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汉语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它以人的基本经验为基础.隐喻的形成,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结构映射,即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个主导概念隐喻,即:吃饭是人生.这个主导概念隐喻存在于一个系统观念联系里,包含一系列的子概念.汉语中存在三类饮食隐喻现象,即分别从具体的饮食概念域、从表示动作状态的饮食概念域、以食味词为源域到非饮食概念域的映射,暗含于这三类隐喻现象其中还有众多的子概念隐喻系统.汉语中大量饮食隐喻的存在和汉民族的具象思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将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方法,当代认知观将隐喻看作是"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隐喻映射包括映射层次和映射方式两方面,汉语隐喻式定中结构中来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层次分为单层和多层(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两种,映射方式有一对多和多对一两种,一对多映射体现了语义泛化的过程.语义泛化是构成新词的重要手段,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定中结构中隐喻的功能主要是认知和修辞两个方面.认知功能主要表现在它是表达新概念和复杂概念的手段.修辞功能体现在通过超常的搭配,以新奇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某种修辞效果.二者相比认知是第一位的,修辞是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3.
从修辞现象到认知现象——谈隐喻的两大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觉华 《学术交流》2006,(7):135-137
隐喻研究在中国和西方历史悠久。隐喻历来被看作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辞格。隐喻可从不同视角划分为修辞隐喻和概念隐喻两大类型。而隐喻的相合,则是一种主观上带有内涵意义的融合,是人的审美力与艺术想像力的体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隐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相似文献   

4.
孙冰 《社科纵横》2009,24(1):88-90
认知语言学抛弃客观主义的哲学观,提出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从概念结构、概念化、范畴理论、认知模式等有关认知理论入手说明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即,不能独立于人这一实体。实际上概念和意义重合。传统的一词多义理论也被隐喻理论替代,即隐喻是真实的。但有不同学者对隐喻理论相关问题,如本原问题、隐喻概念和概念隐喻的区别等提出看法,这里列出供讨论。  相似文献   

5.
孔元元 《社科纵横》2014,(7):174-176
随着认知隐喻的不断发展,部分学者开始在实际的英语词汇、文化教学中引入隐喻式教学法,但还很少有人把它应用到英语口语的教学实践中。这篇文章就从语音、词汇、文化情景等几个方面来说明如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5,(2):120-122
最近一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对公化语言及认知语言学角度下概念隐喻给予了不断关注,使之成为一大研究热点。本文借助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公式化语言意义的形成与理解上的认知机制。这一探讨对于更好地促进公式化语言的研究与习得以及二语习得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12):112-119
认知心理意义上的具身认知肇始于Lakoff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开创性地将感知觉图式与概念表征联系起来,对传统"符号表征与计算"立场的第一代认知进行了革新。在理论假设与研究层次上,源于语言归纳、具身心理机制、认知神经层次等问题使得概念隐喻观被视为"不彻底的""弱具身"取向。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从时间-空间隐喻、温度-人际隐喻、道德感隐喻、重量隐喻等领域内均发现了隐喻始源域-目标域之间的"双向映射",意味着概念表征-具身经验间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随后Barsalou提出的知觉符号理论则从更为深层的角度——神经生理层面对具身现象进行了描述与预期,并得到了诸如:镜像神经元、隐喻句理解、"动感共振"等神经生理现象的支持。今后研究应从心理-生理视角出发对具身现象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8.
短时突发义副词作为从语义特征角度划分出的时间副词的下位类,其内部成员依旧庞大多样,用法复杂。从认知语言学出发的构式理论对短时突发义副词的小类划分给出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将语义语法与构式语法相结合,明确了“X然”类短时突发义副词是一个封闭且稳定的范畴,并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方法对语料进行考察分析,对其下位小类作出了明确的划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构式语法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比N还N"的构式义、结构特点、形成机制以及其中N的特点,即只有描述性义素非常强的名词才可以进入该构武,如"绅士".这种凸显的描述性义素在一般语境中都很容易为人们理解,很容易被分离出来,只凸显关涉性义素而描述性义素很弱的名词则不能进入该构式.文章运用"语法的动态观"对副词"还"修饰名词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最后对该构式的修辞效果和修辞手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洁  王斌 《社科纵横》2008,23(1):158-160
本文旨在通过先秦思想家荀子与告子的一段关于人性本源的对话,利用概念隐喻与概念整合理论分别对其中的"水与人性"的隐喻进行分析,指出概念隐喻强调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而概念整合强调心理空间中概念网络模式的建立.同时,虽然这两种方法存在差异性,但是在分析隐喻和隐喻思维时这两种理论是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11.
杨超美 《社科纵横》2006,21(8):170-172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围绕隐喻的语篇、语境与认知等方面许多新理论竞相争鸣,各显优势,但对隐喻在语篇中的整体把握似显不足。不同隐喻在语篇中的结构类型会影响整个篇章的框架结构,其互动关系及特性又会影响喻体对本体的映射中相关义项的取舍以及对语境中合适因素的筛选,进而决定对语境中概念意义和整个篇章意义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模式。从人类语言起源假说、儿童语言习得特征和人类思维发展进程来看,转喻代表了人类思维初级的、也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思维是随着人类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转喻思维所处的位置应该是隐喻思维产生的前阶段,因而更具本源性。转喻和隐喻代表了人类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发展阶段,共存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中,在人们的认识和表达世界中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典故的隐喻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民军 《唐都学刊》2004,20(4):135-137
典故是人们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 ,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 ,典故的产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隐喻式的。典故的隐喻性这一特点表明人们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 ,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 ,典故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哲学基础、物质基础、认知模式和认知功能作了重点讨论。旨在说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中西隐喻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毅伟 《学术交流》2004,(12):159-161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的重要工具,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隐喻不仅反映汉英的文化特征,而且分别构成了其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比研究中西隐喻表达上的异同,发现隐喻的文化取象极为丰富,隐喻研究与文化密不可分。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即异形同义的隐喻。但汉英也使用了许多共同的来源域,这是因为汉英具有某些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隐喻研究只限于对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如今隐喻研究已超越语言本身的范围,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在Lakoff和Johnson(1980)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隐喻概念,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概念来表达抽象的概念.隐喻使人类认知思维对不相关的事物产生相似联想,利用对不同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是人类组织经验的工具,开拓了人类认识事物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冯莉 《学术交流》2012,(9):166-169
现代汉语中的"相对"一词具有词汇化、语法化、语言接触及其相互关系等多维度研究价值。通过基于语料库的历时与共时分析,考察"相对"一词的语义和句法功能演变过程与发展趋势,发现该词从上古到近代经历了从短语到动词的词汇化过程。在现代汉语阶段受到间接语言接触和语频作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从动词发展到形容词,并且形成向介词、副词和话语连接语多路径虚化的多向语法化和构式语法化发展的复杂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观,从认知角度通过实例对莎士比亚作品的隐喻、转喻的识解进行分析,以期使读者能更准确地理解其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国外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语义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在这一过程中,Black、Searle、White、Davison、Lakoff和Johnson等学者对隐喻的研究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加深了人们对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其认识论基础的理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成果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隐喻研究也因此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20.
杨卫东  戴卫平 《社科纵横》2008,23(2):174-176
本文主要解读乔姆斯基普遍语法产生的依据、普遍语法的实质和核心内容、普遍语法的价值,以及普遍语法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