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我们对孟德斯鸠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其对东方专制政体的批评及其民主政治思想这两个方面,却忽略了其中西政治哲学平行比较研究以及从儒家政治哲学中发现“共和政体因素”的思路.从他对儒学与斯多葛派哲学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他对这两派学说有着同样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评价;从他关于中国的“礼教构成了民族的一般精神”的论说中可以发现,他认为专制政体的恐怖原则乃是对儒家礼教原则的背离;从他对儒学如何“给专横权力划定范围”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他从道德的根源肯定“亲亲互隐”,与孔子的观点完全一致;从他对儒家礼教与基督教“一般精神”的比较中,则可以发现他对儒学的局限性有一定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罗素提出了中国人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笃信智慧比红宝石更宝贵的民族"的观点。他嘲讽西方人不懂得老子的"道",犹如唐诗中所说的"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他论述了老庄道论与西方机械的人生观的根本对立,认为正是道家的"自由的哲学"——一种与尼采哲学完全相反的哲学精神——使中国成为一个非常可爱的国家。他列举了儒学与基督教的八点差异,从人性出发肯定儒家"亲亲互隐"的正当性,从维护人的尊严出发肯定中国人"要面子"的合理性。他主张中西民族相互学习,中国人应重在学习西方的科学方法,而西方人则应学习中国哲学的人生智慧,认为世界的新文化应是西方的科学方法与中国人的深思熟虑的智慧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借助当代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和E·列维纳斯的对话哲学,分析《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它指出朋友间的对话是快乐的、伦理性的,既有"我-你"对话的维度,也有"我-他"对话的维度。在孔子儒学中可以发现类似于犹太哲学家所说的对话哲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孔子的儒学为对话的儒学。从犹太对话哲学的视界解读《论语》,开掘对话儒学的可能性意义,也许是《论语》诠释的一个新向度。  相似文献   

4.
当代新儒家把儒家哲学与基督教加以比较后认定,宗教精神是一种“外在的超越”传统,而儒学只是一个“内在的超越”传统。如果从儒学与宗教之异同的大致区分来看,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可取的。但是如果我们就此承认儒家哲学只是内在超越而否认它的外在超越,即儒学所发散着的浓烈的宗教意志和信仰意识,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儒家哲学作为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的永恒价值。就儒家哲学的实质即核心内容看,它仍然分成两个层次,即以合性为主体的自我超越和由心推物、及世的世俗的超越。前一种超越由它的必胜之学昭示出来,后一种超越则由其天命观和社…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者往往认为中国只有实践哲学而理论哲学不发达,谢无量则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上起易教、老子,直至黄宗羲等人的源远流长的"纯正哲学"的传统,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作了系统阐述。他比较了孔子与康德,认为孔子的悦乐主义比康德的严肃主义更有人情味儿,亦与计虑快乐之多寡的英国经验论的幸福主义有别;他比较了子思论时中与亚里士多德以过不及之中为德,认为中西哲人虽并尊中庸之道,但亚里士多德之说不及子思具有心性论之依据;他比较了孟子的良知说与近世直觉派哲学,认为二者是相通的。他区分了中国哲学中的唯物论、唯心论和心物二元论,对唯物论和实在论传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他对孔子关于"知仁勇"三德之内在关系的阐发,为解决王国维提出的"可爱"与"可信"的矛盾问题——这一20-21世纪世界哲学前沿最重大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6.
贺麟在中西哲学思想融会之下诠释儒学,认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应循哲学化、艺术化和宗教化的途径迈进。其中途径之一——儒学的宗教化,是贺麟研究儒学与宗教的会通点。作为中国文化之体的儒家伦理应得到西方文化之体,即基督教思想的补充,因此贺麟提出“宗教为道德之体,道德为宗教之用”的命题。并对中国传统的伦理概念作了宗教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产生于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蕴含着不同的特质.认真探讨中西哲学的差异,对于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进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用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的思想,与大致相当于这一时期的古希腊罗马哲学作一比较,以明辨中西哲学之差异和特质. 1 就产生原因而言,中国哲学受制于政治需要和伦理修养,西方哲学则根源于对自然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冰心"爱的哲学",或可叫做"母爱哲学",其中包含着她接触到的各种文化的部分性征,以及受宗教神秘主义和儒家影响而形成的"泛爱"倾向。冰心"爱的哲学",一则受到基督教一神论的上帝创世权威形象的影响,二则是在童心的影响下把基督教超自然的"爱"的上帝想象在了自然中,因而又与泰戈尔的"泛神"、"泛爱"思想发生了共鸣。冰心创作对"泛爱"倾向的人生哲学"由信到疑,因疑而更信"的风格可以从"自然的倾向"和人本主义方面来解释,这两个方面同时也构成了冰心"爱的哲学"的文化心理建构。  相似文献   

9.
斯宾格勒认为中国哲学的真理不只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他致力于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去发现“远超过孔子所能理解的更为深奥的东西”,认为《尚书》和《诗经》中蕴涵着古希腊英雄时代的精神和西方中世纪的贵族精神。他别出心裁地认为孔子不仅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是“同时代”人,而且与伏尔泰、莱辛也是“同时代”人,并且把中国哲学的不同流派与他所谓“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作了比较。着眼于西方哲学的重心从认识问题到人生问题的转向,他特别心仪中国哲学注重实践性的优点,认为这一优点可以弥补西方哲学的不足。他的主要失误在于夸大了德国哲学和文化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任继愈同志几年来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和批判儒教的文章,主要是针对"封建社会的圣人"、"具有高度尊严的教主"、"高贵的素王"的孔子及其学说.作者认为:儒家是宗教;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直接继承了殷周奴隶制时期的天命神学和宗教思想.并曾多次指出,朱熹"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集大成的人物."又说:"朱熹的思想属于宗教,他的哲学思想是为他的宗教体系服务的."他认为,由于中国长期停留在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西方那样的产业革命,所以"哲学没有条件从宗教中分离出来,……这就造成中国封建时代  相似文献   

11.
试析中西哲学开端模式□占建志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家们大都认为古希腊人泰利士是古希腊哲学的创始人。黑格尔在其洋洋百万言的《哲学史讲演录》中把泰利士称为西方哲学的始祖,认为泰利士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命题“水是万物的本原”,而中国则不存在哲学...  相似文献   

12.
方东美的哲学思想意境高远,他本理性的情操刻划意象中的世界,其生命本体论可说是一种审美价值论;他把客观认知与价值欣赏融为一体,揭示立体的认知世界;他以艺术手腕点化真理,其哲学意境正是一种"诗化意境";他所追求与阐释的道德情操,体现了儒道墨三位一体的道德精神;他强调哲学家应具宗教家的情怀,把宗教与哲学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宗教哲学都回避不了的重要问题,井上圆了和西田几多郎作为近代日本不同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们都对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作出了解答。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能超越自己的宗教立场而客观地对待各种宗教,并且都重视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但是,二者又有许多差异,圆了视哲学为宗教的基础,而西田则把宗教视为学问的基础;圆了认为宗教是崇信,哲学是求知,西田则认为宗教是体验,哲学是反省。圆了开创的宗教哲学研究为西田为首的京都学派继承,成为日本宗教学研究的重要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14.
林安梧强调,本质主义引起了方法学上的谬误与错置,治中西哲学不能陷入"本质主义"的圈套。例如,不能说中国人没有自由意志,先秦儒家就很重视自由意志,只是后人把它磨损掉了。他倡导"后新儒学",提出"约定主义",主张通过"五证"的方法回到原典,使中国文化在学习民主科学中起调节作用。欧阳康认为,哲学的本性就是对话,但在中国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处于独尊地位,对话一度困难。1978年以后,哲学界最大的进步是哲学本性的恢复,走上了对话之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学术化的发展方向,并且与"西马"相比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还应继续倡导一种平等开放的心态。邓晓芒认为,我们现在还谈不上反本质主义,本质主义实际上是理性精神,是一切对话的平台,中国历来缺少它。儒家的自由意志只是现象,其本质上并不尊重自由意志,只是把规定好了的东西(如天道等)让人去选择。这些问题离开本质主义都说不清。郭齐勇认为,哲学最重要的本性是宇宙论式的终极关怀,这是中西哲学沟通的平台。中国哲学中的天道是自由意志的前提,而西方基督教的上帝、康德的"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同样也是前提。除了理性之外,"智的直觉"更重要,它是生命和实践的学问,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也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观念对杜威政治哲学有深刻的影响。基督教的宗教理想经过其实用主义的转化后完全被"理性化"和"现实化":"民主"取代了基督,成为他的最高信仰;"民主共同体"取代了"天国",成为他理想的社会目标,而实用主义哲学成为其宗教情感与民主思想架构的桥梁。基督教文化的"底色"成为我们理解其民主思想的"本色"与"特色"之关键。  相似文献   

16.
唐君毅认为“人文”一词是中国固有 ,非泊来品。孔子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孔子人文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孟子重仁 ,而荀子则重礼制。魏晋儒学“轻名教而重自然” ,宋明以存天理去人欲而达到其超人文境界。所谓儒教 ,乃道德宗教或人文宗教 ,完全不同于其他宗教  相似文献   

17.
历史观的突出,是中国近代哲学的显著特点。走出中世纪的历史趋向,日渐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变革救亡的时代旋律,使近代哲学家一开始即注目于历史领域。从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直至五四时期的胡适,都曾形成了各自的历史哲学,而中西文化的冲撞、融合这一点的理论背景,则不可避免地在后者留下了自己的历史印痕。本文拟以中西哲学的合流为历史前提,对胡适的历史哲学作一考察。  相似文献   

18.
一正如方克立教授指出的,在当今中国,象牟宗三先生这样“学养深厚、知识渊博、兼通古今中西、融贯儒释道,能够自由地出入于形而上学、知识论、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哲学领域的大师级的哲学家为数不多;能够在各个领域都提出许多深刻的、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并且坚持一以贯之的哲学立场,建构一个真、善、美统一的自身圆融的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为数更少。”①而儒学则是他兼通古今中西的理论立足点。在~定意义上,牟宗三新儒学思想的历史意义就在于:站在古今中西之交汇处,对继先秦、宋明之后的现代儒学之时代课题作了系统的理论推展…  相似文献   

19.
1984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人心与人生》一书在内容上已有许多解放后的思想掺入其中,但其大旨则与当年相去不远。总的说来,梁漱溟此后对柏格森哲学的理解受到了中国哲学的背景影响,并且他又反过来用柏格森的一些学说企图对儒家的道德人性论作出新的解释。我们姑且把这以后的哲学称为后期哲学。梁漱溟前期的哲学基本以佛教唯识学为主体,后期则可视为以儒家心性学说为主体的道德人性论。在前期,梁漱溟并未将柏格森哲学和佛学揉为一体。在后期,他则企图将柏格森哲学和儒学揉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张岱年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在长达七十余年的不懈探索中,致力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汲取中西哲学精华而创建新的中国哲学.他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哲学、民族精神等多方面阐扬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当代价值,力图实现传统哲学的当代转化,其有关论述对现代中国哲学的新建构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