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世纪初湖北新知识分子的来源之一是新式学堂学生和出国留学生.据估计,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至1911年,湖北中等以上普通、师范及实业学堂造就的知识分子达1万人左右;在各级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达1千人左右.实际不止这些.癸卯学制颁布后,湖北近代教育从省城逐步向州县发展.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北共有各类新式学堂1504所,学生5万6千余人.1911年增至约2千所,学生估约8万人.湖北为清末派遣留学生较多的省份.1904年,湖北就有留欧学生93人,留日学生  相似文献   

2.
张艳 《兰州学刊》2010,(7):196-199
洋务运动时期,清廷为应对新式人才极度匮乏的状况,被迫调整教育政策,设立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从而迈出了中国传统教育走向近代的第一步。文章拟从政策角度探讨该时期新式学堂的发展状况,包括教习选择、学生招收、学生管理、学生的就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3.
湖南时务学堂创办于1897年,是湖南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略志》载:“湖南之有学堂,以此为最早,丁酉、戊戍(897~1898)间,有最高学府之称。”时务学堂既是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一个重要阵地,又是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转变的一个典型代表,它还是戊戌维新期间全国屈指可数影响较大的几所学校之一。梁启超说:“国中学校之嚆失,此其一也。”时务学  相似文献   

4.
在“新派”文学全面兴起之前,“旧派”通俗文学曾一度成为清末民初文坛的“市场主流”.“旧派”文坛最大限度地接纳了转型中的近代知识分子,为大部分失去举业的“士人”提供了暂时的出路与“表达途径”,其中也包括接受过“新式学堂”教育的“预备”留学人士,如卢天白和尤墨君等.他们没有像“留学生”那样成为了“新派”,也没有凭借在新式学堂的教育而增进“创作力”,反而和大多数普通的知识分子一样靠着“旧学”根底谋得了“撰稿者”的身份,并与庞大的“旧式文人”撰稿群体一起促成了“旧派”文学的兴盛,“塑造”了民初文学的“通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郝锦花  王先明 《文史哲》2002,2(5):145-150
近代以前 ,中国社会以传统的“旧学”教育一统天下。 190 5年科举制度废除 ,标志着“新学”教育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新式学校的迅猛增加 ,“新学”教育机会的拓宽 ,以及失去往日旧学教育内在社会整合机制的“新学”教育体制 ,为绅士阶层提供了社会流动资源。与此同时 ,近代“新学”教育体制在学堂地域分布、各专业学堂比例、主要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始终疏离于乡村社会 ,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乡村精英离乡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马红霞  张帆  陈悦 《江汉论坛》2004,(1):125-127
洋务运动的兴起导致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新式学堂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并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但是,由于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在教育理念、教学目的等方面与当时西方国家的学校有本质差异,因此它是不可能真正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通过对近代教育的反思,无疑有助于我们对科学技术教育的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谢丰 《船山学刊》2006,(3):43-46
王先谦在晚清教育近代化进程中,努力融通中西文化,逐渐形成了通过引入西学来改造传统教育并建立新式教育的思想,并主动投入到教育近代化实践的潮流中。从1896年到1910年15年间,他不仅改造了最古老的书院、建立了新式学堂,还规划、创办近代职业教育,参与师范教育,投资创办启蒙教育,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湖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及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近代“新学”教育是相对于清代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一整套“旧学”教育制度而言的。旧学教育是以私塾和书院为主要教育场所 ,以儒家经典及封建伦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传统教育体系。“新学”教育体系则采用由西方移植而来并经过本土化的近代学校制度 ,以新式学堂为其主要的教育场所 ,以具有新的认知形式、新的价值观念的近代“新学”① 为主要教学内容 ,包括从 19世纪 4 0年代就已开始传入中国并为大多数传统士人所不齿的西学知识即西方近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近代以前中国社会以传统的旧学教育一统天下。 190 1年清政府下诏实行新政 ,进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是同洋务派的积极兴办分不开的。正是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意图的促动下,遍习“西学”的客观要求,使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逐渐在古老的中华大地开始传播、根植。所以说洋务派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先后创办的一些洋务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肇始,这是洋务派在中国教育史上所作的特殊贡献。然而,正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期间,宁夏涌现出一批新式学堂,透过这一时期宁夏创办新式教育的背景和实际情况,可进一步探究宁夏近代教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1837~1909)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早年简放湖北、四川学政,创建武昌经心书院、成都尊经书院,着意培养科举文士.后在湖广总督任上,极力倡办新式学堂,派遣大批学生赴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12.
鸭绿江流域地处偏僻,开发较晚,文化教育落后。该地区受晚清"新政",尤其是受奉天省近代教育的影响,开始走上教育近代化之路。但其近代教育水平远低于奉天省其它地区,呈现出新式学堂与旧私塾并存的特点,且新式教育在该区域内的发展也呈现不平衡性。新式教育的兴起使该区域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为后来教育的振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代新式教育启蒙于清末,而川边藏区近代教育实则发轫于四川藏文学堂.文章试对四川藏文学堂的创办、发展及演变等内容进行厘定,并探究其在当时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师范教育产生于近代社会。早在十七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就出现了专门培养师资的师范学校。如1694年,德国就开设过师范学校。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才开始仿照日本建立师范学校。因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士大夫和统治阶级中部份有识之士认识到“师夷”的必要,并懂得要想利用“西夷”之长技,必须开办与中国古代教育不同的现代教育。而要办现代教育,发展新式学堂,必须有受过现代学校教育的教师.于是,中国开始向外国派遣留学生,请外国教习到中国来办学授课。“戊戌”变法失败后,人们对开办新式学堂的要求更为强烈,清政府亦被迫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宣布“废科举,兴学校”,并完  相似文献   

15.
近代福州电报学堂探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清朝政府在引入电报时,曾创建了一系列电报学堂,其中以福州电报学堂为滥觞。该学堂在近代中国的教育转型中所具有的示范意义不容忽视。从办学动机看,福州电报学堂是清朝疆臣“权自我操”理念之产物,透视出的是近代国人的强烈主权意识。从教学运行看,该学堂属临时性质,无论是教学内容抑或教学手段,皆具有较强的近代性,与中国传统教育大有区别。从教学效果看,该学堂培养出的中国首批电报技术人员,为日后中国电报建设尤其是台湾地区的电报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成功移植西式近代工程技术学校的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代西藏学校体育兴起的时代背景、推动力量、发展演变、内涵意义等进行研究。研究可知,在新教育思想传播的大背景下,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和扶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法令法规,随之,西藏的学校也开始了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体育教育。西藏内部教育的改革、新体育思想的传入、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等成为西藏学校体育兴起的推动力量;学校“体育”逐渐从新式学堂“体操”开始进行演进,并在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学制学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近代西藏体育教育经历了“民族危亡”到“救亡图存”再到“追求自我”的发展历程,它开启了西藏学校体育的先河,为现代西藏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清末直隶新式教育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办学堂、广游学,不仅引起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隶省为畿辅重地,兴学热潮几为全国之冠。本文试图通过对直隶新式学堂兴起的原因、发展概况及意义作初步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 直隶新式学校教育萌芽于洋务运动时期。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先后在天津开设了北洋电报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及北洋医学堂等新式学校。1895年,津海关道盛宣怀奏请设立中西学堂,分为头等、二等学堂两种,是为我国最早的一所普通公立中学。  相似文献   

18.
近代广西教育经费来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这样一个高科技时代,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地位越来越重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经费投人是重要前提之一.在近代,广西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经费得到落实.为此,笔者就近代广西教育经费的来源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同行.近代广西新式教育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两次来桂讲学.康有为第二次来桂还办起了广仁学堂,由臬司蔡希邠拨款购置图书,桂林书院山长周璜主办,康门弟子分任各科教员.人们通常把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宋桂讲学和广仁学堂的创办看作是广西新学的先声.《辛丑条约》签定后.亡国危机日趋严重,许多封疆大臣和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裁减科举中额和彻底废除科举制度,以兴学堂.建立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的教育体制.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使我国教育制度化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实施,从而促成了系统的正规的近代教育体制.“癸卯学制”颁布后,广西最高教育行政机构根据中央政府教育经费制度的要求,采取各种方式筹措教育经费,以  相似文献   

19.
论洋务时期的教育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纵横两方面集中考察洋务时期各类学堂的创设和书院改制、学堂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 ,认为尽管甲午战争以前的新式学堂只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附在旧体制上 ,布新而不除旧 ,但洋务教育毕竟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在许多方面都已逸出传统教育的轨迹 ,具备了近代教育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被称为清末第一通晓学务之人。清末“新政”时期有关教育的每一项重大兴革,都与他密不可分。张之洞把“体操课”纳入学校教育当中,并积极构建“体操”的教学内容,努力将其制度化,从德、智、体三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张之洞主持制订的癸卯学制系中国近代首项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其中关于体操科目的规定,标志着近代体育教育第一次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它开创了近代中国学校教育设置体育课程的先河,也标志着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制度已初步建立。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癸卯学制规定的体育教育以学校为基地逐渐扩展到整个社会,对我国近代体育的全面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