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美学中的宇宙生命感及空间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美学思想中,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或感通,往往有着充盈丰沛的宇宙生命感生成其中。中国美学以客观物象为审美对象时,极少将景作为纯客观的对象看待,而是视之为充满生命感的对象化存在,这在刘勰称为物色。宇宙生命感,就是指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普遍存在的、对于自然物色所感受到的生命和性灵,它们是化育流行的,是吸纳了宇宙万物的创造伟力的。审美客体所透露出的宇宙造化的生命感,更多地体现在中国文论或其他艺术理论中的气化思想。气在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一方面成为主体和客体相互感应的媒质,另一方面,成为联通宇宙万物的动态途径。物色的审美生命感使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止于一般的联系,而是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兴功能。物色的宇宙生命感使主体的创作思维及作品都有着动荡开阖的时空境象,它是充满生命律动的。其动态变化,使作品产生了广远的空间之势及相对的精微,是使其审美空间产生亮点的笔致。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偶然这个范畴有着突出的位置与重要的理论价值。从中国美学角度来看,偶然指艺术创造主体赖以激发审美情感、创_作冲动,并在不经意间形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突发性的思维方式,是以客观外物的变化触失主体情感为前提条件的。对于偶然性创作契机的发生机制,中国古代美学是从审美主客体的触遍感发的思路来阐释的,这就是审美感兴论的传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偶然”范畴基本上是处于感性样态的,不具备西方哲学那种范畴的逻辑意义,但却非常丰富,体现了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感兴诗歌的创作模式和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兴是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的重要范畴,它是中国古典诗歌发生模式的一种,以审美主客体相触瞬间达到和谐交融、物我同一,进而产生创作灵感,形成以文学意象为特征而区别于哲理诗、叙事诗的抒情模式,它的创作分审美感知及审美兴发两个阶段,感兴诗歌以追求形神兼备、含蓄...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是一部以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古代智慧,从而引发现代新知的著作。全书共分两部分,上编言范畴的美学意味及其系统;下编言审美观念的发展及其流变。作者对范畴的研究是全书的精华,他把范畴纳入文艺作品美学、文艺创作美学和文艺欣赏美学三个角度来考察。此书对“味”的研究也具新见,作者对“味”不只停留在审美主、客体的静态考察上,还从动态中揭示出从主体之味到客体之味的物化心理过程,用比较的方法揭示它与情、意境、风格、表现手法的关系及其不同特点。全书对“悟”“意象”“兴会”“神思”“气”等范畴  相似文献   

5.
<正>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亦是最高的审美范畴。它的内涵非常宽泛,可以说是一个包括审美意象、审美意蕴、审美意趣、审美意味、审美意韵与审美风格在内的集合体。它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风与骨、兴与象、形与神、物与心、景与情、知与行、学与悟等基本范畴的高度抽象结晶,亦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以心灵感悟审美对象过程中所经历的一般之境、审美之境与宇宙之境等三个心理层面的完美统一整合。它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以“气”为主,认为气是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本原,因而也是美的精髓,审美主体通过审美体验能够把握到字宙、人生的生命意蕴,达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  相似文献   

6.
张晶  张佳音 《江海学刊》2014,(3):188-195
感兴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一个普遍性的范畴,有不可替代的创作论内涵,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有着发生学的重要作用。一般性的理解是创作主体在与外物的偶然遇合中兴起情感,从而产生创作冲动。感兴具有独特的美学理论价值,对于理解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建构当代文艺美学都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艺术媒介是带有西方艺术理论色彩的美学命题,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凭借特定的物质性材料,将内在的艺术构思外化为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品的符号体系。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媒介内化到艺术思维的发端即感兴阶段,诗人或艺术家以其独特的媒介感来感悟和把握世界,并在头脑中形成审美构形。感兴是艺术发生的基本动因,也是艺术杰作诞生的重要条件。在感兴过程中就包含着艺术媒介的内在物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审美感兴论     
感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有关感兴的论述,在中国古代的诗论、画论中大量存在、而且形成不断深化、愈加切近审美本质的历时性发展脉络.感兴论揭示的是创作过程中的内在机制,又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文化的思想土壤之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思维特征,与西方创作论中的灵感论显示出带有本体意义的差异.因此,有关审美感兴论述的探索,对于建设有民族特色的美学体系,有颇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主客体的和谐统一中,中国古典美学侧重于时间运动中的空间建构,强调在对客观世界的总体把握当中,注重主体对客体的自由性认知、体悟、把握和超越.中国古典美学的时空观也多侧重于对主观表现性因素的强调,多偏重于对艺术表现性功能的强调,所呈现的是一种"心灵时空"、"想象时空"的艺术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9.
朱志荣 《社会科学》2022,(2):186-192
现代美学中的美与中国古代的意象之间具有对应性。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依赖于主体而存在,既具有普遍性,又是个体感悟、判断与创造的成果。美从感性形态的角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意象"。意象是主体在物我交融中能动创构的,包含着感悟、判断和创造的统一。在意象中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意象始终不脱离感性形态,体现了物我的契合。审美活动创构了意象,就是生成了美。当称它是"意象"时,偏于指称它的感性形态,其中体现着审美价值;当称它为"美"时,侧重于指称它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寓于意象之中。美是意象的共相,是抽象的,意象是美的具体呈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美是意象"。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中国美学之独特形态的意境美学,与西方晚近兴起的气氛美学之间存在颇多可比照阐发、交流互鉴之处。在主客关系上,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都打破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分别以“心-物”模式和“身-物”模式致力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间性关系的建构;不过意境美学融入与运用了综合的审美心理机能,侧重审美活动中精神性体验,将气氛美学中建立在感知学之上的“自然之物”进行了抬升和跨越,故作为意境美学基本单位的意象可以视为气氛之物的形而上之维。正是由于以上关联之处,一方面通感联觉是两种美学重要的审美生理-心理基础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审美范畴的“意境”和“气氛”都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之中,因而审美主体获得的美感体验都是历时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绵延”的美感。同时,意境美学和气氛美学都是在空间中进行审美,共同关注意境与气氛所营造的“虚实空间”。不仅如此,在情景创设、情调营造等方面,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又可落实为一种共通的审美创造方案。基于以上事实,在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之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对话,既可为中西美学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创新融合提供案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视阈内的"闲"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闲"是中国古代文化美学视角下的一个重要范畴,其于文艺理论中的运用也非常丰富.从先秦"闲"作为最高人生境界之哲学奠定,到魏晋南北朝作为艺术审美意识之确立,再到唐宋作为艺术审美风格之崇尚,最后到明清作为艺术体式技法之提倡,其发展文脉确证"闲"范畴于中国古代的重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美学范畴网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畴是中国美学的灵魂。因为汉文字是意象文字,范畴便是意象体,而不是概念符号。意象思维强调生命体验,作为意象体的范畴便有了共通的底蕴,即生命体验。有了共通的底蕴,范畴便相互敞开、相互组合、相互释义,以致范畴之间从形态到义涵都相网相织,形成中国美学独特的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在汉语语境中,严格讲,客体属于认识论范畴,对象的使用范围则要广泛得多;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客体指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某种自在之物,对象则指在意识活动中与意识行为相对的意识相关项。审美客体主要属于认识论哲学范畴,它与审美主体一道构成美学领域中的认识论模式;现代西方美学之所以选择使用审美对象而避免使用审美客体,主要在于力图打破美学理论中的认识论模式,在存在论和价值论等理论视野中来探究各种审美现象。  相似文献   

14.
灵性与物性     
灵性和物性是中国美学中一对关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范畴,它们和一般的“心”、“物”或“情”、“景”范畴是颇为不同的。“灵性”是指作家艺术家气质中包含着的诗性智慧,同时,也指因长期进行艺术创作而形成的、易于为外在触媒激发的灵机。灵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属于人性的范畴,是人性中的审美因子。“物性”不是一般地指客观事物,而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客观事物的独特形态和独特机理。“物性”又是一个勃发着宇宙生机的生命性概念,它是造物的生命体现。“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事物的特殊性,还指其所包含的微妙变化的性质。灵性和物性都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其互相感应中成为创造佳作的契机的。灵性与物性的偶合,是艺术品创作中的最佳契机,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中被称为“天机”。  相似文献   

15.
主客统一与现象学的审美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3,16(2):13-18
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与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密切相关 ,意向性理论中的主客相关性特征和内在的主客二元分裂思维的残余决定了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品格 :它虽然强调审美价值在主客体的交流对话中产生 ,但是它并未真正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而始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摇摆。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盖格尔的主观性审美价值观阶段、英伽登的客观化审美价值观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形式上的主客统一的审美价值观阶段  相似文献   

16.
薛富兴 《学术研究》2012,(7):134-140
文与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有普遍、持久之影响。它不只体现了中华古典审美之独特个性,更在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层面具普遍性阐释价值,有必要将它提升为美学范畴。作为美学史范畴,它揭示了人类美学史之基本内涵与审美意识演变史之规律;作为审美风格范畴,它据审美对象内在结构类型论审美风格,为传统美学提供了新的审美风格类型,弥补现有美学范畴之未足;作为审美文化范畴,它为我们宏观把握审美与人类文化系统之关系,完善呈现人类审美活动之现实背景与命运,提供了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建构相当艰巨而烦难,有很长的路要走。其立足点当建立在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接受美学互补的基础上。朱良志的"审美意象体系构架",可视为就此展开思考的先导。从此构架出发,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1)"生生"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出发点,探讨生生之艺的接受观念,有两条线索,一为中国古代的阐释传统,一为中国古代的文本理论,两个传统在中国古代言—象—意的接受理论中得到了精湛的描摹和呈现。2)作为重要的西方美学体系,接受美学、阐释学与中国古文论颇有相通契之处:都注重理论体系的动态整体性、都采用一种整体直观的思维方式、都具备鲜明的创生性;在本体论的层面上,两者都以"本真存在"为终极依据。而对接受美学的深层探讨,可以补中国古代接受论之不足,接受美学自身的局限性亦可以在"中国化"的历程中得到补救。3)中国文艺理论原创性体系的建构需紧紧围绕着"意象"这一核心范畴,还原"象的流动与转化"的动态整体图式。其中,各范畴和理论均统照在"创作论"、"本体论"、"接受论"三个范式中,互相又各有理论的纵深,互相之间既相互联系而又存在重叠和交叉。  相似文献   

18.
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这对美学范畴予以具体的逻辑辨析,即将其纳入更宽泛的主客体的矛盾关系中,将主体———人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主体和非审美主体,将客体———对象在逻辑上具体分析为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是具体理解和把握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前提。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四对矛盾:一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二是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三是非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四是非审美主体———非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就在这四对矛盾之间展开。这种审美主客体的辩证法意义深远,它启示我们:现实中的主体多以非审美主体即一般主体的形式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未诞生,或者说,严格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尚处于潜在状态。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与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密切相关,意向性理论中的主客相 关性特征和内在的主客二元分裂思维的残余决定了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品格: 它虽然强调审美价值在主客体的交流对话中产生,但是它并未真正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而始 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摇摆。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盖格尔的主观性 审美价值观阶段、英伽登的客观化审美价值观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形式上的主客统一的审美价 值观阶段。  相似文献   

20.
着眼于审美认识活动中主客体的交融互动和主体的生成创造,将传统的审美认识论基础视为主客对立,进而否定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当下学界颇为流行的强势话语.其实,中国古代审美认识论从未将主客体对立起来,也没有混淆主客二分,而始终强调"物"与"我"的相反相成,既有互动交融,又有主客之别.审美认识就是要分清哪些是对象本身的审美价值,哪些是审美主体的能动自造,既看到"好恶因人"、"憎爱异情"的主观"殊好",又肯定"妍媸有定"、"雅郑有素"的客观"正赏",从而克服主观好恶,达到对客体固有的普遍同然的审美价值的公正评判.这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反思当下盛行的取消主客二元思维的方法论缺失,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