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由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演化转变为“十大阶层”。值得关注的是改革30多年来,中国中产阶层正处于崛起阶段,尽管这个阶级阶层结构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然而一个现代化的阶级阶层结构雏形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主流学派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阶层状况的阐释,既有启发,也存在缺陷.在后工业社会,知识阶层的作用显著提升,但知识技术作为劳动能力不能作为阶级划分的基础.后现代主义关注个体生活权利,却不能以社会的差异性、个体化和多样性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阶级意识的作用.在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和关系变得多元复杂化,应将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结合起来,但不能因此否定其阶级社会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中的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与阶层是研究社会结构与政治发展动力问题的核心概念。阶级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生活方式和政治组织等因素而划分的社会集团;阶层是处于阶级内部和阶级外部的更为细小的社会集团。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从理论上看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实践上看都是为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提供知识保障。中国社会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化,全面、深刻地理解这种变化,必须综合运用阶层分析和阶级分析。综合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新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有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从它们中间又分化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形成了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错综复杂的社会格局。影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形成、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政策因素的作用。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对待这些新变化,处理好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正确处理了无产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关系,解决了工农联盟问题,实现了无产阶级与农民的联合。列宁在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关系的同时,还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在不同时期制定了对资产阶级的不同政策,正确处理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同时,列宁还特别注意协调工人阶级执政党与其他阶级、阶层的关系,壮大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调动了广大中间阶级、阶层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前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以往的“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和“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的分析方法不足以解释当前的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重视阶层分析,依据客观实际,从整合社会力量、注重社会和谐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阶级阶层新现象,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后的当代中国,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引起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显著变动,阶级阶层分化和群体化、社会流动加快、各阶级阶层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不断加深的趋势日益凸显。这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既表现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本面,又对党的执政基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党在执政基础问题上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必须协调阶级阶层分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增强党的社会基础;创新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促进阶级阶层的有序流动;构建有利于党的执政基础的现代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某些调整,战后发达国家阶级结构中,旧中间阶层减少,新中间阶层增加,整个中间阶层在数量上不断扩大。马克思所预言的中间阶层的两极分化只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长远趋势,并不意味着否认中间阶层的某些集团衰落而另一些集团兴起的现象。中间阶层的新变化也不表明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个取代其他阶级的"中产阶级",所谓"中产阶级"是资产阶级人为拼凑出来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9.
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对于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十分重要 ;在对立的阶级已经消灭的情况下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 ,但是经济生活带来的社会分化不可避免 ,社会阶层客观存在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观点去认识 ,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10.
基于当前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解析作为中共执政的阶级基础、宪法规定的领导阶级——中国工人阶级内部阶层的分化。以找准工人阶级的定位,区分泛化、笼统的"工人阶级",反映客观真实存在的不同工人群体,提出正视和协调好工人阶级内部阶层的巨大利益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带领理论工作者进行了漫长的艰苦探索;立足基点是马克思关于两大基本阶级与“过渡性”阶级的分析;并把韦伯关于经济、声誉、权力的三元标准阶层分析作为重要参考坐标;尝试增加“政治”作为四元阶层分析沟通互补的可能;以“三个代表”思想指导实现了中国阶级阶层分析的卓越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一、中国还存在阶层吗? 人以群分。在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整体已不复存在以后,在摒弃了我们所深恶痛绝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后,中国还有没有阶级、阶层?按社会学理论,人还是可以分为?多群、许多层的。对阶层有了清晰的认识,改革才有战略基础,改革无非是各阶层间利益的大变动,大调整。只有明确了不同阶层的得益情况,才能掌握不同阶层的对改革的态度,才能在调整不同阶层关系时,运筹帷幄。关于“阶层”,“红头文件”上虽没提过,可是,理论家们还是有不少论述的。再说,“红头文件”上曾提到“利益集团”。其实,“利益集团”就是“阶层”。利益不同,阶层才得以形成。使用“阶层”一词比“利益集团”更醒目、更规范化。二、中国存在哪些阶层?  相似文献   

13.
要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必须培育中间阶层。赖特基于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提出了“中间阶级”的理论,并把“中间阶级”定位于一种“阶级关系内矛盾的地位”,而且认为“中间阶级”的扩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也是中间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阶层的收入,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无疑对我国中间阶层的培育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摘要]凉山彝族内部阶层、等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被理清过,更多的是以讹传讹。因而长期以来阶层、等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已形成一种混淆、模糊、不真实的概念,误导许多不了解彝族历史文化又热衷于学习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学者。本文拟通过对凉山彝族内部阶层、等级和阶级之间关系的形成、划分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和研究,揭示凉山彝族内部阶层、等级和阶级之间客观、正确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运用,是正确认识阶级社会阶级阶层现象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内涵丰富、内容完整,是一个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体系,对于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分析认识现阶段的阶级阶层问题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阶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和理论压力,逐步被“边缘化”.马克思阶级理论要完成自身“重塑”必须应对和回答当代社会阶级阶层问题,在此过程中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的“生命力”也能得到恢复和重现,马克思阶级理论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当前社会结构和阶级阶层、制定比较合理的社会政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阶级分析之当代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阶级的实际存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阶级分析也应该随之而不断深化.阶级分析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解决社会发展动力的手段.不同阶级之间既存在矛盾和斗争,又存在同一和互补,而在矛盾中,除了存在对抗性矛盾外,还存在大量非对抗性矛盾.阶级分析应该与阶层分析结合起来,当前尤其要突出阶层分析.  相似文献   

18.
阶级和阶级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我国的阶级关系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阶级之间、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既对立、斗争,又妥协、合作。阶级斗争根源于经济利益的冲突,但在现实社会中,为更好地获取长远的、根本的经济利益,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常常凌驾于经济斗争之上。  相似文献   

19.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新社会阶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社会理论中有两种典型的阶级阶层理论和方法——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阶级阶层理论。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将成为我国社会结构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立足于唯物史观视角,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方法,通过与西方中产阶级的比较,来分析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一社会舆论,通常简称为舆论。我们古代就有舆论一词,作“众人之言论”解。舆,众也。《晋书·王沈传》:“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①社会舆论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地点,社会舆论是阶级意识的体现。俗话说:“人以群分”,“解有数等”。在阶级社会,舆论是不可能“一律”的。就是剥削阶级已被消灭的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着阶级、阶层,存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有不同的物质利益,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因而,对社会现实存在就会有不同的估价态度及其反映。据此,社会舆论可以定义为:社会群体(民族、集团、阶级、阶层、组织、团体乃至偶然聚集在一起的“偶合群众”)对各种社会事件的估价态度。简言之,社会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