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送法下乡》:一个读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解读《送法下乡》。首先 ,进入该书的语境 ,以贴近作者的视角 ,“重构”中国基层司法制度 :肯定任何司法知识都是地方性知识 ,而且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还包括许多“无言之知” ;认识中国特定的政法传统、“转型时期”的司法特点以及基层司法的特殊性 ;考察基层法院的法官在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各种知识解决纠纷 ,以此“正当化”法官在司法运作中所使用的知识和技术。其次 ,从一般读者的角度进入 ,展示该书给予人的智识的愉悦、观念的冲击和方法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解读《送法下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是对苏力的《送法下乡》一书的批评性解读。文章认为 ,《送法下乡》将国家权力与福柯权力哲学理论中的权力混为一谈 ,引起我们认识国家权力问题的混乱。文章强调 ,现代西方法治具有普适性 ,它是人类追求一个好社会需要持守的底线规则 ,应当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努力目标 ,而该书片面强调所谓的“不可交流的地方性知识”是有害的。同时 ,文章从逻辑上分析了该书存在的若干论证错误  相似文献   

3.
“民国历史”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书写对象和资源,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文学本身,学界对此虽然已有一些学术和批评成果,但把当代小说对民国时代的叙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深入地梳理、探究其历史进程及内在机制的,任现品博士的新著《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民国叙事》(以下简称《叙事》)可谓首开蹊径。一、独特的论述视角。对当代民国叙事小说进行全面考察与把握异常复杂。不仅来自于浩繁的叙事话语系统,而且来自于中国大陆50年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历史运作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盘根错节的密切关系,同时人物形象内涵、主题意蕴、叙事情感…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与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中国古代一部大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巨著,《金瓶梅》问世以来受到历代读者的重视,同时也遭受了非常多的争议.从家族小说的角度来看,《金瓶梅》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章回体长篇家族小说.《金瓶梅》不仅是死角艺术,也是变态艺术,它是一个变态、病态世界的真实反映.通过对《金瓶梅》与20世纪家族小说中的身体叙事、伦理叙事以及官商家族小说内在关系的揭示,可以勾勒出《金瓶梅》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于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深远影响,以及它与中国家族小说的文化契合形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评》于20世纪90年代的创刊,从今天来看,可以说是为了“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而《中国书评》于21世纪的复刊,则是为了把“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推进至第二个阶段。毋庸置疑,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规则,而且更在于强调学术内容的实质性规则,比如说如何建构学术评价机制、如何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以及如何建构中国学术传统,等等。据此,我们必须指出,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第一阶段的十年努力虽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至少还存在着这样两项不足:第一,严重缺失严肃的学术书评,亦即严重缺失对知识增量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庆贺《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之际,以认真反思和全面总结刊物在过去30年里已取得的成绩、所形成的经验和应该汲取的教训,并进一步提升地域性学术刊物的知识贡献能力为出发点,本文以《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过去30年间所刊发的法学专业学术论文为分析样本,通过选取学术、刊物、地域性、知识贡献四个关键词,从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了《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30年生命历程所蕴含的学术发展轨迹与展现出的学术特征,特别是学术的地域性发展与地域性学术刊物培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甘肃社会科学》法学栏目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乡村社会关键词》(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版,以下简称《关键词》)是贺雪峰先生的新作,该书是一本农村调查随笔汇编,它延续了作者在《新乡土中国》中的写作风格:“简洁却细致,深入却不深奥”[1],通过具象地对2000年以来中国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素描”,以此来展现中国农村“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若以文章内容和写作时间而言,“本书可以看作《新乡土中国》的续篇”[2]但对作者而言,长期农村调查所积累起来的厚重经验和学术灵感并不只是简单对乡村巨变的再现,《关键词》对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理解更加深刻,在调查方法上也更加成熟。如果说《新乡土中国》还只是从经济社会层面描述乡村治理和村庄秩序的话,那么《关键词》则透过农村家庭理性化和农民信仰缺失看到了农民观念及由此而来的意义系统的变化;如果说《新乡土中国》还只是静态的对观察乡村社会的话,那么《关键词》则在方法上纳入了时间和空间概念,不仅注重深度个案调查,而且注重区域比较。可以说,《关键词》在学术理论和研究旨趣上都有不小的超越,它和《新乡土中国》一起不仅为我们较为完整地观察和理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了一个切口,而且表达了作者学术生命的推进和强烈的学术志向。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05,(6)
杨震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带头人,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同时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法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博士学术研究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市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民商法学以及法价值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公司法新论》、《票据法论》、《民法概论》、《继承法新论》、《法价值哲学导论》等10多部著作,在《法学研究》和《中国法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论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物…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原罪论·自由意志·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基督教原罪论为话由,对其中蕴含的自由意志与道德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从自由意志是道德的前提和基础的观点出发,比较分析了中国传统道德,指出重构现代道德不仅需要唤醒人们的自由意志,而且还需要知识和理性.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原罪论·自由意志·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基督教原罪论为话由,对其中蕴含的自由意志与道德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从自由意志是道德的前提和基础的观点出发,比较分析了中国传统道德,指出重构现代道德不仅需要唤醒人们的自由意志,而且还需要知识和理性。  相似文献   

11.
文艺下乡,这是党的伟大号召,也是我们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重大使命。这项工作做得好,不仅大大有助于广大农民群众社会主义觉悟的不断提高,而且会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在上一期《江淮学刊》上,我们写了《略论文艺下乡》一文,主要论述了文艺下乡的重要意义。之后,我们对文艺下乡这个课题,又进行了一些探索,觉得在具体下乡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值  相似文献   

12.
吉林大学法律系教授张光博同志著的《法论》一书,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法学专著。 50年代初期,在我国老一代法学工作者的倡导下,作者就萌发了使法学中国化的大胆设想。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愿望没有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恢复和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新阶段。特别是党中央在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任务的同时,也提出了建立具有  相似文献   

13.
在《三国演义》中,历史主义是与伦理主义并行的另一条主线。它使《三国演义》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态度———历史主义叙事态度。这种叙事态度不仅促进了《三国演义》的悲剧式的美学结构的形成,而且对我国长篇小说的创作具有典范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正来先生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①是一部拷问中国学术的心灵蓝皮书。邓正来所揭示的“中国理想图景”的集体无意识的匮乏,不仅仅存在于法学界,法学不过充当了一个典型的例证而已。在法学界疯狂地进行批量化知识生产和话语复制的时候,邓正来对法学之迷茫的发现可谓是一副清醒  相似文献   

15.
交流模式是指在作者、读者互动前提下进行文本分析,特别强调文本的意义如何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读者。韦恩.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和詹姆斯.费伦的《作为修辞的叙事》是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转变的代表性著作。本文以这两部著作为理论基础,着重于费伦对布斯的继承与超越,探讨在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文本交流模式是如何由作者本体论到作者、文本、读者循环互动推进的,通过文本交流模式发展轨迹和完善过程的描述,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叙事理论的优势和特长,而且使我们认识到,叙事理论的修辞性转向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撑,它为小说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学术自主性与中国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看来,正是经由种种不对研究对象进行反思或不对理论研究对象进行建构的过程,各种外部性需求渗入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法学论者的知识活动。本文分别讨论了四个问题,即关于中国法学研究的自主性问题、关于中国法学研究与学术传统自觉建构的问题、关于中国法学研究与问题意识以及学术批判的问题、关于中国法学研究增长逻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在更大的范围上关涉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关涉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性,甚至也关涉到了作为整体的中国学术体制如何走出困境问题。从总体的意义上讲,本文的研究所提供的视角或开放出来的各种问题实是一种警醒知识生产者去更关注知识生产和再生产本身的内在进路。中国学术研究和学术体制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本文研究所提供的知识内在视角也并不可能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全涉的解答,因为它同样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知识系统”进行分析和批判的隐蔽红线,在文脉里边挑出中国法学的知识生产语境以及隐微之言。源于中西碰撞、中国赶超西方的情势,符合论的真理观被扭转为具有建构和型塑作用的理论和观念,对知识生产过程中面朝西方的趋向提供着正当性辩护,且亦为认识和选择某种社会秩序与制度设定了相应的规定性,中国法学隐含的立法者立场即生发于此。中国法学的新去处就意味着必须扭转和拓展开立法者的立场和视界,以及需要更为根基意义上的知识支援,如去蔽式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18.
苏力教授在《也许正在发生》一书中发表了极具"苏式风格"的关于中国当代法学的洞见.这种风格不论从语言还是从进入问题的视角乃至知识的丰富性上都有独特之处,笔者将其归纳为一种中性甚至褒义层面的"个人化镜像思维模式下的圆形叙事风格".它的出现为我们从文学理论视角研究法学著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对《行政处罚法》若干规定的评析杨解君(南京大学法学院210093)吴雷(中国法学杂志社100035)《行政处罚法》首次对我国行政行为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行政处罚方式作出了统一规范,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为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而且还在于它体...  相似文献   

20.
王夏昊 《东岳论丛》2023,(2):158-166+192
法理学是一门将各个部门应用法学整合为完整统一有机体的法学学科,它拥有不同于后者的研究对象即形式客体。它关于法的知识是独立于经验的纯粹理性知识,是法的形而上学。法理学作为知识体系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这三个部分又可以被归结为关于法的理念的命题和关于法的理想的命题。各个部门应用法学作为根据经验的杂多的特定实在法的知识体系在逻辑上必然与法理学三个构成部分的命题相关联。关于法的理念的命题不可能将关于法的一切知识或命题涵盖其下,因此,需要关于法的理想的命题将关于法的一切知识或命题统合起来。中国法理学关于法的理想的命题的研究非常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