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造汉字     
菁菁 《职业》2010,(3):70-70
一篇题为《16汉字之错:既不尊重女性,又误导儿童人生观?》的文章出现于多家网站的讨论区,作者叶满天提出,有16个汉字:“娱”、“耍”、“婪”、“嫉”、“妒”、“嫌”、“佞”、“妄”、“妖”、“奴”、“妓”、“娼”、“奸”、“姘”、“婊”和“嫖”,“均具有一定的贬义,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让普通人在书写或阅读的过程中,从视觉上觉得这16个字与女性性别有根本的联系,无形中降低了他们对女性的评价。”此言引起网友争议。  相似文献   

2.
社会是由各种“游戏”所组成,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游戏”之中。这里所谓的“游戏”即“博弈”。社会设计了很多“帽子”,这些“帽子”是为我们准备的,那便是我们常说的“头衔”。例如,官场有各种“长”——部长、局长、处长、科长,学位有各种“士”——学士、硕士、博士,工程界有各种“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这些“帽子”是有光环的。还有许多谁也不愿意戴的“另类帽子”,如“贪污犯”、“贼”,改革开放前的“地富反坏右”分子等。古代,囚犯的脸上曾被烙上特殊的标记,当今的这些另类“帽子”是现代社会为另类人准备的标记,戴上这些另类“帽子”的人的身份也比正常的人要低,获取资源的量不如正常人,更不能与戴着光环“帽子”的人相比。  相似文献   

3.
《老年世界》2011,(22):42-42
古人的谦称与尊称 中国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称对方时用尊敬之语。在说自己时,谦称因身份不同而千差万别,如有“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不佞”、“不敏”、“晚生”、“学生”、“后学”、“小子”等。  相似文献   

4.
清朝灭亡后,各地军阀林立,战乱连年,民不聊生。尤其在四川,军阀竟然多如牛毛,报得上名号的就有“巴壁虎”刘湘、“羊子”杨森、“傻儿师长”范绍增、“水晶猴子”邓锡侯,“冬瓜”田颂尧、“多宝道人”刘文辉、“矮子”李家钰、“灵官”王陵基、“老乱”王缵绪、“瘟猪”唐式遵等人。综观这些旧军阀,无一不有嗜杀、好战的人生阴暗一面,但在民族大义和解放事业面前,他们又能显现出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生光明另一面。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会有“报”这样一个命题 与“仁”、“孝”、“忠”或“义”、“法”等汉字不同,“报”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能成一个独立的意义单位,它必须与其他字组合,构成一个词,如“报应”、“报答”、“报仇”、“报恩”或“果报”、“回报”、“酬报”等等,始能表达一定的意义。在中国内地,如果你问一个受过教育或未受过教育的人“报”的意思,他要么会问“你是说报纸吗”,要么认为单独一个“报”字并无确切的含义,只有当它与另一个汉字组成一个确实的词汇,并具体落实到一定的语境时,才能成为一定的意义单位。  相似文献   

6.
彭承武 《老年人》2011,(11):11-11
老干部工作部门要负责离退休干部的“养”、“医”、“教”、“学”、“乐”、“为”等方面的工作,事情多、要求高、标准严、任务重。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者必须做到“五有”,才能“让党委放心、让老干部满意”。  相似文献   

7.
大勇 《现代交际》2002,(4):12-13
小时候一提“清明节”,总是跟祭扫烈士墓联系在一起。站在墓前,想像着长眠在地下的烈士,总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和对死亡的莫名的恐惧。 其实人的死亡和诞生一样,都是天地的造化,自然而然的事情。古时候,人有等级区分,就连对死的提法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缘,庶人曰死。对死的通用别称更多,如“气散”、“数尽”,如阴阳家所说的“就术”、“星殒”,道家所说的“返真”、“登遐”,佛家所说的“溘然”、“涅 ”等等。此外,死因不同说法亦不同,英年早逝叫“夭折”、“夭昏”,享年高寿叫“寿终正…  相似文献   

8.
不论官方的“扫黄”政策,还是研究“性产业”的社会学者,往往将重点放在提供“性服务”的“小姐”身上,尤其是那些已经被抓获的“小姐”。而我认为,研究已经被抓获的小姐,无论多么努力,也仍然意义不大。其实,在“性产业”的三方,即组织者——老板、“妈咪”、“鸡头”,提供服务者——“小姐”,以及消费者——嫖客当中,更为根本、更需要研究和治理的是“鸡头”和嫖客。如果着眼于治理,特别是如何预防性病传播,当前亟待了解和研究的是“性产业”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9.
语文闲谈     
中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王力《汉语史稿》:“第三人称的性别区分,最初由少数人提倡,始于1917年;本来希望在口语中造成一种分别,后来失败了”。“五四”前后,文学作品中用“伊”,后来都改为“她”。这个“她”字是刘半农在1926年的创造。可是,这只是书面语的视觉区分,不是口语的听觉区分,在口语中“他”和“她”听起来仍旧没有分别。“文法”改了,“语法”未改。  相似文献   

10.
商品经济大潮的到来,人际交往空前的“热闹”,呈现多层面、多角度、多网络的复杂关系,普通农民能与科学家“挂起钩”来,“款爷”可以成为“高干”家的座上客,艺术家免不了放下“架子”去拉“赞助”,不少人与“洋人”交往,时不时地打个“越洋电话”,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中介”、“公关”、“联姻”等新名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增加自己的“能量”,人们越来越看重交友。“朋友多”成为时髦的炫耀,“朋友就是生产力”这条“新格言”,“朋友多了路好走”那句流行的歌词,最能代表这种心态了。人不能没有朋友。朋友,是与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11.
前两天看到《上海文学》2010年第1期上郑涌撰写的《哲思与文心》专栏的第一篇《傅雷仍在震撼、颠倒我们》,由此而想到“圣人”与“贤人”、“圣人”与“英雄”、“拯救”与“逍遥”、“启蒙”与“顺性”等问题。先说“圣人”,《说文解字》:“睾,通也。”就是说,圣人是通人。“通人”与我们今天说的“通才”概念似是而非。“通人”是从品德角度定义的,而“通才”是从才能角度定义的。  相似文献   

12.
杜丽波 《职业》2016,(9):123-123
众所周知,文言文教学是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但文言文对于中职生而言就像是个“古董”,虽然价值极高,但只能“望而却步”。尤其是中职生基础很薄弱,读起文言文来,真就像是读“天书”一样艰难。这就需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享、共进,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具体来说,在课堂上以尊重学生个体为前提,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通过恰当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愉悦。本文以《劝学》一课为例,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两方面浅谈中职生文言文课堂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13.
康健 《老人世界》2013,(7):52-52
缅甸人的名字实际上是有名无姓的,通常在名前加一个冠词相称,以示男女、长幼、尊卑的不同。青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在称呼时加冠词“貌”,意思是“年轻人、弟弟”;对平辈或青年男性加“郭”,意为“大哥、兄弟”;年长者、长级或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要称“吴”,意思是“叔叔、伯伯”,“吴”是对男人最尊敬的称呼。“吴”“郭”都很受欢迎。  相似文献   

14.
要说“血库”、“骨髓库”,许多人都知道,但“皮肤库”就有点匪夷所思了。怀着几许好奇和不解,本刊记者走访了“亚洲第一”的上海仁康皮肤库研究所的创办人之一——彭少成博士。听完彭博士耐心而详细的介绍,记者深深感到比起“血库”、“骨髓库”,“皮肤库”更需要人们转变观念,奉献爱心。因为血液、  相似文献   

15.
话重阳     
《老龄问题研究》2004,(4):24-24
古人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极阳”,“九九”则是两极阳相逢,故称“重阳”。古时,在重阳节期间,常有三类活动,即登高、赏菊、结社赋诗。  相似文献   

16.
宋朝的市场经济非常繁荣,市民生活水平一度很高,“家政服务”这个行业也随之诞生:不独吹拉弹唱,名目众多的“身边人”、“本事人”、“供过人”、“堂前人”、“拆洗人”、“针线人”等以出卖生活技术的“女技工”队伍也应运而生。有条件的人家只要通过“女侩”或“牙人”,随时都可以雇用或买到这样的家政服务人员。  相似文献   

17.
《职业》2008,(2):20-20
商务送礼讲究艺术和技巧,从时间、地点一直到选择礼品,都要费人心思。“利”和“礼”相连,往往是“利”、“礼”相关,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很多大公司在电脑里有专门的储存,对一些主要关系公司、关系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爱好、生日都有记录,逢年过节或者什么合适的日子,总有例行或专门的送礼,借以巩固和发展公司和客户的关系网,确立和巩固公司的商业地位。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2009,(12):4-7
近年来,在政府有关执法部门的严厉打击下.传销组织也开始“变脸”。从查处的传销案中发现.现在的传销组织一改过去打着“直销”的旗号,靠卖“商品”和拉“人头”的模式.变为披着“连锁销售”、“纯资本运作”、“义诊”、“科普讲座”、“网络营销”等美丽的外衣,引诱一些有固定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投资,许诺高额回报,以此达到诈骗钱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邓晓成 《现代妇女》2014,(10):18-18
新媒体语境给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及文学的审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之一便是“泛文体”现象的出现,如此起彼伏的“咆哮体”、“淘宝体”、“元芳体”、“甄嬛体”等等。潮起潮落的种种文体,一般都体现出“发生的民间性”、“形式的颠覆性”、“话语的搞怪性”、“交流的亲和性”、“叙事的微小性”等特征。其所以盛行,是技术、媒质、文化、心理、文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泛文体”潮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和文体现象,其价值与意义不应作一时的盖棺定论,但必要的自省、自律与他律,也不可缺位。  相似文献   

20.
公关界过去长期将“社会组织”、“公众”、“媒介”作为公共关系的构造要素,经过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将“社会组织”、“公众”列为公关构造要素是没有疑义的,他们分别是构成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把“媒介”作为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的构造要素,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