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站在世纪之交的临界点,既对比较文学研究走过的百年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又展望了新世纪比较文学研究的走势和前景。本次大会的重要学术收获有: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已成为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从“失语症”、“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到“汉语批评”主张的提出,以及对中国传统诗学“异质性”的研究,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比较文学学科和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理论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探源主要方式之一;异质文化中的华文文学研究以具体的个案展示中西文化的冲突和文化迁移的复杂和曲折;从文化人类学、传媒学、形象学等不同层面对文学和文化的关切正全方位地形成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型学术形态等等  相似文献   

2.
当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最新学术动向是从不同侧面突出强调文学的文化功能,作为一种自觉而清醒的学术选择,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学术思路,反映了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发展态势,也与国际潮流暗合。本文认为,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是一种学术范式的跳跃与转型,旨在向文学“普遍的文化价值层面”迅速推进,以提高比较文学研究的科学品位,因此,当国际学术界普遍将90年代所谓“后文学时代”的全球话语认定为“文化研究”时,中国比较文学界突出比较文学的跨文化功能无疑是对国际学术潮流的一种积极应答,而跨文化研究也将在世纪之交成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双向融摄的显性话语  相似文献   

3.
中西比较诗学是新世纪比较文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通过对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现状的论析,提出了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进行中西诗学对话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要系统清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及其学术规则;加强对中国诗学著作的译介;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展开中西诗学对话;用阐释学方法深化中西诗学对话。  相似文献   

4.
近年,中国比较文学稳步发展,在学科理论建设、比较诗学、中西比较文学、东方比较文学、翻译文学方面均取得前沿性成果。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通过重新审视现有学科理论以清理理论的学理根据、补足缺失意义、创新理论话语,尤其在比较文学阐释学、译文学、“玉学”、“新世界文学”方面提出创见,并结合当前国内学界“新文科”建设这一热点问题,拓展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范式;在比较诗学研究方面,继续进行理论范畴和关键词、多民族诗学研究、理论关系、文论著作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充分重视诗学这一无国界的世界性文论话语特征,打通中西,甚至构建“世界诗学”,助力于中国文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在中西比较文学方面,以中西文学关系研究、中西小说及其理论比较研究为主;在东方比较文学研究方面,重点关注中日、中韩、中阿、中印文学关系研究;在翻译文学研究方面,近年在“重写翻译史”这一命题上取得重要成果,并回顾了“译介学”这一理论形成的历程,批判学界对“创造性叛逆”的误读,挑战固有研究范式以求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再提创见,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打开思路。本文以2021年度相关成果为例,探讨比较文学的学术前沿与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 ,是中国比较文学由复兴走向空前繁荣的时期 ,在世纪之交中国比较文学处于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 ,以学术史的形式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成果做一系统的展示和评述 ,是极为必要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作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史性质的著作 ,分十八个专题评述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成就 ,认为在学术史写作时应把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关系作为写作的基本原则。第一是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学术性身份之间的关系 ,把学术成果作为评价一个人学术贡献的基本依据 ,第二是正确认识学术成果的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第三是正确处理学术成果的两种基本形式———论著与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论失语症提出良久,但迄今缺乏具体的个案分析;这一问题虽是在比较文学背景下被提出的,却缺少本学科的反思。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中的一些经典,例如钱锺书的《读〈拉奥孔〉》,实际上在本体论和话语学两个层面上已经失语。如此缺乏批判性的对西方文论的隐性顺从,将使中国比较文学沦为东方学的话语工具。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三次危机。对于中西比较文学来说,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就目前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现状而言,要紧的还是脚踏实地,多做研究。要对国际学术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并解决已有的理论话语未曾涉及的理论命题,真正做到理论创新,从而争取国际文化对话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雷纳·韦勒克凭借其非凡的学识与学者的敏锐既成为了驰名寰宇的文学批评大师,又是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渊博学者,同时还是颇有建树的比较文学专家.他的比较文学思想、文学理论与批评意识及其文学史撰著策略都体现出可贵的学术识见,从而对中国学界的相关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于此,韦氏的文学研究思想在中国的接受历程及其相关问题无疑具有学术价值与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9.
变异学是中国学者立足《周易》"变异"所提出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普适性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也是比较文学中中国学者对于学科理论话语建设新的反思与实践。本文论述了变异学作为本土化话语的建构,理论渊源及学理依据、概览文学变异学的理论构成。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视野真正回归至世界文学,回归至世界文学交流平台的学科身份;同时,此一理论在新的研究热潮与危机论的境况下,激发着比较文学学科新的研究方向,把握住更具有价值的跨文明创生因子,进一步加固、完善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础,变异学作为中国学者提出的本土化新话语,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论"失语症"提出良久,但迄今缺乏具体的个案分析;这一问题虽是在比较文学背景下被提出的,却缺少本学科的反思.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中的一些经典,例如钱锺书的<读〈拉奥孔〉>,实际上在本体论和话语学两个层面上已经"失语".如此缺乏批判性的对西方文论的隐性顺从,将使中国比较文学沦为"东方学"的话语工具.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学术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我有幸在学界前辈的引领下,介入比较文学领域.多年来,我先后致力于中西戏剧比较、中西小说比较和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试图在文艺学和比较文学的交叉领域中寻找两者的结合?借以推动文艺学学科内涵的更新和发展;90年代开始,我又把海外华文文学、华人文学,特别是世界性的汉语诗学研究引入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尝试为比较文学拓展一个新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2.
王德禄,男,1944年生,江苏省苏州市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王德禄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曾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比较文学》、付国现代戏剧史》、仲国现代文学作品语言艺术》、付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降课程。王德禄教授在认真教书育人的同时,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在鲁迅研究、现代文学中外比较研究等领域具有一定影响c曾在付国现代…  相似文献   

13.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除了对象的选择、文本的确立、话语的研究以外,文学研究的方法也是长期困扰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一大问题.中国传统的格物致知,和西方通用线性研究已很难在后现代时期满足比较文学研究的需要.本文试图从非线性的点和线的角度对割裂性和非延续性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强调文化多元主义和注重文化对话的后现代语境中,关于文学性的探讨对于比较文学确立学科身份、避免学科泛化、拓展学科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比较文学的文学性逐渐脱离单一的既定内涵和研究方法的规定,出现虚化的倾向.然而这却意味着比较文学研究在后现代语境下对文学性问题的重估,即比较文学正力图依托文学性建立学科自身的问题域,通过对文学性的再论说推动比较文学的理论嬗变、话语转型和学科重建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为了介绍和研究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现状,以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和发展中国的比较文学,北大中文系、西语系,东语系、俄语系、亚非研究所、南亚研究所等单位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发起,于一月二十三日成立了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组织——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经过民主选举,季羡林教授任会长,李赋宁教授任副会长,乐黛云任秘书长。该会还聘请了从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钱钟书先生为顾问。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中心秘书长李达之先生来函祝贺,并表示愿意建立学术联系。该会积极准备为学生开设比较文学选修课,组织会员翻译国外有影响的比较文学专著,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会通讯》、编选《比较文学丛书》。  相似文献   

16.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作为学科建立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比较文学"的根本命意及其应当为文学研究带来的整体启发。这样,一方面是具体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趋于萎缩,另一方面,勃洛克式的开放态度又引起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何以成为独立学科"的担忧,甚至造成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往往成为两个互不相干,甚至互相拆解的部分。事实上,在汉语的语境和理解结构中为"世界文学"定位,已经意味着一切外国文学研究都必然以"比较"的观念为前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所以可能成为学科重构的典型,正在于传统的学科分野已经无法限定它的论题范围和研究领域。而这一点,与当代学术的人文精神、消解学科的文化研究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是比较文学变异学的两大研究领域之一,该研究不但是一个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更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从变异学角度重新审视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相互比较与阐发之中的变异规律,涉及当今学术研究的许多重要问题。从学理上阐析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的具体内容和生成机制可知: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文学在相互阐发中出现的误读、误解等变异现象是此类研究的对象;东西方文明的异质性和话语规则的不同是导致阐发变异的根本原因,而决定阐发的则是话语权。由于与话语权紧密相连,平行研究中的阐发变异不仅是有待研究的学术问题,而且也是值得反思的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     
虽然主题学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界长期受到冷遇,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生命力却是不容忽视的。从国际历史背景来看,比较文学的产生便得益于神话和民间故事的主题学研究。作为文学研究类型,主题、主题学和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范畴是不一样。笔者  相似文献   

19.
曹顺庆关于比较文学的基本问题,如跨文化与跨文明、比较文学的基本特性异质性等基本理论观念的论述,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差异性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基本话语和概念系统。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中,差异性理论是与同一性理论水火不容的,差异性论是异质性的基础主义和同一性的普遍主义,在认识论进程上的理论扬弃;而从知识学上梳理比较文学学科的内在动因以及论证差异性研究的合理性,就成为比较文学的逻辑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学术话语"(Academy discourse)一般是指构成一种知识体系的语言文字形式的概念、术语、范畴和文段(text)。学术话语的建构历程反映了人类走向理性的过程。中国学术话语的建构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体现了其时思想体系的变化与发展。从中可以看出,一种学术话语的形成、丰富和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学术话语的对话、交流;学术话语权力不一定以经济的强势为标志,文化软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学术话语的权力。建构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需要从概念、术语、范畴、思维方式、理论思辨、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通过涵化和濡化的方式,形成既适用于全球化的学术交际,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