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耿苗苗 《南方论刊》2022,(3):110-112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由弱变强的关键时期,在纷繁复杂的话语背景下,建构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实质上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建构,包括时事、理论、历史、文艺等话语内容,从话语主体、话语载体和话语客体三个方面建构起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话语权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关乎执政党长期执政和人民福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一直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为逻辑起点,先后经历了竞争与夺取、确立与巩固、调适与创新、自信与发展等阶段.在特定的时代主题和党的历史任务语境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沿着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和新时代复兴话语的脉络展开,呈现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演进的鲜明特征.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经验,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历史主线、根本保障、动力之源、基本策略和重要途径,对于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话语权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关乎执政党长期执政和人民福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一直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为逻辑起点,先后经历了竞争与夺取、确立与巩固、调适与创新、自信与发展等阶段.在特定的时代主题和党的历史任务语境下,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沿着革命话语、建设话语、改革话语和新时代复兴话语的脉络展开,呈现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演进的鲜明特征.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经验,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历史主线、根本保障、动力之源、基本策略和重要途径,对于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以定 《学术界》2012,(7):79-87,272,275
外交话语不仅是外交实践的工具也是外交中意识形态的载体,而国际话语权也是通过外交话语加以建构的,外交话语之所以能产生国际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蕴涵的意识形态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同。从中国外交话语变迁来看,60多年来,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经由了从革命型意识形态到发展型意识形态的深刻转型。从中国外交话语特点来看,当代中国外交中和谐型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是扬弃阶级性与体现人民性、包容多样性与富有批判性、保持民族性与赋有国际性。从中国外交话语传播来看,当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推进理论研究、拓展话语平台和创新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新闻话语权争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意识形态之争。一个社会的新闻话语传播是这个社会建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路径,也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新闻话语通过建构社会成员的政治知识图式、内置框架引导大众舆论、沉淀为世代延续的受众心理结构三个步骤来完成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在移动传播时代,传统新闻话语叙事出现了"不适应性",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功效和作用随之削弱,创新话语表达的内容、视角和风格,方可有效提高舆论引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完成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6.
移动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去边界化"改变了社会构型和传播逻辑,驱动移动网络空间的话语转向。话语祛序的媒介实践改变了话语冲突的生成机制和意识形态形塑的主要路径。新技术、新文本、新场景颠覆了移动场域的话语权结构。移动网络空间的符号抗争改变了话语冲突的隐喻机制。基于文化自觉和国家治理的多元话语主体建构命运共同体、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四态"建设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内外合力重构话语体系是移动传播场域弥合分歧、秩序重构和价值引领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载体多样化、话语内容复杂化的新特点,也面临着国内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国际网络领域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权渗透交锋不断、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应对乏力等新挑战。要掌控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提高话语主体素养以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正能量,拓展话语载体多样性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坚持话语议题守正创新以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推进话语表达方式转换以实现中国话语标准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文化自觉与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之间的内在张力是知识分子难以悬置意识形态倾向和立场的逻辑前提,也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文化支撑。既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知识分子文化自觉的思想坐标。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走向生活世界的现实载体。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自觉的文化方向感、文化价值观、文化批判性契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真理性、道义崇高性和批判方法合理性的精神底色。遵循意识形态建设的普遍规律,建构和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知识分子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国家利益至上、严守共同但有区别的意识形态责任的文化自觉原则。  相似文献   

9.
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强势传播,不断挑战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群众所认知、理解、接受和认同,就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表达方式,使之契合大众群体的认知结构与话语特点。对此,可从主体论、客体论、载体论三个维度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标志着美欧新自由主义资本积累方式的破产以及金钱挟持民主政治的残畸,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成为人类社会大势所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为中国大国崛起、争取全球治理规则话语主动权创造了历史机遇。当前中国话语权建构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进行话语权遏制;二是中国话语体系自身存在不足,特别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本土话语的缺失,甚至服务于西方话语传播以及增强西方话语霸权。中国话语权建构的基本途径包括:一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权内容;二是通过增强国家硬实力来提升软实力;三是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研究;四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回应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五是建立平等对话交流的中国话语权;六是建构中国话语权要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