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重评冯玉祥与中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玉祥的政治道路是曲折的,他和中共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合作——分裂——再合作的离合变化的过程。以往史学界已有关于冯玉祥与中共关系的论述,但笔者在第一次合作的主要原因、“徐州会议”开始追随蒋介石“清党”的主要原因、追随蒋介石“清党”期间政治态度的特点等问题上,持有不同见解,敬请专家指教.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国内南京大屠杀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暴行中最具代表性的本事件。但从20世纪80年代“教科书事件”开始,日本国内右派就不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运动,到了今年1月23日更发展为在大阪国际和平会议中心召开“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彻底检证会”。这一系列违背历史事实的具有军国主义性质、美化侵略战争、否定南京大屠杀的翻案活动,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国内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史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拟对近几年来国内南京大屠杀研究状况作一回顾与展望。一近年…  相似文献   

3.
关于“冷战思维”对中苏关系发展影响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苏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史学界多数论者将其看作是中苏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解问题产生分歧 ,最终导致双方关系的紧张。本文从二战后国际关系结构变化及中苏双方对此所持的态度入手 ,深刻地反思了中苏关系的曲折进程。认为 :“冷战思维”的安全模式是苏联想控制中国的内外政策并导致中苏关系曲折发展的关键 ;而中国未能及时摆脱“冷战思维”安全观也是原因之一。以此警诫世人 ,在处理国家间关系问题时 ,必须摈弃“冷战思维”,反对集团政治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或争端  相似文献   

4.
1927年期间的江西农民运动,受尽国民党右派势力的阻挠和围攻。先是被工农革命运动撵出南昌城的李烈钧,逃到河口另立“省政府”,控制了赣东北各县,大肆搜罗各县的反革命势力,与当时表面还站在工农运动方面的朱培德的“省政府”对抗。接着,国民党AB团头目段锡朋等人逃往上海、南京之后,其喽啰们则分散在各县,与当地反动势力勾结,沆瀣一气,和各地农民协会作对。因为受到AB团分子的破坏和国民党右派势力的进攻,刚刚蓬勃兴起的江西农民运动,又陷于瓦解、涣散状态。当时有两件事情值得记述。  相似文献   

5.
1926年秋,冯玉祥从苏联归国。于9月17日举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师,揭起了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拥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旗帜,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携手,改组了国民军,投身到国民章命的洪流中。随后,国民联军在冯的指挥下,平定陕甘,师出潼关,经过近一个月的作战。于1927年6月初实现了与北伐军会师中原的计划。可是冯玉祥在参加郑州会议、徐州会议后急剧有转,抛弃了“三大政策”,步蒋介石后尘大肆清党,镇压工农革命运动,驱逐苏联顾问,遣送国民军中的共产党人。很快与蒋介石合流。冯玉祥的清党,加…  相似文献   

6.
关于时代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所处的时代没有超出邓小平同志的基本判断 :“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 ,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和平与发展并没有成为现时代的主题 ,而只能是现今大多数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正在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事实上 ,冷战后的人类历史只是进入了资本运动不平衡发展规律作用下的 ,并在历史中已被反复表现出来的战争与和平的“间歇”期。至于这一时期能持续多久 ,这取决于现实提供给我们的真实的和平与发展的条件。但从历史的经验看 ,这次历史留给人类的和平“间歇”时期 ,恐怕是非常有限的。目前的问题在于 ,即使是邓小平同志在 80年代初发现并及时抓住的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本世纪结束的时候也正在减少 ,对此我们应及时警觉 ,以免因对时代判断错误而产生决策失误 ,并由此再次拖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为转折点,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胜利走到了失败.每当论及这个历史事件,人们总以为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随之在东南各省举行"清党"大屠杀,最后在南京建立反动政权.但历史的真实面貌,却是蒋介石最早在福州发动"四·三"政变,然后在东南各省次第举行政变"清党"."四·一二"政变,则是政变大屠杀达到高峰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大清洗”是苏联成立之后,发生在苏维埃政权内部的大规模的“清党”“镇压”“肃反”等一系列的斗争运动。一般人以为,“大清洗”发生在斯大林执政的30年代。事实上,自从苏维埃政权刚刚站稳脚跟、列宁在世的时候,“大清洗”就已开始了,而且它一直延伸到斯大林时代、赫鲁晓夫时代。依据历史资料,“大清洗”在整个苏共历史上共发生了九次。 第一次;1921~1922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作出“清党”的决议,自1921年3月至1922年3月,总共70多万党员中,被清洗1/4。 第二次:1924~1925年。这是一…  相似文献   

9.
江苏光复与程德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这次革命运动中,江苏(包括今上海市属松江、青浦、嘉定、宝山、崇明等县)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高举民主、共和的大旗,向封建反动势力展开了猛烈的冲击,在较短的时期内光复了江苏全省。江苏光复中表现为和平和武力两种形式,以往有人将和平光复说成是程德全“扮演”的“骗局”;对举义反正,宣布独立的原江苏巡抚后来成为江苏都督的程德全,说成是“假装革命”,“用反革命两面手法”窃取都督职权的人。我们不同意这些看法,故撰此文,以求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0.
黄尊严  陈德金 《齐鲁学刊》2001,1(3):139-143
“皇姑屯炸车案”的“直接责任人”是日本关东军,日本军部也与阴谋策划的关联甚深,这已为史学界所确认。但田中义一首相、昭和天皇与这一事件关联如何?应负何种责任?史学界岐议颇大,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为争取“五卅运动”胜利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在“五卅运动”发生后 ,怀着对英、日帝国主义者残杀中国工人的义愤和对运动的同情 ,毅然挺身而出 ,四处奔走 ,连续发表多篇文章 ,揭露英、日帝国主义暴行 ,积极为争取运动的最大胜利和废除不平等条约提出交涉的战略、策略和步骤 ,并为工人运动和共产党辩护。表现出他一贯坚决的反帝爱国精神。历史应给梁启超的进步补上一笔。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完成自身的转型同时要不断调适自己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执政党必须不断调适自身的组织基础、组织资源、组织制度及组织绩效,才能不断回应和解答现实提出各种挑战,努力形成合力,进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关于如何把握本体的存在,这无疑是一种哲学智慧的诠释。"在"与"在者"的划界是通向本体澄明之境的首要的一步。"在"与"在者"的划界也意味着哲学和科学的分野。对于"在"的把握,需要注意的是:只有人才能发出对"在者"之"在"的追问,而且由于追问方式上本身的遮蔽性,由此产生了海德格尔所谓的"在的遗忘"。直到近代以后,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范畴无疑给出了体认本体问题一个全新的诠释路径。  相似文献   

14.
柳传堆 《文史哲》2006,(5):111-117
冯雪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为元话语,在《革命与知识阶级》一文中提出了泛“国民解放运动”的概念,认为“五卅”之后,“国民解放运动有再转向的必要”,即在国民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候就应该进行一场工农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在此革命逻辑支配下,冯雪峰对革命图景的想象充满着相当的气势:一是渲染革命的铁血狂欢;二是把革命的流血牺牲化为文学艺术的浪漫与潇洒;三是把精神的变革包容在革命含义之中。中国“知识阶级”的概念是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梁启超等革命者或革命的知识分子出于革命的需要对西方“intelligentsia”一词进行译介、阐释的产物。冯雪峰以“革命与知识阶级”关系的向度,参与了“知识阶级”概念的本土化阐释与命名工作,但他却以替“知识阶级”划分类群的方式,促使“知识阶级”的内涵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其目的是借此虚拟的历史叙述,为重构革命与知识阶级、知识阶级与文学的关系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以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对黑龙江地区的土地、矿产、森林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造成了严重破坏,给广大中国农民和劳工带来了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16.
王华 《兰州学刊》2009,(10):178-182
新世纪农村再次面临土地改革问题。或许此时正是我们认真评估“十七年”作家关于农村题材、关于土地集中问题的思考和现代化想象,而不应因“政”废言。因为当年“十七年”作家正是与新世纪的作家一样面临土改之后,农村土地再次集中与农民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重估“十七年”作家这一方面的探索有助于新世纪作家创作中对农村土地现代化问题、农村改革问题的把握。“十七年”作家对于农村土地集中的可行性探索,合理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自身对互助组的需求;二是农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三是土地集中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贵秀 《兰州学刊》2008,(5):117-123,15
十七大报告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具体到住宅领域,实行住房保障制度,使人民“住有所居”是十七大明确提出的目标,也是给付行政的一项主要内容。我国现有的住房保障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分析原因,从制度架构上提出完善建议是行政法学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宫力 《学术探索》2009,(5):6-10
新中国国际战略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边倒",争取中间地带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对抗,"一条线",不结盟、全方位的和平外交等历史阶段。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等思想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相应的国际战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客观估量国际局势、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永远不称霸。这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百团大战后,中共领导的抗日事业面临严重困难。亲历者的口述回忆资料表明,当时,中共在根据地推行的多项措施,都促成了根据地农民的精神解放,根据地农民因之而成为中共抗日事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中共当时的困难局面,由此得以扭转。  相似文献   

20.
李保霞 《学术探索》2012,(9):163-165
郭沫若原来对武训的评价是持论公允的,兼顾了武训其人,把握了历史但又没有全部把握历史的两个侧面。经过文艺上的批判运动,郭沫若的学术品格、学术风格发生了两种转变:由原来的知识分子传统的代表者向主流文化的代表者转变;由人民本位的陈述立场向官本位的陈述立场转变。这是"左倾"政治对文化、学术的挟持和强制性要求的极不正常的产物。因此,我们探讨《武训传》批判对郭沫若学术品格、学术风格转变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研究郭沫若,而且有利于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