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人类的价值意识取向决定着人类的行动。自然内在价值是人类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思而得出的一种新兴伦理学范畴。自然价值论的宗旨是通过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必然的伦理关系,把传统人类道德原则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调整人类不合理的行为活动,缓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约束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改善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良性环境意识若干理论问题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类个体以及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群体对环境认识水平对人类如何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本文讨论的社会良性环境意识是人类社会应该有的对环境的正确的认识。 1.环境意识、社会良性环境意识的概念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现象和环境行为能动的反映和认识。 当代社会,物质生产飞速发展带来的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社会不仅要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而且要建立社会良性的环境意识。社会良性环境意识是由人类群体构成的不同规模社会单位在与环境关系中建立起的具有合理层次结构、对环境与人类关系主动、科学、整体的认识和反映,是一种利于人类与环境协调生存与发展的社会整体观念。 社会良性环境意识不同于一般性的人类个体对环境的认识,也不同于人类社会群体对环境非系统的、盲从、低层次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环境保护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古代劳动人民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由不认识到认识,由不自觉到自觉,逐渐采取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而古人今人在品尝了因环境问题带来的苦果之后,也开始了认真的反思。当务之急,还是更新观念,求真务实,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当然也包括农业环境。一、古人认识环保其意识逐代增强。在我国古代,人们认识环保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开始的,在经历了不和谐之后,逐渐增强了保护环境意识,继而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1、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在我国的原始社会,人与自然浑为一体,人类以采猎为生,应该说,狩猎采集对环境的影响一般是很小的。当采猎受到冰川、洪涝的影响,数量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时,人类便开始了有选择的种植和动物驯养。然而,自然界并不是那么顺从,洪水常常泛滥。据《尚书  相似文献   

4.
衡量人类进步性的唯一文化标准,是人类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的自觉程度和明确程度。整个人类是这样,一个民族也是这样。一个民族必须认识自身,认识自我所创造的一切,必须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环境有一个自觉的、明确的认识,必须认识到这种文化将把自己民族带到什么海岸,而不能任其导引,漂到哪里是哪里。只有对自身有了明确的自觉意识,才能对自我进行有目的的调整,并使整个民族朝着充满生机的生存方向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5.
环境道德意识与环境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道德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和价值观念重大转变的产物。当今世界,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严重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紧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及身心健康,并日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冲击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界态度的变化,对生活、生产行为的  相似文献   

6.
人类由自然的奴隶逐步上升到主人,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进行了无节制的征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人类生存危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就是尊重关爱人自身。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是人对自然界道德的缺失,人类在拯救自然的同时,必须用道德来认识和约束人类对大自然的行为,建立起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面临生存困境。消除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笔者指出,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为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人类必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必须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深入地支配人们的生产行为以及预测可能引起的比较长远的社会影响;必须协调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关系;必须认识到私有制是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根源,从而建立社会主义。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阐述对于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深化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重大意义,至今仍是我们解决生态问题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有本质区别的。在社会中,起作用的是有自觉意识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人;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却是无目的的力量,一切现象都是自然发生的。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是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生产是以人类生命延续为内容 ,以人际关系和精神文化为形式的自然历史过程。有害性生产是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而未能恰当认识和遵循生产规律 ,进而导致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危害人类社会生活等灾害性后果的生产行为。无害化生产的评价标准只能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安全中派生出来。实现无害化生产的关键环节在于规范企业行为。无害化生产已逐渐被确认为企业伦理和环境道德的一项基本义务 ,并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以环境哲学为研究视域的文化自觉是站在明确的生态整体主义立场的学科文化自觉。它以哲学为衔接点,把环境与广义的文化联系在一起,努力为环境哲学寻求新的增长点。而弱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作为观念侧翼,更细致地修复破碎染尘之人心。让人类有效地从社会走向自然,又从自然回归社会。审视以环境哲学为研究视域能否实现文化自觉?它必须立足以环境哲学的语境与方式思考文化自觉的可能与必然,并应用环境哲学的方法与逻辑阐释文化自觉的内涵与趋向。环境哲学所固有的自然之翼,是其学科存在的本质特征。但如若停滞于自然界的现象,而无文化元素的参与和交融,环境哲学的困顿将会在现象与抽象之间迷失。而文化元素的加入,又必须在自觉的前提下进行,它一方面是为融合确定边界,另一方面是为渗透找到根据。以对人类与自然界高度负责的精神,文化自觉与环境哲学都有着共同的使命:欣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1.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对环境危机的解决是人类能否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新人道主义解释原则突破了传统人道主义解释原则对人性的理解,确立了人的类意识、有限主体意识、生存意识和未来主义意识。进一步明确了人类"能够做"的不一定就是人类"应当做"的,人类"能成为"的不一定就是人类"应当成为"的事实。在伦理道德的感召下规范和约束人类的实践行为,保证人类实践行为的合法性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环境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 ,保护环境的教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重视。通过环境教育 ,进一步认识环境问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阐明环境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并养成一种积极的有责任的行为 ,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前提和物质手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界的影响作用在速度和强度上的急剧增长,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意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们既要在观念上重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又要在实践上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自觉消除人类在改造自然活动中的自我中心主义,从而把资源、环境、人口、技术和制度等因素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创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4.
环境保护,就是要保护自然环境,防止其受到破坏和污染,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的生存。我们青少年应该了解、正视目前环境现状,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积极开展各方面的环境保护工作,为营造一个清新和谐的生存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一、正视生态环境现状,明确环境保护责任随着生产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生活条件日益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生存和居住环境在不断恶化。有资料表明,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2…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很多学者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环境教育,小学生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培养已成为小学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小学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教育的阵地建设,落实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教育的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建立科学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评价机制,才能使小学环境教育落到实处,为培养关注人类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解释学是理解和解释“意义”的理论或哲学。意义是人的社会存在的必然产物 ,对各种各样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人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活动的最主要方面 ,因而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在建筑领域 ,随着对意义的普遍关注 ,“理解”和“解释”正日益受到重视并参与作品审美意义的生成 ,这不仅导致了当代建筑审美意义的多元取向 ,而且更主要的是导致了建筑审美活动中生命意识的自觉和凸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较系统地考察了当代行为科学中天性论和环境论主要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然后通过分析、比较指出,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点在于:①都是以生物学和生理学作为对人类行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的基本前提。②在人类行为问题上都坚持决定论观点,否认自由意志和理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主导作用。两者的分歧则在于对行为的具体动因的看法上。天性论认为,在人类行为发展的总趋向上,环境始终只起着微调作用,人类行为的许多方面都已被本能或遗传基因大致地决定了。环境论则认为,在决定人类个体之间的行为差别上,遗传因素只具有微小的作用,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从后天环境中习得的。我们认为,两种理论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们是分别从不同角度上考察人类行为。天性论主要侧重于从“类”的特征上来考察人的行为;环境论则侧重于对人类个体行为的考察。实际上,两者都为我们认识人类行为提供了部分真实图像。因此,兼容两者的长处则能获得对人类行为更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人本生态美学的思维路向和学理框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人本生态观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强调在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的基础上肯定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和自觉能动的生态调节作用。对于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关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非常重要。人本生态美学坚持以人为本,必然十分重视实践范畴在美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必须重新认识实践作为人类自觉进行生态调节的原初本性,并进而从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决定人的社会关系的深层本质,以对流行的“实践关学”的基本学理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人本生态观为揭示审美活动的节律感应的生态本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生长空间,具有把生态系统思维与审美活动本体特性思维有机融合的特殊优势。从节律感应出发,形成了人本生态美学理论的“一点三维”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9.
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主体性认识张学敏人类诞生以前,即使最高等的动物也无追求可言,它们只是凭着生物的本能冲动而生生不息。人猿揖别才宣告了那种毫无主体意识岁月的结束,从此,万物灵长的人类开始自觉地面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客观世界,明确意识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各...  相似文献   

20.
环境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与当时的环境恶化有关。环境心理学由最初研究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发展为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目的在于探索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试图解决各种因环境而产生的人类行为问题。随着全球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环境心理学取得较快发展。环境心理学仍然在生态与环境保护以及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