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由此可知,幼儿教育中最为本真的意义就是要培植、涵育、成全、发展儿童的内在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听评课作为幼儿园新教师主要工作之一,对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幼儿教育质量提高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性引导、已有研究借鉴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依托教师合作共同体促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加强新教师听评课培训、规范新教师分工合作式听评课活动记录、以“名师面对面”为典范等措施有效促进了新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念是在幼儿教育层面对《纲要》提出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思想的深化。启蒙心性是阳光教育得以全面实施的关键,它是通过儿童的感知和教师的支持引导力量,点亮儿童道德发展之光,启迪儿童基本的认识自己和世界的能力。笔者从心性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心性教育中所蕴涵的德育思想,指出启蒙心性的教育以道德培养为契机,能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协调三性的同时性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幼儿教育模式。最后结合部分已经开展的教育实践工作,介绍了启蒙心性的教育主题、发展特点和教育的方式手段。  相似文献   

4.
哲学诠释学认为认识的实质是主体与主体的"对话"与理解的过程。这一理论对现代中西史学比较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深化和强调了历史比较的可比较原则;丰富和深化了中西比较史学对比较主体的理解,使历史比较的合法性得以张扬。诠释学对于探索现代比较史学"范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批判诠释学把诠释学的理解、解释活动与批判、反思活动联系起来,突显了诠释学的实践、应用与沉思真理之功能,在理解的诠释活动中恢复了亚里士多德式古典智慧,促使诠释学由意义的理解走向对遮蔽正确理解因素的深层解析,从而开掘出诠释学的理性重建功能,在现实层面上实现了理论批判与实践重构的对接。如此一来,批判诠释学被发展为一种综合了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它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用"实践"、"应用"和"真理"三个概念来表示。  相似文献   

6.
如果以西方诠释学作为参照,那么,共有两类诠释方法隐含于孟子思想之中.简言之,他的"以意逆志"说与阿斯特的诠释学接近,"知人论世"说及"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之说则与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雷同.不过,若把孟子的诠释思想与加达默尔诠释学予以比较,我们将看到,双方各说各话、互不相干,缺乏有效沟通的前提.阿斯特等个案说明,虽然同为西方语境下的产物,却非所有西方诠释学都不具备与中国诠释思想的可比性,中西诠释思想间存在着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西方诠释学可以从希腊文hermeneuein找到词源根据,它要透过语言去理解意义。语言本身的历史文化性,使得表达超越作者,使得诠释突破原义,使得翻译关注文本自身。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需要一种全新的体系性诠释学。体系性诠释学于存在学上的三个基设是事理性、语言性和脉络性,这与文化超验性、文化内在性及文化差异性的三元一系相对应。作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理论,体系性诠释学宜当吸纳黑格尔辩证法已有成果,统摄海德格、高达美、德希达等1哲思,开启新哲学理论问题,在作者—文本—读者的基本关系中,重构异文化间的对话平台。  相似文献   

8.
伽迭默尔寻求的是一种超出科学的"经验"概念之外的"诠释学经验".他认为"诠释学经验"的本质特征是"内在历史性",即"有限性"."诠释学经验"的"内在历史性"是由它的"时间性"规定的.基于"时间性"才能阐明"诠释学经验"的本质特征.本体论意义上的"时间性"显现自身为"有限性"."诠释学经验"的"有限性"是对存在的"洞见"."诠释学经验"具有的"有限性"是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经验"区别于黑格尔的"经验"概念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诠释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思潮与流派,它从起初理解和传达神的旨意之工具,发展成为哲学层面的方法论,并逐步成为影响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一种理论体系。诠释学体系形成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一般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此在诠释学"、"哲学诠释学"、"批判诠释学"、"综合诠释学"、"解构诠释学"等流派,对翻译学发展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其中,一般诠释学提出的"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被认为是近代翻译史上最伟大的突破之一。而被誉为"系统介绍和全面运用解释学方法研究翻译的第一人"的现代诠释学家斯坦纳,提出"信赖"、"攻占"、"吸纳"、"补偿"四个翻译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发表探讨语言研究和翻译任务、翻译目标与本质等重要问题的专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则被视作翻译学领域的"里程碑式的著作"。诠释学对翻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周易>诠释学的特殊概念"明象"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分析王弼和相关学者的论述.结合符号学、语言学及文学理论等现代研究方法.评价这些思想家对中国语言哲学和诠释学所作的贡献.笔者认为,对象辞问题的探索给传统中国语言哲学和诠释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就包括提出了语言起源的有机理论,认识到语言是思考的工具,发现了意指的机制、暗喻和转喻的基本原理及心理基础,构建了语言交流的模型,发明了不同的阅读模式,领会到表征、阐释和诠释学的模糊本质,并探讨了读者中心批评论和作者中心批评论的优缺点.周易研究中的象数派与义理派之间的争论超越了<周易>诠释学本身,具有语言学、哲学和文学等多重意义.它在许多方面预示了当今关于意指、表征和阐释的争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