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坡赤壁”楹联一百多副 ,根据吟咏对象的不同分为三大类 :合咏、单咏苏轼、纯写景。赤壁楹联的创作心态有四种 :以文人目光凭历史 ,以政治目光评人物 ,以旷达目光味人生 ,以文化目光看胜地。其主要艺术特征体现在 :借古抒慨、句式多变和摘句化用  相似文献   

2.
<正> 《郭沫若楹联辑注》一书1983年出版。此书辑录郭老楹联101副,迄今我们又搜集30余副。郭老的楹联大部分散见于报刊及一些楹联集中。我们搜集时发现,有的楹联名为郭沫若题撰而其实不确。下面列示数例,并为辨正。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此联初见于《古今名胜对联选注》(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误注为郭沫若题新疆天池联。其实这原是郭沫若一首律诗的颈联。1971年9月,郭沫若偕于立群陪同柬埔寨友人访问乌鲁木齐,9月16日游天池,即兴口诵七律一首:“里加  相似文献   

3.
名寺古刹中常见一尊笑容可掬的胖大和尚塑像。他倚着布袋,胸腹袒露地仰坐着,总是对游人笑脸相迎。这个终日乐呵呵的僧人便是大肚弥勒佛。面对这个没有生命和灵魂的泥菩萨,文人雅士写下了一副副妙趣横生的楹联,亦庄亦谐,有愤世嫉俗的俏皮话,也有缘物抒怀的  相似文献   

4.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8,29(1):114-116
梁章钜撰写的<楹联丛话>是我国古代美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的联话著作.粱氏从不同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多元化的楹联审美标准,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审美标准是"工切"."工"是楹联形式上的要求,即对仗工整;"切"是楹联内容上的要求,即楹联内容与题目或者题咏对象切合.楹联的语言美主要表现为新、象、婉、隐四要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3,24(6):81-83
梁章钜《楹联丛话》是中国楹联史上第一部联话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的联话。它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凸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搜集保存了大量历代联作;二是对楹联的起源、演变作了有价值的考证;三是初步建立了楹联分类体系;四是对楹联作品的艺术美作了可贵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6.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9,30(3):111-113
袁枚<随园诗话>中的"联话"在保存楹联的同时,创造性地运用诗学话语系统对楹联进行了理论上的言说,初步建构起联学的话语系统.其楹联理论以创新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运用"雅切"或"切"及"味"等审美标准来评价楹联;二是对楹联用典的看法;三是对楹联审美作用的认识.袁枚所做的工作,为"联话"这种文论体式的正式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论山水楹联     
山水楹联,是指其题材内容为描绘山水景物、抒写山水情怀及山水审美体验的楹联。它不仅因其数量占很大比重成为楹联中极其重要的一大类,更值得注意的是,它是我国山水文学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2):92-96
清代楹联经历了从清初的体式齐备到中晚期全面鼎盛的发展过程。清初至清中叶发展态势较明代繁荣,但是从作者分布的社会层次、地域范围、作品留存下来的数量看,整个态势不能称之为蓬勃发展;道光、咸丰至同治、光绪时期才是清代楹联的全盛期。清代楹联作者时空分布可以说明清代楹联的演变历程、发展状况,以及历程状况后面的深层原因。清代楹联作者的地域分布范围类似于清代文学家地域分布的最大范围,在人数上,各地域的楹联作者数与其文学家数成正比。清代楹联兴盛在江南,是江南文风、学风、书法鼎盛、园林艺术发达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徽州楹联作为楹联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徽商用它来指导经商,形成了独特的徽商精神.徽州楹联文化中蕴藏着徽商独具特色的"徽骆驼"精神、诚信经营的原则、"贾而好儒"的文化追求以及坚守伦理的家族观念.通过徽州楹联文化看徽商精神,可以发扬徽商文化,挖掘徽商精神内涵,准确解读徽商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国对联的联语专著哪一部是最早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清人梁章鉅的《楹联丛活》。“古今诗词丛话,刊行于世者最夥,独联话则除梁章鉅《楹联丛话》外,不概见。”(陈方镛:《楹联新话》)这种意见很有代表性。然而,它并不是我国最早的联语专著。仅在《楹联丛话》中,梁章鉅本人就引用过两部书。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2002年央视楹联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对句以及楹联史上一些绝对对句的优劣进行评价;作者认为:楹联发展史循从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过程,这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向;联联无极限,其根本原因是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和意识形态的互为辅成的产品。  相似文献   

12.
苏州网师园内缀着一副郑板桥撰写的楹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笔者百思不解;翻遍旅游大全楹、联大观,也无从查考。有位朋友觉察到“曾”、“颜”可能是孔夫子的高足“曾参”、“颜渊”,提醒我去翻阅一下《论语》。果然,上联典出《论语》。《论语·学而》载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相似文献   

13.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10,31(5):88-92
联话是以楹联这种文学样式为主要话语对象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文论体式,是我国传统文论整体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四大主要功能:一是辑录、保存历代联作;二是评论楹联作品的得失;三是介绍写作背景;四是考释文本。联话之体生成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在楹联创作走向繁盛的基础上直接受到历代诗话、词话及文话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名胜古迹是旅游观光的主要对像。评选名胜古迹和楹联,是旅游文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两代南京曾评定出“金陵十八景”、“金陵四十景”和“金陵四十八景”,现在大都已湮没无闻了。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日益繁荣的旅游事业的需要,1984年春南京《周末》报、江苏电视台、南京园林局等七个单位举办了“金陵新四十景”景名和楹联的征集和评选活动。我本人有幸应邀参与了这一活动。作为全国范围内首创之举,其盛况是空前的,也确实评选出不少比较好的景名和楹联。但同时也有许多景名和楹联差强人意,难以传世。现在我试图分析和总结这次活动的经验教训,并评论其中部分景名和楹联,以作今后举办这类活动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 “密云松劲干,凉雨竹窗秋”(见封二照片),这是一副长120cm、宽30cm的楹联拓片。观其书法艺术“古朴遒劲、流水行云”,足可称为上乘之作;查其款署而农、王夫之、姜斋,不难得知是世所公认的大哲学家、文学家王船山的遗墨。再从被人尊为“刘浏阳”的蔚庐人熙氏在联旁写的字:“船山先生之在湘南,犹水有洞庭,山有衡岳。吉光片羽,偶落人间,皆足宝贵……”来看,又可见刘人熙亟力倡创船山学社,推介船山学说,崇仰船山的殷切之情。且人熙之于书法,也是湖湘巨擘通家,几行行楷,落笔联旁,不仅相映成趣,而且也是今日难得的墨宝。此楹联历今将三百载,留得此名人名笔,亦属稀有文物。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代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青年楹联家,邹宗德楹联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艺术构思新颖,即使是平常的题材也有超奇的立意;二是有深厚的艺术蕴涵,常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三是风格上大气磅礴,豪气奔溢;四是富有文采;五是多警策之句。邹宗德所作楹联联律严谨,用语精工,浑成老到,其所佳者,可臻一流。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长崎市孔子庙的仪门两侧,高悬着一副巨制楹联,其文曰:“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这就是李苦禅大师于世八十六载仙逝前三日,留给世人的绝笔之作。李苦禅画师出身贫苦农家,成年之初即加入“五四”运动的潮流,将爱祖国抗外强的道理宣讲于市。旋即奔赴北京,热血气慨与日俱增。不久即投身于北大附设的留法勤工俭学  相似文献   

18.
<正>《郭沫若楹联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作者曲树程、杨芝明)是目前收集郭老楹联较完善之作。但确如孙席珍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言:"尚未全备"。现将笔者所见关于郭老楹联的几种资料录出,以作补正。一、关于《寿杜波依斯博士》一联。此联书迹原件发表于《人民日报》1959年2月23日第八版,原  相似文献   

19.
<正>张绩的这两副楹联墨迹,堪称海南书法的精品。其中"家欲人当"联用墨浓重,笔力内敛,结体紧收,气脉连贯,自然老道,趣味横生;"敬爱护持"联则相对开张一些。其风格除了吸收苏东坡、米芾、何绍基、刘墉等人的特点之外,也可看出海南大书法家张岳崧对他的影响。张岳崧是张绩的前辈和师长,张绩不仅在参加会试时受到张岳崧的赏识,而且后来还一度成为张岳崧的幕僚。张绩取法张岳崧,那也是容易理解的。  相似文献   

20.
《徽州社会科学》2009,(12):62-64
楹联,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传播方式,夙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并如春燕,飞入万千百姓家。楹联是情感的结晶,凝聚着生命的要义;是智慧的珠玑,闪烁着哲理的光华。其微言大义,常常发人深思,促人警醒;其言外之意,犹令人会心一笑。胸襟豁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