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以及中西文化交融使得中国面临着制度选择和文化选择这样一个严峻问题,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胡适、鲁迅等文化先辈们选择了一条先改造文化再改造制度,或者二者并举改造的革命道路。朱学勤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导致了革命之恶,导致了政教合一,并最终引爆了文化大革命。他的这一判断违背了基本史实,他将知识分子的文化启蒙等罪于文化和精神垄断,实际上是混淆了两个不同问题的基本前提;在论证制度与文化关系时,他也不断陷入自己设置的逻辑悖论之中。实际上,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来制度转型进程中文化启蒙的意义十分重大,近代以来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文化改造的努力和功绩不容否认。  相似文献   

2.
“新国学”是对章太炎的“国学”的发展,是以中国现代文化为根基建构起来的。五四开启的中国现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整体比较中产生的,体现了中国文化自身的真正发展,从章太炎到鲁迅更为突出表现出寻求中国文化主体精神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陆卫明  薛琳 《学术论坛》2004,(4):121-124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学的首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中西文化的性质、特征以及发展趋向都做过深刻详密的论述。对唐君毅中西文化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其思想立场和学术价值,而且对我们正确认识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高旭东《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一书,从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鲁迅。全书将鲁迅置身于东西文化碰撞的漩涡中加以剖析,研究了鲁迅的中西文化观及其选择,在文化深层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承担,以及由此造就的新的文化传统。首先,第一编"鲁迅:在中西文化撞击的漩涡中",以"漩涡"一词点出"鲁迅"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鲁迅所呈现出的复杂思想本身就是一个特殊时代的反映,其思想的复杂性、甚至矛盾性一直是鲁迅研究的难题。以跨文化的眼光审视鲁迅的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与中西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文化界领袖人物。他既有深厚的旧学根底,又通晓欧美文化,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大环境中,在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蔡元培形成了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当今世界是东西又化融合的时代,不同文化的接触必能产生新的文化;中西文化结合是双向的,应该注意对西方文明的消化和我国文明的传播。蔡元培力主中西文化融合的主张及活动,尽管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但它摈弃了封建锁国主义,也同“中体西用”以及“全盘西化论”划清了界限,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值得称道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都是跨越时代的人物,他们在晚清就开始了具有特色的学术文艺活动,五四以后,其成就和影响愈来愈大。他们沟通了中西文化,完成了古今嬗变;由于他们各自的贡献,共同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说蔡元培、鲁迅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这不难理解,而王国维则是国学大师,封建遗老,他与新文化、新美学何干?但历史的情况是很复杂的,政治思想与文化思想常常呈现出反差状态。王国维就陷身于这种矛盾之中。他在政治上忠于满清封建王朝,不肯  相似文献   

7.
香山文化实中国海洋文化的典型。这个优良的“蓝色文明”传统,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在发展经济和守土抗敌的斗争中不断发扬光大。在中国走向世界、中西文化汇合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香山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自身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8.
辜鸿铭因政治观点保守,与时代格格不入而遭人遗忘.但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重新思考辜鸿铭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独到贡献.辜鸿铭最早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他主张采纳西方文化的拓展精神和进步理念,走出一条基于传统、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上,他创造性地研究国学,使国学走出故道,进入世界性文化大背景之下.他创立"中国学"及述译中国典籍,使西方学者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真精神.辜鸿铭是一位积极的文化建设者.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严峻的社会现实,引起中国传统士大夫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今新旧中西的历史交汇点上,张之洞表现出对中国文化强烈的自信。在他看来,以三纲五常和仁爱、忠义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值得发扬的优秀文化;同时,他也不排斥西方文化,认为在坚持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的前提下,吸收西方文化也是可行的,西方文化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有益补充。张之洞的这种中国文化自信论建立在他独特的儒学修养和长期的地方宦海经历上,是他个人特殊的经历、对中国文化深厚的情感在特定历史背景的一种文化写照和诉求,也是对古今新旧中西文化矛盾的一种积极回应。张之洞面对中西文化冲突碰撞,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试图寻找一条会通中西文化的有效途径,从而解决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与困境。我们在评价张之洞中国文化自信论时,不应对它进行简单的否定和肯定,而是要走进当时的历史情景中进行同情与理解式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西化派”文化哲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化派”是20世纪初叶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哲学派别,他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人。“西化派”对中西文化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东西文化的差别是时代的差别,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主张用具有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西方近代文化来取代和改造中国固有的封建文化,具有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不朽功绩。“西化派”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有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林乐知的中国文化身份,通过分析他在华多重身份及各种"入世"活动间的联系,加深人们对林乐知在华思想和行为的认识;论述了林乐知对寄居47年的中国的感情和他曾借四次返美之机向西方大力介绍中国的实情,揭示了他的中国情结和对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他的时代深探地领略过弱国国民的屈辱。他逐渐地意识到,这个走向没落的大国已经不能为它的国民提供足够的生存勇气,它的古老文化也不能够为国民提供足够的生存信心。鲁迅的反省正是从这种切身的感受进入,从个人而追踪到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根性。清算国民性中的卑怯,是鲁迅对国民性认识的一个突破口,也是他对国民性批判的重要内容,鲁迅所意识到并深入追踪的是中国文化在立国立人上的缺陷,他一生致力于民族文化自立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文化自为是指近代中国文化主体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处于理性阶段。孙中山不是学者型的思想家,但他对世界文化有比较全面的看法,对中西文化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未来如何发展有深入的思考。在清末,他与伍廷芳等人有些相似,不同点在于对待清政府的态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与陈独秀、胡适、辜鸿铭等人的看法均有所不同。他不赞成激进的反传统主张,不赞成全面西化,在保守与发扬传统方面,也不像辜鸿铭那派人那么偏执。对于中西文化,孙中山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派,或曰折衷派。时过八十多年,再回过头去看那些关于中西文化的论述,还是孙中山的见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艺术的雅俗化视角,重读与比较《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认为鲁迅小说从思想到形式都是纯粹雅化的.在思想上,如"狂人"被逼为疯,就象征精英文化在中国的遭遇;"阿Q"整天做着"白日梦",就象征中国大众文化的弱点.鲁迅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他思想上所持的纯粹雅化立场.艺术上,鲁迅小说完全以作者为中心进行的叙述方式及其中西文化与文学修养对小说写作的全面渗透,也反映了他纯粹雅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梦阳 《东南学术》2006,(3):125-130
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两部十分厚重的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著作:田刚的《鲁迅与中国士人传统》与廖诗忠的《回归经典——鲁迅与先秦文化的深层关系》。其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这两部著作学术价值不限于局部和表层的突破,而是上升到历史哲学和文化哲学的高度,对“五四”文化的认识模式和泛政治化意识形态模式有所冲决,对鲁迅映象的整体调整与内涵更新有所推动。文化走向是新世纪鲁迅学发展的主要方向。鲁迅文化渊源研究,追根溯源地理清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民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从全球视野和世界文化源流的角度,重新审视鲁迅和他的思想、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将会是未来鲁迅学发展的总趋势。需要的只是:广阔的视野,扎实的功底,锐利的眼光,科学的思维。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一贯提倡中外文化交流、主张向外国学习。他的这一思想,是在追求真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论述,是他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他在文化领域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评论派"在20世纪20年代与鲁迅之间的论争,实际上是东、西方留学生之间的思想分歧与论争,是当时不同的文化流派关于中国现代性的不同想象导致的必然结果。他们一方坚持欧美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另一方则主张效仿法俄的社会暴力革命方式。虽然文化启蒙曾是双方共同的目标,但是由于鲁迅对文化启蒙的巨大失望,所以在"呐喊"之后已经"彷徨"。这场论争既是鲁迅思想转向的标志,也是其思想转向完成的象征。它意味着鲁迅已经放弃文化启蒙的理想,而主张立竿见影的社会革命。其实,鲁迅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文化启蒙主义者,其文化启蒙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  相似文献   

18.
冯契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也在文化哲学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提出了构成实践唯物主义文化观硬核的一组命题。 2 .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就是“古今中西”问题。 3.提出了颇具特色的“传统观” ,认为传统的本质含义是指代代积累、前后相因的文化脉络。 4 .对中西文化的异同作了比较 ,探讨了中西文化会通的机制 ,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强调中国传统思想的优点在于讲天人交互作用的辩证法。 5.提出了利用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哲学遗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展望了未来世界文化和世界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文章把鲁迅置于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中,与孔子比较,确立了鲁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独立地位;分析了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及鲁迅与中西文化传统的渊源关系,并介绍鲁迅研究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殷国明 《河北学刊》2012,32(2):80-83
20世纪初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造就了中国现代文化意识多层次的沉积地带,产生了多种文化因素交融的折叠现象,造就了新的语境和文化态势,鲁迅的思想就体现了一种多元化文化意识因素相融合的结果,突破了传统文化的界线,为中国文化及其文学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