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我国老龄化、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养老成为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在新农保政策实施的准自然条件下,运用断点回归设计方法研究了新农保政策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和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农保政策显著降低了农村参保老年人的劳动供给水平,提高了其与成年子女分开居住和预期依靠养老金收入养老的概率,对家庭内部代际转移支付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进一步研究显示,新农保政策对老年人劳动供给和养老模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新农保政策对健康状况较差、中西部地区弱势老年群体的劳动供给降低程度更高,有助于提升弱势群体福利水平。建议提高新农保政策保障水平,对弱势老年群体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推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均等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劳动力老龄化不断加剧,社会养老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新农保作为一项具有普遍性的养老保障制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新农保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作为研究出发点,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数据,针对变量选取中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采用岭回归逐步分析法,选取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土地拥有量等作为控制变量,研究新农保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农保参保人群会明显降低其参与农业劳动的概率,但新农保政策对于提高农村人口老年福利水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建议逐步提高养老金的发放额度,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以缓解农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刘敏 《金陵瞭望》2008,(24):75-75
为确保新农保工作顺利,除了大会宣讲外,马鞍镇通过宣传栏、悬挂标语、发放“新农保政策解答”等宣传材料,并要求工作人员进村入户,通过面对面的帮农民算好这笔“帐”,使广大农民切身感受到新农保给他们带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农保"保障了亿万农民的养老权益,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基金收入逐年增长,缴费人群持续扩大。与此同时,"新农保"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定额缴费制度中存在不合理因素、各级政府财政补贴分担不合理、"新农保"筹资在村里人工收费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和刑事犯罪等等。笔者调研发现:提高"新农保"的待遇水平是构建长效可持续发展筹资机制的关键所在。在"新农保"个人缴费中应采用比例制缴费方式,尽快提高"新农保"的入口补和出口补的待遇,合理分配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国家支付"新农保"60岁以上每人每月55元应该提高到100元,大力拓宽"新农保"资金保值增值的渠道,"新农保"筹资机制实行省级统筹。  相似文献   

5.
2009年8月,中国开始在全国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试点改革。“新农保”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需要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作为一项再分配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新农保”试行阶段已经表明其受到了贫困地区农民的欢迎,基本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这项新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养老保险存在地区间的不均衡,“新农保”运行成本给地方财政造成了新的压力,“新农保”和其他涉农社保政策无法有效衔接等。为了进一步完善“新农保”政策,上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应该更充分地使用转移支付,平衡地区间差距;财政部门也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农保基金的管理;政府主管部门应着力解决好“新农保”和其他涉农社保政策的对接。  相似文献   

6.
采用两时期的世代交叠模型,研究“新农保”对于农村居民自愿生育的子女数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农保”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养儿防老”,减少农民自愿生育的子女数量.“新农保”的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以及个人账户最低缴费标准越高,则“新农保”越能减少农民自愿生育的子女数量.因此,“新农保”的实施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广西4县市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 探讨影响“新农保”政策有效性的非经济因素。研究发现:农民的文化水平、职业、家庭结构、养老观念等非经济因素在不同程度上能影响到“新农保”政策的有效性; 不同的非经济因素对“新农保”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这一结论既利于增进对“新农保”政策的认识, 也利于寻找优化“新农保”政策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摘要]新农保个人筹资能力的可持续性关系到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采用2009年的数据,通过短期静态分析发现:从全国来看,农民个人具备新农保的筹资能力;分地区来看,除陕西省外,全国其他省份的农民都具备新农保的筹资能力;从按农民人均纯收入分组的户数比重来看,中国大约有5.60%的农户负担不起新农保个人缴费。运用ARMA模型,通过长期动态分析发现:从全国来看,只要农民的收入能实现持续增长,未来农民完全有能力承担新农保缴费。为实现新农保个人筹资的可持续性,建议明确界定“缴费困难群体”的范围,努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农民的参保意愿影响因素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基于对湖南省“新农保”试点地区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问卷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婚姻状况、政策了解程度、了解渠道、养老金发放情况、缴费便利程度和农民对新农保能否解决养老的认知等因素对农民参加“新农保”有显著影响.对此,可以从改善宣传方式、调整政策内容、完善配套设施和培养专职“新农保”经办队伍四个方面来切实推进“新农保”工作,以尽早实现“新农保”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10.
“项目进村”是国家力量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变量,也是重塑国家资源分配体制的重要渠道。现行资源下乡体制下,乡村公共服务“项目制”供给构筑了一整套“精细化”的公共产品分配、管理和输送体系。这在确保国家意图高效率投射乡村的同时,也因过度技术性的流程把控削减了对乡村实际面向的关照,从而出现产品供需脱节、服务目标替代、内生服务能力削弱等“公共服务弱化”的意外后果。对此,厘清涉及“需求识别”“定向配置”“长效管理”等价值的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逻辑,对改善“项目进村”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时下乡村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不仅应推动现有服务资源供给评价方式和多元参与模式的改良,也应促进公共服务数字赋能和内生机制的革新,实现“过程精细”和“结果精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综合考虑农村“新农保”参保观与消费观,根据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试点区域“新农保”参保对农民消费家用小汽车、电脑、摩托车等耐用品的影响。实证发现,“新农保”对农民消费电脑、摩托车促进作用显著,但对消费家用小汽车作用不显著。相较于超前消费观念,即期消费观念更能促进农民消费耐用品。“新农保”在东部地区的消费促进效应与全国相比差异较大,在中部、西部地区的效应趋同。应根据“新农保”的消费区域促进效应,因时制宜地充分发挥其对促进农民消费耐用品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民耐用品消费等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新农保的“新”字入题,试图借鉴管理学SWOT研究分析方法,从我国当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所面临的发展机遇、环境挑战、自身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内容展开探讨,并在此基础之上,从优化制度运行环境与制度自身完善两个方面对如何推动“新农保”制度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从2009年产生到现在的推广都遵循渐进主义的原则,从渐进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新农保”,发现这种渐进有稳定性、连续性、风险性小等优点;同时也存在如时间差、保守、对政策的依赖大、保障水平低等缺点,所以需要采取一些措施避免这些缺点;可以通过加快政策推行进度、加大财政补助、建立运行监控系统、注重家庭保障等来解决“新农保”这种渐进存在的问题,保证“新农保”可持续的推行.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9—2017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运用条件混合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农保会显著提升农户非农就业和创业的概率,降低农业规模经营的概率。从家庭资源禀赋来看,新农保显著提升了精英家庭和互联网接入家庭农户创业的概率,对非精英家庭和未接入互联网家庭农户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讨论发现,信贷获得和风险态度是影响新农保就业效应的两个重要因素,信贷获得显著强化了新农保的创业效应,而风险态度在新农保促进农户非农就业和创业中的作用并不一致。因此,应充分发挥新农保制度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减震器”功能,但也要重视部分群体在就业创业中的“堵点”和“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老龄化背景下,子女经济支持与新农保在农村养老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对老年父母参与新农保的影响。主要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CHARLS),利用spss的交叉列联表相关检验功能检验了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与农村老年父母参与新农保的相关关系。发现有无子女的经济支持以及经济支持的水平与父母是否参与新农保是显著相关的。子女的代际经济支持与参与新农保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农村子女对父母的代际经济支持都会不同程度地“挤出”或“挤入”父母参与新农保。在鼓励参与新农保、提高待遇水平的同时更应注重家庭子女赡养的“反馈模式”,促进二者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检验“新农保”对消费观念的影响以及二者对农民耐用品消费的影响,根据是否参加“新农保”将农民分成两组,采用分位数回归与分解法比较两组农民耐用品消费并探讨消费观念对农民耐用品消费影响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新农保”使农民对未来预期更加乐观,从而增加了耐用品消费.新农保、消费观念正向影响农民耐用品消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民耐用品消费高于没有参加的农民,在耐用品消费分位数分布的高端,两组农民差距更加明显,而消费倾向率是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探索建立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老农保、地方农保和特殊群体养老保险使体系陷入“碎片化”困境,将阻碍新农保全国试点和养老保险关系城乡转续.整合农村养老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在坚持“统账结合”的基础上,将其他制度整合进新农保中,构建制度模式统一但待遇标准灵活的大一统制度,以及整合优化农村养老保障资源.  相似文献   

18.
从“村庄本位”角度提出农村互助养老发展关键在于自主治理。美国“村庄”互助养老的本质特征就是“老年群体本位”自主治理,其通过“在地化养老”目标统领、自主组织引领、适应性规则供给、以老年人为基础的资源供给、全过程监督等保证互助养老福利的合作生产与有效供给。深化中国农村互助养老自主治理,需要树立人本主义与合作生产理念,建构以自治基础的合作治理体制,培育自主组织引领的参与式治理方式,完善资源保障、制度供给与多元互助的长效治理机制,从而形成内外协同、上下互动的“发展术”,保障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持续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扈映  米红 《调研世界》2012,(8):52-56
对首批试点地区的调研表明,“新农保”目前的经办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下述问题:政府“统包统揽”,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县级政府统筹运营管理,成本压力过大;统筹层次过低导致农保基金难以进行市场化投资;金融机构网点过少,养老金发放不便.本文提出可以在实现“新农保”省级统筹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利用各类金融资源的优势,形成金融机构的竞争,以解决“新农保”运行不专业、服务力量薄弱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孙立平的“过程-事件分析”为学术起点,基于国家与农民的视角提出新农保推行的“过程互动模型”,明确其层面、阶段和研究单位,尝试构建一个新农保研究的分析框架,用以观察和分析当下中国乡村正在推行的新农保及其背后蕴藏的国家一农民关系的新变化。研究发现,在新农保的政策制定中,农民的部分权益牺牲在中央-地方的博弈之中。农民的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缺少独立性,但理性化趋势明显。新农保推行过程中国家-农民间的互动彼此形塑,一方面是政府向服务型转型,另一方面是农民自身权益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