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纳西古乐"与纳西族传统民族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古乐"这一称谓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丽江洞经音乐演奏者为避免把宗教视为封建落后的政治风气而将丽江洞经音乐称为"丽江古乐";90年代初宣科先生用"纳西古乐"取而代之,也是专指"丽江洞经音乐".长期以来由于丽江大研古乐会是以演奏丽江洞经音乐为主的,所以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把纳西古乐等同于丽江洞经音乐.其实,"纳西古乐"是指在纳西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由纳西族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并融合外来音乐,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传统民族音乐,包括"丽江洞经音乐"以及"崩思细哩"、东巴音乐和"热美蹉"等.  相似文献   

2.
洞经古乐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遗产之一.洞经古乐发祥于四川,起源于古蜀人祭祀音乐,自唐代开始流行,南宋时四川梓潼七曲山用于演唱<文昌大洞仙经>,因而得名"洞经音乐",也是中国历代朝廷科举考试、士子求取功名使用的音乐,又被称为"儒门洞音".东汉末,中国道教发祥于青城山后,部分青城洞经古乐逐渐纳入道教祭祀音乐之中;自宋以后,洞经古乐又广纳兼容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民问音乐,逐步形成以自然、典雅、抒情、飘逸为主调的"洞经音乐"流派.此后,洞经古乐又成为中国道教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和川剧、曲艺以及佛教音乐的重要源泉之一.千百年来,嗣经音乐对中国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地方戏曲和曲艺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可以说,洞经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遗存下来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3.
马洒侬人古乐是云南省马关县马洒村壮族的一种传统洞经音乐,该音乐自清朝以来具有祀神消灾、超度亡魂和休闲娱乐等传统功能。如今,马洒侬人古乐正走上一条商业化的道路,马洒侬人古乐面临人才匮乏、传统功能逐渐淡化、脱离传统文化空间等传承与发展的危机。在致力于马洒侬人古乐的传承和发展事业上,我们既要维护其赖以生存的原有文化空间,尊重地方性知识,更须仰赖于政府、社会和乐队成员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鸡西大学于2005年11月成立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生艺术团,并着力打造精品社团,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经过5年的努力,精品社团的建设成效显著.我校就校级院级管理模式所产生的社团发展机会不均的瓶颈,大力推行了星级社团管理模式,鼓励社团倾力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为了进一步推进社团改革和制度建设,我校大学生艺术团依托学科专业展开,辅以学分制的管理模式,继承与发展精品活动,打造社团品牌文化特色,从而提高音乐专业学生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是生活的一部分,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普通民众的影响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制度化宗教。民间信仰不仅反映了社会环境和发展水平,也和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本文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对大理地区民间信仰的世俗影响进行了讨论,并分析了大理地区普通民众对待信仰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土司音乐制度是指中央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实施的一种文化管理政策,它以本民族歌舞为基础,以原始宗教祭祀仪式程序为序列,以地域民俗习惯为视角,呈现从五代时期开始到清雍正时期结束的古代音乐衍生、发展、嬗变的丰富体系。土司音乐制度寓于土司对民众的文化控制,基本结构维系在主持祭祀仪式、举办音乐活动、职务奖惩承袭、业绩考核等职责上。从律典生成层面来讲,土司音乐制度的基本构造代表着一种民众自我意识的制约和规定,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歌舞文化与技艺的基层体系。土司与民众通过举行祭祀仪式和音乐活动等形式,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描述与传承。土司音乐制度实施后,“以文化民”“以夷制夷”及其与之关联的治理策略和象征力量,构建了音乐活动在土司社会的主要框架,也体现了不同阶段的土司音乐文化与精神品质。同时,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构建了自己音乐制度的基层体系。民间宗教祭祀、民族风俗习性、重大节庆活动、歌舞象征意义等,既代表了土司音乐制度的内容,又成为了土司音乐制度构成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白族社会性别结社与族群认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理茈碧白族村落的"打老友"、"十姊妹十兄弟"、"洞经会和莲池会"是农村男女两性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的社会性别结社组织,这三种结社组织中不断强化着村民的白族认同.随着男女两性社会性别结社组织人数的不断扩大,白族的民族认同也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8.
大理古戏台的文化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大理作为白族自治州,由于特殊的礼俗传统与人文环境,在洱海周边丰沃的大地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古戏台.作为白族民众情感记忆的符号象征,古戏台就像撒落在苍洱大地的珍珠,不单在过去的岁月"以乐通神",为白族民众提供了敬神娱人的安慰,直到今天,大理古戏台仍以草根的力量,成为白族民众增强族群认同、提高文化凝聚力的重要场域.古戏台的存在,既是白族先民为今天留下的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可以充分利用的文化资源,更是白族传统艺术形态活态传承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滇西大理喜洲回族为个案,透过对云南回族社会中盖新房时“竖中梁仪式”的观察,从文化综合主义的理论角度,展现了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宗教文化在云南穆斯林社团生活中相互吸收、融合和排斥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高校社团是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高校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化的结构系统入手,分析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高校社团文化的性质和内涵,及科学发展观对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认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应按照和谐性、开放性、创新性原则,加强内涵建设,以确保高校社团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流行音乐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极大的影响,其正面价值表现为:有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娱乐、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文化互溶、标志文化身份、调适学生心理、引导与抵御外来文化渗透的积极价值。其负面影响包括:由流行音乐的文化消费特征带来的社会文化资源浪费和对社会文化的消解作用。基于文化转换功能,流行音乐的正面价值与负面影响是可以相互转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大学生流行音乐的需求应做到积极引导适当监管,让流行音乐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草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音乐方面更是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这样的民族音乐写成西洋乐器演奏曲谱,用钢琴来演奏时,民族作品与西洋技法的融合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困难.本文力图通过分析蒙古族民族文化、演奏作品的内容等方面来理解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提高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能力。以李世相的《蒙古族风格钢琴组曲》为例,从音乐特点、旋律和节奏这几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  相似文献   

13.
“白沙细乐”是迄今仍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的一部大型音乐组曲,保留至今的尚有八章。我们在对整部音乐的乐曲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它们分别与纳西族本民族传统音乐、昆曲、伊斯兰音乐和蒙古族音乐有关。由此可以发现,“白沙细乐”这一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乃是纳西民族本土文化与其他兄弟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地上,聚居生活着蒙古、满、回、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而又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内蒙古的大学生认识、了解这些本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而且对于这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此,主要针对本土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在内蒙古高校的现状以及如何加强其在内蒙古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宋代重要节日之一的元宵节,以其独特的文化娱乐节目反映着时代特征。东京和杭州作为宋代都城,当时的一些习俗在这里充分的展现,以示帝国风尚。宋代习俗繁荣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探究其缘由对于了解当时的时代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乡村电视剧可观的收视率,不仅强化了观众对民间音乐的认同,也对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民间音乐具有地域空间与文化空间的符号特性,使得这种民间文化资源具有能为电视剧主题服务的价值。许多民间音乐经过电视作曲者的艺术处理,已走出文化自闭的表现形式,并使其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意义与内涵。推出富有乡村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文化,不仅可以使民间音乐焕发生机与活力,随着电视剧的传播也能带动一个区域的文化与经济繁荣,这是一种传播学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湖北大鼓形成至今已约有一个半世纪,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音乐体制。[四平调]是其基本的唱腔曲调,以五声徵调式为调式的基础。湖北大鼓有其独特的鼓板点子,它是由鼓和板不同的打击方式组合起来的节奏型。当地方言的语言节奏、音调是影响该曲种唱腔音调的重要因素。唱腔风格具有鄂东北地区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吟唱风格与民间似说似唱的生活音调一致,平和的唱腔与低、降方言的语调风格一致。  相似文献   

18.
广东梅州是客家人的主要居住地,《香花》仪式为广东省梅州一带(梅县为中心,向外辐射到粤东、闽西南、赣南等)客家人广泛使用和认同,且相沿成习的、以本地和尚和斋嫲为仪式的执行者,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地在庵堂寺庙以及在主家等不同的仪式执行场所,为各种不同需求的人士所举行各种祈福仪式以及为死者所进行的超度仪式活动等。其主要形式以写、打、唱、念、声、色、艺等方式,综合性地宣讲(唱、念)客家特有的佛教精神、儒家思想内涵,并融合道教神祇以及民间礼俗于一体的综合信仰形式。通过实际田野考察,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以《香花》仪式的声音、音乐和文化的关系作为切入点,研究《香花》仪式中思想(信仰)、行为(仪式)、声音(音乐)三者间的互动关系,探讨《香花》仪式音乐在仪式中的运用问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民族、民间歌曲中,衬词的运用也都无不体现着各民族、各区域的特点。衬词作为一种音乐化的语言,在民族音乐表现中,有它一定的艺术内涵和审美内涵。它的艺术内涵不但体现在鲜明的形象上,也体现在动人的情感上,不但体现在生动的性格上,也体现在形象的意境上,而且还体现在生活的情趣与演唱的韵味上。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衬词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它在艺术表现上不但内涵丰富,也给我们带来了音乐表现上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方音乐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形成和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原文化、诸羌文化、西域文化、吐蕃文化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因此,通过对西北地方音乐文献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各种音乐信息的序化和优化,使音乐文献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文献搜集-文献组织-文献传播"工作流程的畅通,不但符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现实需求,也能满足学者对西北音乐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