因为生态主义的限制,物物有别,这种相通具有一定的限制。展现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动植物审美有三种形态:美美相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生态是生命之基,而审美是生态之乐。文明的人借审美实现了与生态的愉悦邂逅,创造了生态与文明和谐,此种和谐之乐,可以称之为天乐。  相似文献   

7.
美育既是特殊的审美实践活动,又是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项活动中,人既是审美、实施美育、追求自我完善的主体,也是育美、接受美育,实现自我完善的客体.美育的核心是育人之美;美育的手段就是以美施育;美育的过程是审美--在审美中施实施教育;美育的目的是立美--成人之美.审美是人理想的生命状态和生存方式,美育则是人自觉地"按照审美规律"实施教育的过程,是人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重要的赋家,他的赋美学意识和思想对魏晋六朝赋美学具有开启性的历史意义,他明确把赋文学的本质定义为对赋言之美的创造,赋家对赋言之美的创造也即是赋家对赋之意象和气韵的审美创造,强调慷慨悲壮是赋美的基本精神。他将审美之赋从价值论方面定性为小道,反对赋文的审美创作可以令赋家收获自己生命的不朽,他的赋观在这一点同曹丕的文章不朽论直接对立,对立的背后,隐约可见曹植同曹丕在政治上各自处境、位势的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决定了他们对赋文创作是否具有审美救赎功能有了各自不同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论花卉的旅游审美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花卉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观之一 ,具有“色、香、姿、韵”四个方面的旅游审美意义。花卉的色彩给人的美感最直接、最强烈 ,不同花色具有不同的感情象征意义。花卉的香味包括“香”与“味”两个方面 ,不同的香型具有不同的美感类型。花卉的姿态千变万化 ,因与季节无关而具有持久之美。花卉的风韵美是花卉各种自然属性美的凝聚和升华 ,是一种自然意态之美 ,它比花卉纯自然的美更具美学意义。由于作为欣赏对象的花卉是一种具有生命的自然之物 ,因而 ,花卉欣赏是一项特殊的审美认识活动 ,除了受审美主体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情绪条件等影响之外 ,还受自然条件和天时景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君毅将人之欣赏美表现美之求美活动赋予道德价值,既强调了求美意识依赖于道德心灵,又顾及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从而使他的美学思想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于求美意识之起源、求美意识之道德价值、求美意识与求真意识之不同、求美意识与求真意识之贯通等美学思想的阐释,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升华人的精神境界,美化人的道德心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宾虹的花鸟画从其作品的表面看似略不经意,自自在在,但他并不是普通的"自自在在",而是在不断尝试和实验新的技巧和方法后,经过长期的笔墨训练和实践,把文人的深厚学养和艺术家特有的细腻敏感都渗透到作品之中,逐渐形成的"自自在在"美。其花鸟画笔力深厚,墨法多变,艺术修养全面而高深,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正是中国花鸟画少有的"自自在在"的内凝之美。  相似文献   

12.
爬梳中、英两国的诗篇,其中关于鸟的诗篇可谓俯拾皆是,追溯这种审美心态的心理根源,即是人与自然的亲切认同。然而,诗歌中鸟的意象毕竟是民族心理素质在潜意识里的积淀。因此,基于不同的文化情怀,中、英诗人在鸟的形象的选择、鸟的意义的诠释以及表现手段上都存在明显的分歧。人们应以此分歧为契机,从自然观审美体验和审美快乐的角度剖析这种分歧产生的原因,藉此探求鸟意象在中、英两国诗歌中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插花艺术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插花受中国古文化——哲学、宗教、书法、绘画、园林诸学科以及民俗的影响,并成为文人内省的一种修养方式,从而形成了与西方插花艺术迥然不同的风格特点:以线条造型为主,追求意境的升华,讲究作品的艺术欣赏形式。  相似文献   

14.
齐白石花鸟画的自然形成与自觉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白石的花鸟画不仅数量多,而且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他在艺术创造中的独特之处。早年的乡村生活体验,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审美意识,使他的花鸟画自觉不自觉地打破传统文人花鸟画的窠臼,敏感地捕捉到乡村生活气息中花鸟的特殊情态与意趣,创作出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充满了个人理解的写意花鸟画。他又继承了传统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之法,为花鸟写照传神。他的花鸟画还洋溢着诗的意味,传达着他独特的精神感悟。  相似文献   

15.
古诗词曲英译中声音文化的展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音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声音美是指通过平仄、韵脚等达到的韵律美.大多数学者重视狭义的声音美而忽视了另一种声音美--广义的声音美,即声音的文化内涵美.在古诗词曲里,不同鸟类在不同情境下其叫声引发的联想意义是不同的,本文以此为例,从声音文化内涵意义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展现诗歌的声音美.  相似文献   

16.
水墨画线性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语言结构,是已经体现在作品中的艺术思想。“青花”艺术同样是以线构为基础的绘画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情愫,显露传统历史“青花”陶瓷的风采与中国水墨画线性艺术构成绘画的灵魂。《王安石》、《汤显祖》水墨人物画用“青花”陶瓷制作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杜鹃作为鸟类和花卉的一个通用名称,可谓非常独特的现象。众多的史籍记载表明,杜鹃原本为一种在中国几乎全境分布的鸟类名称,这种鸟的啼叫因其时令和特点,很早被当作农事安排的物候,故又称"布谷鸟"。杜鹃名称来源于古代巴蜀的一个传说。从唐代开始,中国南方广布的一种美丽花卉,因花期与杜鹃鸣叫的时期接近也被叫作杜鹃或杜鹃花,并被作为观赏植物大范围栽培。近代西方生物学传入后,杜鹃的内涵进一步扩大,被用来泛称杜鹃属的各种花。考察历史上这种动植物名称的流变,不仅有趣,更有助于解析中国传统博物学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鸟类文化是动物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视阈及独特载体。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鸟儿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含义与古诗词曲融为一体。本文将从鸟类寓含身世与鸟类寓乡愁两个情感层面入手,来探讨此类诗歌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传达鸟类意象的别样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19.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与写意花鸟画创作风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篆刻艺术的金石气对其写意花鸟画的形式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一,篆刻在其写意花鸟画的章法中是不可或缺的形式美元素之一,画、印相结合使中国写意画的经典形式更趋完美;其二,齐白石篆刻的刀法、章法与其花鸟画笔法、图式构成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趋同化与规律性。纵向考察齐白石的篆刻、花鸟画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是由平正冲和渐渐走向险绝跌宕,由墨守成法到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20.
诗路花语:李清照与狄金森咏花诗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李清照和狄金森诗歌中花意象所呈现出的不同形象、不同内涵、不同基调出发,探索引发这种差异背后的艺术家创作个性以及她们长期浸润的中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诗学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受中国文学深厚的比兴传统的影响,易安咏花词重神轻形,五彩纷呈的花意象象征着女词人高洁孤傲和卓尔不群的人格。但女词人终不堪封建礼教与传统诗学的重重束缚,哀怨郁结遂成为未走出男权文化樊篱的易安咏花词的主要基调。狄金森以花来象征女性意识,其诗作中“花”意象的变迁充分体现了女性从被动走向自主的转变过程。深受人文主义、超验主义影响的狄金森,其咏花诗所散发出的强烈的个体意识使她成功地突破并超越了男权文化传统和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模式,凸显了女性的自强、自立和自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