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58年8、9月间,广西僮族人民同全国各兄弟民族一道,以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了人民公社的诞生。经过1959年上半年的整顿和巩固工作,人民公社已经走上了巩固健全发展的道路。从建立公社到现在已经是一年多了,时间虽短,但已显示了这种新型的社会组织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无比优越性,它对于发展广西僮族农村经济和文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了巨大作用。现在,且以僮族  相似文献   

2.
广西僮族自治区大瑶山瑶族自治县是一个高寒山区,南北约四百华里,东西宽二百华里。全县共七个人民公社、五十个生产大队,总户数六千九百四十八户,三万四千二百五十五人,其中农业六千七百三十一户、三万二千三百五十二人。居住着瑶、汉、僮三个民族,瑶族一万八千四百零四人,僮族四千四百零九人,汉族一万一千四百四十二人。县内地多田少,全县有水田二万五千一百亩(其中单造一万四千二百亩、双造一万零九百亩),旱地六万六千亩。  相似文献   

3.
毛难族     
毛难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二万四千多人(一九五八年统计),主要分布在广西僮族自治区北部环江县境内下南、中南、三美、大干等公社相连的、史称"三南"的地区;这是他们的聚居区,住有毛难族一万八千人左右,占全族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其余的散居在周围的河池、南丹、都安等县内.他们与汉、僮、苗、瑤等族人民,一向友好相处,交往密切,结成了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而且对于彼此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毛难族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侗水语支;在对外交际中主要使用汉族和僮族的语言,沿用汉字.  相似文献   

4.
今年十月一日,广东省内新建立了一个自治地方——连山僮族、瑶族自治县。自治县人民委员会设在永和镇。连山僮族、瑶族自治县在广东北部,它与广西、湖南毗邻,是一个三省接壤的山区,这里居住着僮、瑶、汉三个民族。  相似文献   

5.
在广西僮族自治区的凌云县,有一个十一年如一日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瑶族干部,他就是共产党员罗朝恩。罗朝恩今年四十二岁,是陇槐公社和调解委员会的主任,又是县人民代表和劳动模范,工作任务繁重,开会时间较多。据统计,他每年开会时间都不下九十天,但是每年劳动却在二百天以上。去年,他在公社、区、县开各种会议一百一十五天,然而参加生产队劳动仍得了二千三百六  相似文献   

6.
最近白耀天同志撰文论证了僮族的族源,提出了自己的论证和论点,为解决僮族族源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宝贵的见解。僮族族源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研究考证,逐步深入,以助最后解决。个人就所接触的材料,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与白耀天同志共同商榷,若有不当之处,请白耀天同志及其他研究僮族族源问题的同志们教正。  相似文献   

7.
广西僮族自治区忻城县遂意人民公社,早就是养猪先进單位,去年三月曾获得国务院頒發的养猪先进單位的奖状和自治区的两台十五匹馬力抽水机的奖品。公社成立以来,养猪事业更获得高速度發展,到1959年底,全社已共有存栏猪一万一千五百七十二头,实現了每人一点零九头猪,一亩地一点零一头猪。遂意公社的养猪事业,在短短的一年多来,为什么發展得这样快呢? 遂意在紅水河左岸的高山峻岭中,居住着二千三百零六户僮、瑤两族人民,一万零六百一十三人,耕种着一万一千四百二十亩土地。当  相似文献   

8.
僮族人民过去对于汉语汉文的学习,作过很大的努力,并且培养了一大批通晓汉文的本民族的知识分子,这对于僵族的发展,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好作用。过去僮族人努力学汉语汉文,固然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要学习文化就不得不学汉语汉文,但是更重要的,应该说这是僮族和汉族长期生活在一起,结成了亲密的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的结果。由于汉族人口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都比僮族高,所以僮族人愿意学习汉语汉文也是一个很自  相似文献   

9.
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关于这一民族的来源和历朝居住的地区,历史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探索清楚。从一些文献材料看来,今天的僮族大致上是由周秦之际的“越人”、两汉以后的“乌浒”、“俚人”、“僚人”承继发展而来的,直至宋代,一些记述两广情况的著作中始见有“僮”,明清两朝,“僮”才愈来愈多地被人们作为这一民族的  相似文献   

10.
“壮”考     
“壮”作为汉字,凝势定位为一个人类共同体的名称,肇于一九六五年。它是由“僮”转化而来的,是“僮”的同音假借字;而“僮”作为族称,源自南宋时见之载籍的“撞”。以“僮”代“撞”,就汉字而论本为会意,非袭音声,因“僮”字古今仅止toη~2一音,没有“oη~6”读者,平空赋以oη~6音,人多一如既往,不管是“僮族”还是“僮僕”,均以“toη~2”律之,从而惹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今以“壮”代“僮”,则免了可能出现的是非。“撞”,是南宋时书载对广西某一人类群团的称谓,元蒙明初仍一以贯之,随着它  相似文献   

11.
僮族     
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七九九万余人,其中有七二八万余人分布在广西僮族自治区西部、中部和南部的四十多个县内,占僮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余,在云南有四十八万余人;在广东有十四万余人,在贵州、湖南两省也有少数僮族居住。僮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在河流、山谷之间,也有小块平原和盆地。主要河流有左江、右江、红水河、盘龙江、普梅河、柳江等。这些河流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对发展航  相似文献   

12.
民族出版社出版,黄臧苏编写的“广西僮族历史和现状”一书,对我们僮族人民了解自己本民族的过去和现在,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对书中有一句判断性的话是有不同意见的,这里特地提出来,希望作者考虑。这就是在本书的第五十一页第十五行中,叙述到关于僮族人民饮食方面时,指出僮族人民“喜吃稀饭”。僮族人民真的是“喜吃稀钣”而不喜吃干饭吗?(作者不一定有这意思)我以为这句话是不符合事实的。虽然这只是一句话,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弄清楚的问题,而不是什么吹毛求疵。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什么需要多费考证的问题,只要我们真正去了解一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就可以懂得。从流传到现在的一些民歌中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民歌是人民群众的真实思想感情的反映,它的可靠性有些比文献记载更真实。关于吃稀饭的问题,我们县有两首山歌(僮歌)可以用来说明。  相似文献   

13.
在农业战綫上,粮帅已經斬将过关,林、牧、副、漁各路将軍怎样跟上去呢?这是龙胜瓢里人民公社成立后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問題。瓢里人民公社,是一个侗、僮、汉、苗、瑤族的多民族公社,也是一个富饒美丽的山区。打开这个公社的平面圖,就可以看到,这个公社縱橫在一百二十华里的丛山峻岭間,其中耕地面积只有三万零四百八十六亩,其余是成片的青竹、翠松,滿山遍岭的藥材、野生植物,和蜿蜒在群峰中的游着魚群的河流。真是“山青水秀好田庄,白云深处百花香,金山銀山到处有,个个山头有宝藏。”但是,在成立人民公社以前,这里散布着二十九个小社,大的不过二百七、八十戶,小的只有十多家,人單势孤,力量分散,沒有办法把这些宝藏很好地开發和利用起来。比如,在河边上的僮族和汉族聚居的六漫社,平均每人有田八亩之多,另外还拥有七  相似文献   

14.
我们广西僮族自治区马山县南新公社的南新俱乐部成立已经有十多年了。可以说,它是伴随着阶级斗争产生和发展的。解放初期,为了配合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党支部就着手组织了一个宣传队,开展了土广播等各种宣传活动。土地改革以后,人民翻了身,当家作主了,可是贫苦农民却没有一个识字的。有些地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民族历史研究工作者曾对僮族,瑶族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尢以今年七月间,广西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召开僮族、瑶族历史科学讨论会,更为深入。现将以往讲座的几个主要问题,综合介绍于次:关于僮族古代社会性质问题对于僮族原始社会何时崩溃,是否经过奴隶社会阶段、封建社会何时确立、土司制度的性质等等问题,民族历史研究工作者们的意见,尚有分歧。主张经过奴隶社会的同志认为,研究僮族古代社会,要注意东方奴隶制的特点。僮族古代社会发展不平衡,直到十一世纪中叶,还存在三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水口歌圩     
广西水口是靠近越南民主共和国的一个小镇。今年二月,我幸运地到这里和当地僮族人民度过了传统的歌圩活动。歌圩是僮族人民的一项社交活动,也是饶有风趣的文艺活动的一种形式。十二日那天早上,当太阳刚冒出山巓,晨风撩开重雾的时侯,装扮一新的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山水秀丽的小镇。一条条街巷热闹起来了,特别是供销社和照像馆里  相似文献   

17.
旱区见闻     
我来到右江革命先烈韦拔群的故乡——广西僮族自治区东兰县武篆区那天,正是严冬季节,阴沉沉的天空,不时飘着毛毛细雨;山风吹来,显得冷飕飕的.可是,在那魁星楼下的广阔的田野上,公社社员们依然三五成群,紧张地劳动着.他们有的翻土整  相似文献   

18.
“一幅僮錦”是流傳■一段优美动人的故事,它反映了僮族人民的勤劳、朴实、勇敢、机智,以及他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故事說:  相似文献   

19.
社员们收工了,在我们面前走来这样一位姑娘:短头发,大眼睛,皮肤黝黑;身上穿的是僮族特有的蓝黑色的土布衣服,衣袖和裤脚高高卷起,露出一双结实的手臂和一双粗壮的脚,上边还沾着泥巴……。她是谁?她就是我们要访问的僮族知识青年罗丽珍。一九六二年夏天,广西象州县石龙高中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前后,每个人都向党表示了自己的志愿和理想,平常少说话多做事  相似文献   

20.
位于广西右江上游东兰县的武篆人民公社,成立三年了。三年来,我们在加强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领导农业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实践证明,这是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保证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最好的领导方法。武篆人民公社是一个老革命根据地。这里的僮族、汉族、瑶族人民,是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早在1923年,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韦拔群烈士,在党的领导下,就在这里组织了打倒土豪劣绅的反封建武装暴动。1929—1930年间,党领导的红七军又在这一带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从此各族人民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