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发展总布局把生态伦理与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社会伦理和文化伦理有机结合,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类主体地位观、道德约束和法律保障相结合的实践观等生态伦理内容。  相似文献   

2.
论代际伦理及其关涉视域和基本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代际伦理是人类代与代之间伦理关系和伦理规范的总称,是社会伦理关系和伦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现实存在着的在场各代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且将在场各代与尚未出场的人类后代之间的伦理关系作为自身的关涉视域.道义与功利相统一、和谐与整体相一致、生存与发展相协调是代际伦理最鲜明的三大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红色影视主要包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在内的电影、电视剧和文献纪录片、政论片等,它们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己任,直观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历史记忆和英雄模范事迹,是历史事件、社会现实的反映,兼具美育德育的双重价值,是“大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善用红色影视讲好“大思政课”要遵循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统一、全面系统和因材施教相统一、史实认知和理论思辨相统一、学习教育和生活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需要从精选影视片目、用好课堂主渠道、挖掘衍生资源、创新传播方式与强化联动支持保障等多方面形成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中国电视剧的主旋律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文化的日趋多元性,中国主旋律电视剧无论是聚焦于战争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还是叙述与国家政治领域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都力图开创一个既追求革命理想信仰又具有丰富人性内涵的新英雄主义时代,并最终形成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相统一的中国式主流电视剧。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伦理精神的关切,制度伦理以其规范、协调和创新功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合理、公正的制度环境和伦理支撑,在促进社会公正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上,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统一,并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和谐社会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对制度伦理提出了相应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网络文化的兴起带来了诸多伦理问题,使传统的文化道德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要求网络文化创作应当遵守公平、公正、自主、兼容、互惠、无害的道德原则;网络文化传播应当遵守爱国守法、诚信自律、友善互利、避免伤害的道德规范;网络文化消费应当进行兼顾功利与道义、个人与社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自由与授权相统一的道德选择;网络文化管理应当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建立网络道德监控机制、推进网络道德教育、实行积极的道德调控。  相似文献   

7.
当前地方政府履行生态责任的无序现象,正阻碍我国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确立和加强地方政府履行生态责任的伦理原则已成当务之急。地方政府履行生态责任的伦理原则之构建,应当坚持以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利益为最终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和合共生与协同发展为直接根据、以实现生态正义为现实依据。上述三方面的客观依据,内在地规定了地方政府履行生态责任应遵循的三大生态伦理原则,即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当代责任与未来责任相统一、地方生态责任与区域生态责任相统一。地方政府只有遵循以上三原则,其生态责任的履行才能真正做到规范有序、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的兴起带来了诸多伦理问题,使传统的文化道德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要求网络文化创作应当遵守公平、公正、自主、兼容、互惠、无害的道德原则;网络文化传播应当遵守爱国守法、诚信自律、友善互利、避免伤害的道德规范;网络文化消费应当进行兼顾功利与道义、个人与社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自由与授权相统一的道德选择;网络文化管理应当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建立网络道德监控机制、推进网络道德教育、实行积极的道德调控。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 ,体现为制度的正义性、合理性、道德性与规范性、可操作性相协调统一的制度伦理 ,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基础和公共理性生长的基点 ,它对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秩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由此决定了制度伦理在扭转“道德失范”、社会道德重建过程中是必须先行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逻辑与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是在继承和超越西方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其发展逻辑是:家庭(伦理性与实体性的统一)——市民社会(伦理性与实体性消失,个体独立性得到彰显)——国家(个体独立性和普遍实体性相统一的伦理和精神);其运行逻辑是:市民社会是一个"需要的体系",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人需要升华为社会需要,个人的特殊性升华为市民社会的普遍性,这就是市民社会的辩证法。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许多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或者是在被改编前就已经大红大紫,或者是在影视作品大红大紫之后得以重新登上书架。同时,又有许多大红大紫的影视作品被改编为销路可观的文学作品。虽然影视传媒更占优势,但是文学作品的地位不会被影视传媒所替代。因为看影视,一个观众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读原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2.
对影视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意识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观念,可以说,它体现在影视文化方面,目前已经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章回顾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影视艺术涉及的女性意识,并期望以后的影视作品能够反映出更加进步与完美的女性观念。  相似文献   

13.
在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注重社会资本投资,社会资本存量有助于提升电视媒体社会公信力和资源获取能力,并规范市场行为。面对各类新媒体的挑战,我国电视媒体的社会资本存量普遍不高,当下必须积极通过制度完善、管理创新、宣传推广和依靠社会组织等途径,不断促进电视媒体社会资本存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践调查研究,就中国电视主持人传播中文化品位战略的问题与对策提出建议。结论认为:在当代以全球化、市场化、文化大众化为典型时代特征的语境下,电视传媒中最重要的传播角色之一、时代的宠儿——节目主持人呈现出了明显的明星化、品牌化趋向;他们在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心的问题,低俗、恶俗之作此起彼伏,继而成风。然而,电视主持人的新闻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们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和道德示范责任;在中国文化传媒产业必将大发展的形势下,主持人的文化品位应被关注。在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背景下坚持电视主持人传播的文化品位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代电视剧主要通过反映城市的自然以及人文景观、拍摄城市主题的电视剧、建设影视基地、举办影视节庆活动等进行城市形象传播,从而彰显城市的地域特色,承载城市文化内涵、扩大城市形象的知名度,增强城市文化的竞争能力,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在电视剧传播城市形象的过程中需注意现实城市与电视剧中城市的差别;城市景观的过度描摹与城市精神的缺失;城市形象共性的泛滥以及个性的丧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电视艺术领域的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把中国电视剧创作带入了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轨道。但与此同时,一味追求零距离地还原生活,又导致平庸琐碎的生活剧泛滥和艺术性在电视剧创作中的缺失。本文以李少红的电视剧作品为参照,认为在电视节目走向分众化的时代里,电视剧的表现方式也应该打破既定的创作规范,向多元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互文性角度谈美剧字幕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剧作为一种日益流行的大众文化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跨国传播,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无论是宏观层面的主题立意,还是微观层面的细节对白,美剧都与互文性息息相关。美剧字幕翻译既要考虑到屏幕的限制,保持与剧集画面的默契,又要适当传达隐藏在语言背后的互文指涉,以增加中国观众的跨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交往行为理论,以信息社会时代为背景,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探究2010年电视综艺节目新起之秀——冲关交友类节目,从交往伦理的体现形式、面临问题和社会认同感三个方面分析冲关交友类节目的交往伦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传媒体制改革以来的中国电视文化,主要在两个向度上拓展人们的想象空间:一是具有国家伦理特征的国家话语系统塑造的公共性想象;二是以个体化、感官化为特征的大众娱乐话语系统塑造的私人性想象。公共性想象与私人性想象的对立与和解,构成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的一对张力。如何促进两种想象的融合是当代中国电视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的现代范式展露了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生存诉求多样化、道德规范工具理性化的发展图景,也为青少年道德成长预制了全新的“现代性”维度。迅猛发展的新媒体以其移动终端式的节点传播将草根大众的传播力从传统媒介的单向度中极大地解放出来,从传播内容和传播路径选择上为青少年的个性张扬、主体性彰显、思想表达自由等方面意识的觉醒与能力的成长提供了与新媒体传播环境先天的适应性和亲合力。基于社会转型的现代语境及当前新媒体传播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现代性成长进行辨证的考察与反思,已成为新时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