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致远 《城市》2014,(6):3-8
正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中国梦",这是一个大目标。要全面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城市梦"。因为城市是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中心和重要标志,发挥着巨大作用,只有实现了"城市梦","中国梦"才能落实。我们的  相似文献   

2.
刘荣增  李蕾 《城市》2013,(5):22-27
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列为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体现了新世纪城市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南和蓝图,城市规划受到了城市快速发展的深刻影响,不断地修改和调整,法规体系更加健全,规划需求和编制队伍呈  相似文献   

3.
任致远 《城市》2015,(3):76-79
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城市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愿景。实现“美丽”,就需要改变我国“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城市发展建设模式和风貌,因地制宜、因城而异,突出城市的文化个性特色,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和家园印象,牢牢把握地域、民族和时代三个核心要素,为城市打造靓丽的名片。于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体现城市特色、建设特色城市,就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话题。笔者拟对城市特色问题进行简要回顾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任致远 《城市》2014,(4):9-13
正当前,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不仅要建设美丽的广大乡村,更要建设美丽的城市,从而让大地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美丽。城市是自然山水环境和人工创造的巨大结合体,人口和各种人造设施高度集中,规模庞大,错综复杂,再加上不断占用自然山水环境,因此,建设美丽城市是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十分艰巨的任务。要建设美丽城市,必须首先建立保留、保护、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环境的理念并付诸实际行动。由此,笔者想着重论述一下关于自然山水环境重要性的城市文化命题。一、城市是在自然山水环境中成长的自然山水环境是城市及城市文化之母,每一座城市都诞生于大自然山水环境之中,受到大自然山水环境的启发,从中获取智慧,获得资源,获得人们聚居并不断改善生存和  相似文献   

5.
城市既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又是经济、文化、科技、资本等各类要素集聚的载体。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城市时代。然而,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工作主要以"经济思维"为导向,忽略了城市的本源特征和发展规律,导致城市发展中存在种种问题。本文认为,进入城市时代的城市,首先要转变城市发展观念,树立"城市思维","城市思维"就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论,包含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空间思维、法治思维五个要点;其次,要践行"城市模式","城市模式"就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方法论,要从"以物为本型"走向"以人为本型",转变城市发展理念,从"数量扩张型"走向"质量提升型",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从"资源依赖型"走向"创新驱动型",坚持推动创新型发展,从"各自为政型"走向"相互协作型",强化区域统筹引导,从"粗放式管理型"走向"精细化管理型",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未来,城市工作应充分认识和自觉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用"城市思维"和"城市模式"规划建设城市,解决城市问题,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  相似文献   

6.
陈为邦 《城市》2012,(6):3-4
曹老仙逝了.我国城市科学界和城市规划界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和老前辈.我们无比悲痛! 在这沉痛的时刻,我们不能忘记他作为我国城市科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创建和推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的历史功绩.他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28年来,对中国城市科学的发展、对城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尚金凯 《城市》2008,(9):68-7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1世纪是城市经济的世纪.高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为我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平台.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城市建设的速度.许多城市简单地采用“模式化”建设方式.忽略了城市的自身特色、地域特点等.照搬照抄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建筑、风格、特色等,造成了城市建设“千城一面、个性丧失、整体空间景观形象混乱”等问题和遗憾。  相似文献   

8.
简讯     
《城市》2009,(6)
中国社科院发布城市蓝皮书我国城镇人口为6.07亿中国社会科学院于6月15日上午举行"2009年中国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城市蓝皮书》发布会"。该书介绍,近年来中国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08年末,城镇化率达到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  相似文献   

9.
王征 《城市》2014,(3):12-14
正产城结合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产业化与服务化并举接轨的有效途径,而且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和提升城市的主体功能。从城市发展的源流来分析,"城"的含义乃是划地为城,"市"就是人们集中进行交易的地方,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是与生俱来的。要想交易首先要拥有产品,也就是说要发展实体经济,于是城市里面就有了产业,可见城市与产业之间具有一种相伴相生、"不弃不离"的关系。有了兴旺的产业,城市才能  相似文献   

10.
浅议城市燃气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宇  陈功 《交通与港航》2004,18(6):44-45
<正>在我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在城市区域内将更加频繁地活动。随着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依靠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其中城市燃气事业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燃气行业自身的投入产出机制不活,资金管理形成不了良性循环,供求矛盾仍然突出。由于价格及管理问题,经营上总处于亏损状态。这是制约城市燃气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运转和市民生活。如何客观地评价近年来城市燃气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对于解决燃气行业存在的问题,指导今后的工作,振兴城市燃气事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一个年轻的生命被下水道吞噬,引发的"拷问"是多方面的。然而,这不纯粹是设计技术上的问题。如果把城市发展的面貌看作一个生命的整体,其展示在地面上的美丽容颜,一定是与地下的五脏六腑相辅相成的。否则,只能算作一件没有根基的摆设。而当有能力让地面上的高楼大厦显现着高大雄壮的身姿时,就有理由认为,在同样的财力和技术下,地下一定也配套了维系整个城市繁华的"血管"。这几乎已经与技术能力无关。因此,地下管网建设拷问的是城市发展的良心。下水道是城市的智慧和良心。150年前,雨果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城  相似文献   

12.
王征 《城市》2014,(4):66-68
正产城统协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产业化与服务化并轨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和提升城市的主体功能。追溯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城"最初的含义是"划地为城","市"则是人们集中进行交易的地方,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是与生俱来的。要想交易,首先要拥有产品,也就是要发展实体经济,于是城市里就产生了产业,可见城市与产业之间天然地存在一种相伴相生、"不弃不离"的关系。在城市居住的人群要想生存,就必须先劳动,其他社会活动才能有所依托和附着。  相似文献   

13.
任致远 《城市》2012,(6):5-7
曹洪涛老人以96岁的高龄静静地走了.6月14日参加了曹老的追悼会,看到他面容安详而凝重.他是德高望重、让我们敬佩的前辈,曾为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事业呕心沥血,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成立鼓与呼,为编撰《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竭尽全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智慧"建设,让百姓切身感受到更好的通信服务、网络购物等体验。"智慧城市"归根结底就是最大限度的为人们提供医、食、住、行、游、教等全面细致的服务。"智慧城市"需要找到具体的落脚点,应借助云计算等平台,把一个个"社区"与其他行业的应用相互交织起来,由点及面地推进"大社区"、"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涌动后的隐忧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渐入高潮,那是不争的事实。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10月底,我国在建的智慧城市数量已达79个,密布在环渤海、长三  相似文献   

15.
任致远 《城市》2016,(12):70-73
我国城市已经迈入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形势下,凡具有一定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地方,发展旅游城市是明智选择.我国决心建设美丽城市,加快新常态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无疑给旅游城市发展提供了机遇和选择的可能,加之我国各地皆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未开辟的旅游处女地,把旅游城市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明智选择,以文化为媒,促旅游建设,就一定能够出现旅游城市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任致远 《城市》2010,(3):3-9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在这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在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我国城市发展已经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新时期城市发展将会加大哪些方面的力度?亮点又是什么呢?我认为,这就是城市文化,即以人为本,进一步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用文化铸造城市的灵魂,用文化张扬城市的魅力,用文化激发城市的活力,用文化推动城市发展迈上一个新的闪亮的台阶。  相似文献   

17.
尚苑 《城市》2013,(7):36-40
大庆作为中国第一大油田、世界第十大油田所在城市,是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其发展过程呈现同其他资源型城市一致的显著特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资源的日益减少和开采难度的不断加大,我国资源型城市揭开了转型发展的序幕。目前,国内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重点关注城市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接续更替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这是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城市发展路径研究的主要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枫云 《城市观察》2009,3(3):186-19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整个国家快速现代化的进程相一致,我国城市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为了推进我国城市沿着科学的方向快速、稳步、健康地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城市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文章对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并简短地陈述了从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城市发展转型的缘起、内涵与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与面临的挑战,阐述了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基本内涵,即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发展动力、体制机制五大转型的有机统一,总结了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总体特点与态势,并据此提出了加快推动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