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中国现代译论建设:反思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译论的学习以及中国传统译论的承继共同描绘了当下中国现代译论建设的全幅图景。如何评价对于西方译论的学习?如何看待对于中国传统译论的承继?本文旨在对此进行讨论,并对中国现代译论建设的发展取向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宋铮 《北方论丛》2011,(4):117-121
黑格尔艺术宗教论呈现出艺术宗教、美的形式、理念显形三个衍进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了黑格尔艺术论的基石。艺术宗教论作为其逻辑起点和思辨结点,以艺术的概念悬设及辩证法的运用为主要理论支撑,但又受二者制约,并以艺术概念与艺术辩证法的悖论告终。马克思主义艺术论以此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唯物论和辩证法为内核的实践艺术论。  相似文献   

3.
在梳理中西传统译论的基础上,认为传统翻译研究思路可概括为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  相似文献   

4.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语言是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中介。不同的哲学思维会使语言呈现不同的特性,这一点在翻译理论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因此中西译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试以中西哲学思维的差异来揭示中西译论相异的根源,并回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晓农 《东岳论丛》2006,27(5):188-190
翻译理论与翻译批评的不同主要在于前者是基于过程研究确立翻译原则,建立翻译模型,而后者则是描述现有译文,进行价值判断,为读者建立译作阅读支点。中国传统译论术语主要源于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多数术语具有抽象性、主观印象性等特征,同时传统译论关注翻译结果,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及价值判断倾向,因而具有批评属性,对实践缺乏指导意义。必须对中国传统译论话语基于现代性进行扬弃,以资构建科学系统的、对策性强的中国当代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6.
从译者主体性看翻译忠实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中西译论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忠实的翻译标准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是译论的一贯倡导.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反对"忠实"的声音越来越大,"忠实"受到了质疑乃至否定.但曾经时兴的反"忠实"观并未获得较广泛的认同,反而受到了不少质疑和批评.本文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来论证"忠实"作为翻译标准的合理性、理想性,从而反击取消"忠实"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的艺术论和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的艺术论和美论严志明(武汉大学哲学系)关于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哲学、新理学系统,已有不少的文章或专著作了研究。本文则拟就冯先生的艺术论和美论作一初步梳理,试许其得失,以作借鉴。这里,首先须说明的是,由于冯先生关于艺术本质的看法前后变化较大,故本文对...  相似文献   

8.
“两论”发表60年来,始终是理论界研讨的热点。勿庸置疑,“两论”既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论述,同时还表明了它对传统中国哲学一系列未解命题的正确解决。但是对于“两论”与中西哲学比较、融合的关系及其作用则研究不多,语焉不详,甚至被完全忽略了。  相似文献   

9.
中西人名口译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文 《天府新论》2006,(5):157-160
通过对人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中西人名在结构上的差异性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口译中西人名时通常应遵循两大原则: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在此原则下,可采用几个具体策略,包括归化和异化、音译和意译、依照姓名原语发音定音,以及口译人名时不同于笔译的特殊处理方式,如简译、不译、只译姓氏等。  相似文献   

10.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译学领域的一对古老的二律背反命题。关联理论对翻译极具解释力,以其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框架很好地证伪了不可译论的观点,得出“没有什么是不可译的”之结论。  相似文献   

11.
蒋孔阳     
蒋孔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文学的基本知识》、《论文学艺术的特征》、《形象与典型》,《德国古典美学》、《美和美的创造》、《美学和文艺评论集》、《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美学新论》、《文艺与人生》等。译著有《近代美学史述评》、《从文艺看苏联》等。主编有《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美学与艺术评论》、《19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辞海·美学分册》、《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艺术卷》、《西方美学通史》等。蒋孔阳全集已…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薛凤祚不仅是清代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中国近代科学的早期奠基人、西学东渐的关键人物,而且是中西文化会通的先驱。他提出的镕各方之材质,入吾学之型范的会通模式独具一格。理论上,该模式反对拘守中国传统科学,主张折衷众论,求归一是;实践上,该模式选择以哥白尼日心说为基础,制定并实施自己会通中西的原则,大幅度改进历法的算法,以应用统领会通等。  相似文献   

13.
尼采的生命艺术论与生命存在论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方法论关联.他的艺术论可概括为五大命题,仔细区分他有关健康艺术和病态艺术的论述,我们有理由对海德格尔的尼采论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过去50年的中国翻译理论做了有益的回顾.它大致可以分为文革前与后两个时期.傅雷的"神似说"到钱钟书的"化境说"可视作是对传统信、达、雅的突破.文革前的翻译理论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局限于经验式、感悟式的散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翻译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先后经历了80年代以介绍西方翻译理论为主的觉醒期,90年代反思期,新世纪之初的全面建设期,正逐步走向成熟.展望未来,翻译研究必将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西译论的有机结合和文化研究将会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5.
俞伟超、张爱冰最近撰文认为,考古学应吸收人类学文化概念的内容,考古学文化的范畴应扩大,透过遗物、遗迹研究古人行为过程并进而研究文化进步的法则及文化动力学的规律应成为考古学的新目标。进而他们从层位学、形态论、文化论、环境论、聚落论、计量论、技术论、全息论、艺术论、价值论等十个方面,对考古学既有理论、方法作了新的阐  相似文献   

16.
学界通常将张之洞作为中体西用论的典型代表。但细究《劝学篇》全书之意,中体西用似乎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概括之语。张之洞的中西文化观比以往所说的中体西用论内容要丰富得多。这一文化观以纲常论作为政治的最高准则,将民权思想断然排除在可以接受的西学之外;又以会通论作为文化的基本取向,极力主张中西之间全面融会贯通。其纲常论作为一位封疆大吏的政治宣言,无疑阻遏着维新思潮的发展和西学传播的深化,而其会通论作为一位著名学者的文化思考,其中仍然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基本派别应为道义论和功利论。道义论肯定道德价值高于实际利益,功利论强调道德价值不能脱离实际利益。传统道义论以孔子、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为代表;传统功利论以墨子、李觏和陈亮、叶适等为代表,两者都有所偏向。传统道义论强调"义"重于"利"、"理"高于"欲"、道德价值高于物质价值和生命价值。先秦墨家功利论主张"利"即"义";宋明时期儒家功利论强调道义不能离开功利。从总体上看,与传统功利论相比,传统道义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应居于主导地位。从中西比较来看,中国传统功利论体现"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西方功利论则体现"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义论与康德的"道德自律"有相通之处。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道义论和功利论,吸收两者合理性的因素并进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8.
刘高岑 《齐鲁学刊》2005,(2):116-120
心理意向性论题是当代哲学的重要论题之一。围绕此论题,20世纪的心智哲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逻辑实证主义阶段、语用分析阶段和科学取向阶段。当代心智哲学在探讨人类心智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心理意向 性理论:以福德为代表的意向实在论和以丹尼特为代表的意向立场工具论。这两种心理意向性理论各有优势也各 有欠缺,以一种科学的宽容态度对之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把握和推进,对揭示人类心智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英籍匈牙利科学哲学家伊·拉卡托斯(1922—1974)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科学哲学著作基本上包括在他死后于1978年出版的两卷《哲学文集》之中,第一卷题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第二卷题为《数学,科学和认识论》。他正是以第一卷(中译本,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创立了他的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传统德性论的复兴与诸多现实应用伦理问题的不断出现,应用德性论的出场已是大势所趋。传统德性论是应用德性论的基础,应用德性论是扬弃传统德性论而形成的新型德性论。如果说传统德性论主要研究个人道德品质,那么应用德性论则重在思考人类命运的德性问题。也就是说,应用德性论主要研究事关人类共同命运、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现实伦理问题,如生态环境、基因工程、大数据等引发的德性问题。因此,应用德性论的主要价值取向应当是人类之善和共同福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