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考查翻译实践活动,认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而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行动本质,体现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操纵。本文着重探究后殖民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旨在寻求反对文化霸权、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后殖民语境下,汉英翻译过程中常常充斥着不对称权力关系.本文认为这种不对称权力关系一方面是由于英语强势文化的话语霸权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处于弱势地位的汉语文化向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的主动靠拢并对之主动接受而造成的.汉英翻译只有努力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广出去,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才能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争取到应有的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所构建的后殖民主义权力话语下,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的归化、异化、杂合化的翻译策略的描写,指出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的平等对话,探讨了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语境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的差异会对翻译过程造成影响。文章试探讨后殖民语境下文学翻译中对文本以及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提出全球化语境下要避免出现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真正实现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活动日益频繁,以强势国家为代表的强势文化对以弱势国家为代表的弱势文化的文化霸权日益凸显,这种文化霸权破坏了文化交流的平衡,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在这样一种严峻的形势下,有必要构建和谐翻译生态观,并在此指导下进行和谐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6.
翻译既是殖民化进程中殖民者维护等级秩序的"殖民工具",又是解殖民化进程中弱势族群抵制文化霸权的工具.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译者的翻译行为成为一种有明确指向性的话语实践,成为弱势族群表达文化诉求、争取话语权力、重塑文化身份的途径.霍米·巴巴的杂合化、巴西的食人主义及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成为主要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后殖民主义译论,为国内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致思模式.  相似文献   

7.
文化霸权最先是由葛兰西提出,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其文化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强势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弱势文化输出其各种文化以达到殖民的目的,结果导致弱势文化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且陷入被强势文化同化的危险。《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描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版本中,他关注的是情节的连贯性、整体性以及西方读者对译作的接受力,很少考虑到传播中国文化给西方读者的重要性。以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版本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化霸权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霸权的存在,并且唤起人们保护民族文化、建立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文化霸权下的近代中国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后殖民理论中,文化霸权与翻译存在着相当紧密的关系。强势文化往往通过翻译来达到输出霸权文化,实现殖民的目的,而弱势文化则只能消极抵御霸权文化,并最终受到其破坏和颠覆,亦或失语。本文试图以我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翻译史为例,阐述文化霸权对翻译的决定性影响及翻译如何抵抗霸权文化入侵。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译文背后不同民族和语言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斗争,翻译中所使用的杂合策略是不同语言文化间交流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彰显弱势文化和促进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葛浩文英译《酒国》作为杂合译本的典型,使用了多样化的翻译手法.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审视杂合翻译策略在译本中的应用,揭示其对消解西方文化霸权、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学走出国门和文化强国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原有的殖民体系解体后,帝国主义改变了以往以武力为手段的殖民策略,改而利用其自身的文化话语主导霸权,继续对原来的殖民地国家及后来的第三世界国家推行文化殖民.在此背景下,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西方国家处于强势和中心地位,而第三世界国家则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在此文化对抗中,翻译起到重要的工具作用.由此引起人们对翻译角色的错误理解,认为翻译是在为殖民者助纣为虐.文章认为我们应该在认识到翻译的殖民作用的同时,认识到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为了民族及民族文化的生存,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翻译不能被打入冷宫,而应该被赋予时代、历史使命,以全球化为视角,以实现"自我"为目的,用杂合化的策略,发挥翻译的"通天塔"之功,改变中西方文化的不均衡地位,逐渐达到平等、正常交流.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翻译可以给我们更开阔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文本的转化,还体现着文化的操纵和翻译的暴力。从译者的文化身份、翻译对文化身份的塑造、翻译的流向,以及翻译的策略四个方面来探讨,发现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操纵和暴力,但文化交流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文化交流中,最佳的状态是交流各方达到“共赢状态”,译者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转换语言,而且肩负着跨文化传通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不仅仅是符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英语和汉语中似乎对等的词汇往往内涵迥异,折射出文化背景的冲突,隐藏着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话语霸权。因此,不能再局限于语言内部研究,而应重视蕴涵于文本中的权力话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现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冲撞还是十分激烈的,在文化上消除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确保我们的文化身份不被曲解,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权力话语影响到翻译过程的各个环节。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应突出汉语文化的话语权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文章主张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在平等的文化交流中宣扬中国文化,在获得平等话语权力的同时,促进中外交流。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二者关系密切.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 也涉及文化问题,现今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以跨文化活动为目的活动.因此,翻译研究无疑应置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之下.而所谓的文化翻译就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结构"与"超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伴随着不同思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交流,翻译研究重点也从语言翻译研究转向文化翻译研究,:不同文化在传播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文化渗透特征。译者在文化翻译的过程当中起到了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加剧了文化渗透现象。反之,文化渗透也对文化翻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翻译与文化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引出当前翻译研究视阈的转变,即从语言学层面转向文化、政治等外部因素的研究.在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下,翻译过程中隐藏着文化殖民现象,欧美强势文化企图通过对弱势文化的操控来实现其政治目的.通过对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的追溯,文章探讨了特定历史阶段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于抵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意义.中国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努力提高文化竞争力,从文化输出走向文化互动,与西方平等对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逆差是当今跨文化交往中众多劣势文化所遭遇的境况。文章撇开经济因素,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剖析这种失衡的文化交往。文化逆差的产生源于深刻的文化心理,是未能解开‘体用说’的羁绊,也是追求文化资本的结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逆差造成了文化语境的断裂和文化传承的中断,弱势文化的逆差也直接关系到其文化话语的获得和文化身份在全球化语境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龙"和英语中"dragon"的不当互译引来了诸多跨文化交际的麻烦。"龙"和"dragon"的问题是一个语言翻译和跨文化传播的问题,更是一个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哲学问题。在对两个概念重新编码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对象文化接收者的选择性、倾向性和认知特点。两者的指示意义大不相同,联想意义更是有天壤之别。在保护、发展和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时候,要让中国参与世界性话语建构,破除以西方的"文化霸权"为特征的西方话语权力中心。在学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不妨由政府来正式向外公布"龙"的准确英译名,这对于"龙"的形象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形象的重构和传播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