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代中国与古代印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二者之间的渊源深厚,特别是诞生于古印度的佛教使中国成为其"第二故乡"。而春秋时期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其时可谓是社会急剧变化、政治错综复杂、战争连绵不断、学术文化异彩纷呈。古代印度的列国时代同样是古印度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其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东移,城市和国家再度兴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景象。文章将二者时代特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诸方面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印度佛像初传中国的阶段性与各阶段的传承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晋佛像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东汉中期施无畏印、袒右肩和通肩衣并存,东汉晚期施无畏印、通肩衣,吴晋时期禅定印、通肩衣。上述特征反映了印度早期佛像不同时期粉本的传入,体现了初传中国佛像的阶段性差异。同时,汉晋佛像仪轨特征在各阶段还存在传承性关系。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吴晋佛像与康僧会“设像行道”等记载,在地域和时间上都可以相对应。长江上游地区佛像来源缺乏记载,但佛像出现最早,且第一、二阶段佛像特征变化与印度初期佛像发展趋势同步,暗示此地存在畅通的佛像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3.
佛像是佛教造像的主体,在石窟寺造像中,主尊佛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窟的造像思想。对于完整的佛像,客观描述其佛衣、艺术风格以及手印和动态等比较容易,一些残损了的佛像,其研究则需要参照同时期完整的佛教造像、佛教流派及艺术的时代风格等图素,必要时要对其进行修复,而佛像的手印、表情及坐立姿势等动态之间的关系,对修复、制作佛像和研究佛像风格特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六世纪末 ,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教也叫“像教” ,即注重形象艺术教育的宗教。佛教信仰者认为 ,雕塑和绘画佛像能得福。因此 ,在各种各样的宗教美术中 ,佛教美术取得的成就最大。公元前 2 71年阿育王即位后兴起的印度早期佛教美术 ,受到希腊艺术和印度民间艺术的影响 ,其内容主要是佛本生和佛传故事 ,虽多带有象征性 ,但已奠定了“像教”艺术的基础。一世纪晚期以后发展起来的健陀罗佛像艺术 ,把佛陀作为主要的崇拜偶像。当时印度南部的摩菟罗地区受到健陀罗艺术的影响 ,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摩菟罗佛像艺术。公元四世纪初健陀罗佛像艺术与芨多佛像艺术融合 ,形成了印度式佛像———芨多佛像艺术 ,印度佛教的“像教”艺术进入了灿烂辉煌时期。西汉晚期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中国的佛像艺术产生于东汉中晚期。经过三国两晋的发展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曾两度出现高峰。下迄明清仍雕塑绘画许许多多的佛像艺术。长达一千七、八百年时间轰轰烈烈的佛教“像教”艺术运动 ,不但有力地推动了佛教的深入传播和发展 ,而且许多时期都代表了中国美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佛像雕塑至东晋进入渐趋成熟的发展阶段,戴逵凭借自己的绘画、雕塑造诣,承当时社会崇佛风气的影响,在借鉴、吸收外来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求变,将印度佛像样式融入到中国传统的造像风格中,先后完成了建康瓦官寺、山阴灵宝寺两组名的佛像雕塑,并开创了“秀骨清像”派的新的造像风格。  相似文献   

6.
阿育王像是阿育王造释迦牟尼佛像的略称.在中国东晋、南北朝至隋代的中国帝王、僧侣阶层和信众中有特别的信仰和崇奉.据记载,中国出现阿育王像的时间最早可以推溯到东晋时期.目前,国内出土的阿育王像实例只发现于成都地区.从文献的记载看成都地区出现阿育王像的时间似亦可推溯到东晋时期.成都地区出土的形制古朴的阿育王像与同时期的其它佛像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些特征可以一直追溯到犍陀罗地区创始期的佛像.除文献记载外,在石窟中也有一些实例的发现.龙门石窟西山中段唐字洞西壁的上层,有唐代净福寺比丘尼净命造一龛阿育王像,敦煌莫高窟323窟像即为阿育王像.四川巴中南龛摩崖造像中,亦有一尊相似的造像,此像定名为阿育王像似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7.
笈多时期是印度佛教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佛像对中国佛像的艺术设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北周五佛的出土对认识北周佛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尤其是一尊印有"大象二年"的佛像已成为北周佛像的断代标准。一些学者分析、推断出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与北周五佛存在一定关系。从直观的方式看,这两个时期的佛像在发髻、面相、身材、服饰衣纹以及手势上具有的相似之处。种种证据表明北周五佛的艺术形式中借鉴了笈多马图拉湿衣佛像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8.
普陀山南海观音源自古印度南滨海,经由斯里兰卡等南海诸国传入.南海观音在民间被普遍视为"慈航普渡"、"救苦救难"的海上保护神,其形成与航海关系密切.由于普陀山具备了对外交流的地域与人文优势,故南海观音在魏晋之际已有流布迹象,并于南朝萧梁时期成形.  相似文献   

9.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宏大场景,作为程式化的造像遍布于西印度诸石窟。就西印度石窟所见,这类造像有繁简不同的造像图像,而均以“并蒂莲花”、“千佛化现”和“双龙擎莲”为图像特征,并影响了耆那教造像和印度教造像,也是古印度后期密教造像的图式渊源之一。“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表现手法的追根溯源,将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这四个文明古国的宗教艺术传统,以及相互之间的师承关系作了简要的分析;进而说明,我国古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是古代东西方艺术交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摇钱树佛像的项光、施无畏印、结跏趺坐等特征,具有明显的印度佛像特点,并且杂糅了印度早期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风格。树与佛相结合,既表现了佛陀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又反映了早期佛教艺术象征性和具象性的结合,它是佛陀形象出现之前的象征物,发展到独立造作佛形象之时,中间的过渡产物。摇钱树佛像的性质与西王母神灵相似,可称为"佛神模式"。河南孟津出土"老子浮屠镜"为唐代仿制,摇钱树佛像与太上老君或老子像没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2.
长三角中药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针对长三角中药产业协同创新问题,运用协同创新理论,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创新网络的结构及特征演化。利用1987—2021年长三角中药合作专利数据,从4个时间阶段对创新网络进行测度。研究发现:(1)长三角中药产业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知识交换能力较强但传递效率较低;(2)创新主体向多元化合作发展,创新合作网络初步建立并逐步复杂化和社区化。其中,南京一直扮演着“高重要性-高协调性”的角色。研究对合理配置长三角中药产业创新资源,依托资源核心型城市加强创新网络建设,加快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海三江源区位于我国西部、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关系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中下游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因此,必须树立循环经济理念,选择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长江水灾看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长江水灾不仅给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 ,而且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长江水灾的频繁发生 ,是长江流域不合理的垦殖导致大幅度水土流失和河湖淤塞、水位抬升的结果 ,归根结底是流域生态安全体系严重失控所致。只有尽快建立国家生态安全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减轻长江水灾的危害 ,确保国民的生存和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是生态安全网、生态战略点以及生态脆弱区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轴、稳定轴、联接轴和枢纽轴,雄厚的资源配置、纵横的交通网络、潜力巨大的广阔市场、多元交融的长江文化和经济开发的国家战略,造就了长江沿岸区域经济带的综合优势;长江沿岸区域经济带将在全国产生东西联动、南北呼应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河持续断流,长江的使命重大。长江经济带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占有主体地位;“断链”是长江经济带难以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不能舍东西而取南北,当尽力联接断链。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资源保护至关重要。重庆市必须实施生态型经济发展战略,将库区建成生态经济区。  相似文献   

17.
南京历史文化的时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时间和空间的产物。南京处于沟通长江中下游、黄河长江下游的枢纽位置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时空中 ,南京历史文化是长江流域区域文化的融合进程催生的 ,南京历史文化的兴衰则是与两大河流的文明交融和中国文化中心转移的节律联系在一起的 ,并且最终成为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北而南、由西而东格局变化的结穴  相似文献   

18.
朝阳在前燕至清代的1500多年间,一直是东北亚地区的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并对中原和东北亚佛教的交流与发展起过重要桥梁作用,在中国佛教发展吏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朝阳有东北最早的佛教寺院——龙翔佛寺;有比唐玄奘还早200多年的去西天取经第一人——昙无竭;在北塔和南塔中,分别发现了释迦牟尼佛舍利和锭光佛舍利。朝阳悠久灿烂的佛教文化历来备受学界关注,本文拟从佛教在古代朝阳传播的历史进程中,分析佛教文化在古代朝阳发展兴盛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炎帝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兴起炎黄文化热。对于中华始祖之一的炎帝 ,究竟是人、是神还是别的什么象征 ?通过考据学、考古学及近年有关学科最新成果的综合研究 ,人们认识到 :关于炎帝的种种神话传说 ,不过是一种文化现象。炎帝文化实质是长江文明。长期存在于学术领域内的“黄河文明 (黄帝 )一统论”或“中原中心说” ,应该纠正为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长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两河流域的古代先民共同创造了炎黄文化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ynamic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energy consumption on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ntext of open economy by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over 2000-2014. Moreover,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subsamples, Yangtze River Delta,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Chengdu-Chongqing City agglomeration. We find that, bot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pen economic variabl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econom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energy consumption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is the largest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ollowed by the Chengdu-Chongqing City agglomeration and the Yangtze River. The direct effect of trade and FDI on economic growth are more significant in Yangtze River Delta than the others; moreover. We also find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spur economic growth indirectly b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onl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