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郭雪波小说中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叙写沙漠的小说,从人与自然、人类与非人类关系等宏观视野,关注日益严峻的草原生态问题。并在文学的叙事中为自然和人类日益荒芜的内心探询出敬畏与回归自然等救赎之道。与欧美生态文学相比,由于当代文坛生态思想资源的纷纭繁复,加之环境文学的定位,郭雪波小说不同文本在原因追溯与救赎之道探询的价值判断中,时有飘移与对话。  相似文献   

2.
追问生态式写作的阐释结构,目的是要解释生态文学的言说逻辑以及构造原则.以多尔小说的言说方式为出发点,主要通过生态批评的预设手段对文本进行研究,同时依据小说言说的事件以及审美范畴为基础,揭示文本的生态意识、审美时空以及表达机制的结构.虽然生态小说所指涉的命题归属于文本自身,但是我们正是通过对小说的一般性追问,从而进一步深化多尔小说的生态内涵.换言之,我们从具体的文本阐释到理论分析过程中,不仅明确生态小说的阐释路径,同时还促进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生态伦理学主张人不仅对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人还对自然有责任和义务,辽宁生态文学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思想。辽宁生态文学伦理道德思想主要体现在人要敬畏生命,自然物有自己的权利,自然界应该是个平等和谐的大家庭.  相似文献   

4.
中西对话是中国生态美学当代以及未来发展的主题。只有在中西对话中才能找到生态美学发展的创新路径。要进行中西生态美学对话,需要处理中西生态美学对话的动因,中西对话的文化根基,中西对话的主题,中西对话的哲学内涵,中西对话的话语方式以及中西对话的艺术实践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态小说创作处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回旋之中,自身陷入瓶颈区,受到诸如生态伦理过度诠释、生态乌托邦化,甚至是生态法西斯主义的诟病.对中国生态小说创作困境的形成原因和新启蒙转型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倡生态小说创作需要与国情相结合,应该与中国民族特色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增强前现代、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对话和融合,同时融入更多的民族区域性,产生新的特质,实现其“新启蒙”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普遍联系到完全孤立--兼谈生态美学如何可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美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以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一是指将自然当作生态系统看时引起的美学问题.迄今为止的生态美学都是建立在所谓的生态观念或生态智慧的基础上.这种生态观念或生态智慧的核心是普遍联系,所有事物都被视为与其他事物有关的,从而所有事物都具有决定其他事物之所是的意义.但这种普遍联系的观念与其说可以适当地发展出一种生态美学,不如说可以适当地发展出一种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知识论.相反,生态美学如果能够成立,只能建立在完全孤立的观念上.根据完全孤立的观念,所有自然物都是美的,但这并不是因为所有自然物在任何意义上是一样的,而是所有自然物都是同样的不一样.根据这种生态美学,我们可以适当提出"自然全美"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哈克贝利和三毛在各自的流浪人生中生成了不同的个性,他们的个性在不同的文化生态下产生不同的特点,但也存在相似之处。这些不同点和相同点对于我们理解两本名著的主人公和小说的意旨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米兰·昆德拉小说创作的处女作《玩笑》不仅是一部“政治小说”与“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哲学小说”.对于小说中蕴含着的哲学思想,国内外学界主要从存在主义的视角进行了分析.然而细读文本,我们可以管窥到许多新的哲学理念,主要包括感伤主义哲学﹑矛盾哲学以及精神生态哲学.全面解读这些新的哲学思想,将为我们深入地理解昆德拉的小说创作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能加深我们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以一种积极超然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中狼叙事寓意的由来,研究者一般将其归因于作家经历、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果把比较视野纳入到中国生态小说中的狼叙事研究中来,将前苏联文学经典《断头台》与之进行对照阐释,可以发现中国生态小说狼叙事中的母性美与狞厉美与《断头台》存在着相互呼应的关系。比较视野的运用,将突破以往中国生态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生态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羚羊与秧鸡》自出版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批评.多数评论认为该小说是以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主题的生态主义小说.国内外的评论家从生态主义、人文关怀、互文性、生态审丑、黑色幽默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从巴赫金的对话主义理论的角度对该小说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对话进行了分析,以发掘阿特伍德通过这些对话所引发人们探讨与思索的人类文明该如何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自然的美必定显得像是艺术"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与"艺术的美必然像自然"一起揭示了美的深层内蕴。自然物身上感性地呈现出的"万物在一中"的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就是自然美。艺术作品的美体现为非概念认识的感性呈现、无利害的被觉知、纯粹的愉悦、被创作存在4个方面的特征,这4个特征同样是美的本质特征,自然美作为自然物在美中的呈现必须经过这4个方面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逻辑都要面向一个世界,形式逻辑也不例外,它主要面向物的世界,物的世界是形式逻辑的存在基础。物的世界是一种理论世界,它的产生具有“合法性”,符合人类的自然倾向,那就是对确定性的渴求。形式逻辑是物的世界的逻辑支撑,形式逻辑的发展程度和样式制约着物的世界的具体形态,物的世界的理论发展和形式逻辑的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物的世界是一种必然的世界、自然的世界、知识的世界。作为一种面向物的世界的逻辑,形式逻辑在本性上与物的世界相契合,它具有必然性、可控制性、可计算性等。  相似文献   

13.
王凯 《东方论坛》2014,(6):110-115
天地有大美,因为它含着道的朴素;自然有大情,因为它涌动着永恒的生命之流。"物我为一"肯定了人与大自然的同质同源,"以物观物"主张以审美的目光观看万物。只有齐物,才能逍遥,"物化"之际,人与物交感互动,浑然一体。体现在心物关系上,是物的自然作用于心灵的自然,碰撞的结晶则是朴素、纯粹的美的情感的生成。庄子的心物观、物化观及其"逍遥游"的自然美学思想,深刻启迪和直接催发了中国古典美学许多重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庄子的无用之用是以隐喻的方式对自然无为之道的拟说。任何物只要运用得法,都能带来大用;一切用都资大道的无用而成其用。即是说,它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道和物的用是什么?本文认为应该继续追问下面一个问题:用对物意味着什么?尤其是,无用之用对物的意义意味着什么?无用之用就是通,是对道的通达,它以伟大力量守护物的意义;同时,它显示了庄子与其时代的遭遇方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综合减灾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在自然灾害预测、防灾、抗灾、救灾等工作中都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管理措施使生物的减灾作用得到系统整合与效应强化,可改进减灾工作的效率与效果。该文从自然规律、变化与人类愿望、需求的联系的角度揭示了自然灾害与生物减灾“行为”的本质;提出了基态(原态、第一态、自然态)、中间态(第二态、影响态)与结合态(第三态、控制态)的生物减灾作用管理理念,以及第一态零干预,“无为而治”,第二态软技术干预、间接调整,第三态组织、控制的技术途径。文章同时提出了时空结构中以周期性瞬态为参照的自然灾害生物应变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说马克思创立了生态哲学,主要在于马克思确立了这一哲学的主要生态原理:其一,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存在物互为对象,以及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能动作用出发,创立了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生态整体论;其二,他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物质变换(新陈代谢)的断裂,间接揭示了自然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生态循环、生态平衡原理,这是生态哲学的基本原理;其三,马克思的整个理论目标,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双重实现,这是他的目标方向原理。这三个方面是马克思自然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石,它为全人类解救生态危机、开辟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了自然生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物权法》中的物指的是有体物。由于自然力、空间等逐步具有法律上的价值,不能再用传统的观念来理解物的概念。民法上的物应指能为人力所控制的、具有法律上的价值的现实客观存在物。鉴于引入无体物的概念容易造成物的体系的混乱,中国民法不应使用无体物的概念。财产包括有体财产和无体财产,物只是财产的一种客体。财产的概念在中国民法上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生态批评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西语裔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短篇小说集《喊女溪》中的一个短篇小说《萨帕塔的眼睛》进行了分析,发现桑德拉·希斯内罗斯是一个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旨在推动西语裔文学在中国的研究并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9.
儒家天人相和仁学思想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念与思想体系,儒家强调万物一体、主客统一,天地自然更具根本性;以生释仁,强调珍惜生命、珍爱万物,是"替天行道"的道德至善;提出"民胞物与""人者,天地之心",既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又凸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人当尽天赋本心,尽关爱保护自然的道德义务,以体现人贵于自然万物,实现以人为本、爱物与爱人的统一,实现仁,达到人的道德完善.儒家天人和谐仁学思想在生态环境伦理观上的独特认识,可为我们突破并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认识,为今天解决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天人之学认为天地是人的本原,人与万物具有平等的存在意义,人的存在与物的存在构成相为相济的整体。人既利用万物又当保持自我节制,万物于人不只有实用价值,更有审美与道德上的意义。顺应自然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原则,主张在理解和尊重物之自然的前提下,人力的施为与物的存在特性和发展方向内在一致,顺物之自然性而为且不突破物所能容受的限度,人力顺应自然力以实现自己的目的。放纵人欲会过度耗损自然资源,伤害人的生命,败坏人的德性,造成社会纷争。凡此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在于,人当尊重、敬畏自然,扬弃与万物单纯的实用关系,恢复与物的全面丰富的关系,顺应自然而为,而节制物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釜底抽薪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