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然法学说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一种十分重要的法学思想流派,其学说渊源于古希腊,延绵不断发展到当代,对西方社会、历史、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菲尼斯是新自然法学派在英国发展的理论重镇,他把从古希腊到18世纪的自然法理论统称为"古典自然法理论",把启蒙运动之后自然法理论的新发展称为自然法理论的现代传统,总结了自然法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要地论述了近代西方古典自然法学家关于法与法律关系的基本学说,指出尽管自由主义的古典自然法学、国家主义的古典自然法学和综合主义的古典自然法学,在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自然法与实在法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上的看法有差别,但是它们都恪守自然法与人类法相区别的唯心主义法学二元论立场,这对西方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然法学在西方源远流长,其发源于古希腊,而后历经古罗马时期、中世纪神学时期、古典自然法学时期和现代复兴自然法时期。自然法学在古希腊生根发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它前后经历了自然哲学时期和人文哲学时期两大阶段。最终,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学说以人人平等、尊严至上为理念,成为西方一脉相承的法学的真正历史起点。而通过这一起源历程,古希腊自然法获得了永恒性和批判性两大特点,这是西方法学极具特点的地方,这两大特点也是促使西方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霍布斯是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他从人性论出发,以一个虚构的自然状态为起点,提出了自然法、自然权利的基本原理,系统地论述了以和平为目的的自然法学说。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描述和分析,试图得出一些法学研究过程中值得借鉴的方法和结论。  相似文献   

5.
近代自然法是论证西方现代政治合法性的逻辑起点,从近代自然法学说出发,通过对自然状态、自然法、自然权利的逐步推演,可以促成社会契约的产生。通过社会契约论的阐释,结合一系列的推导,论证了现代政治合法性。近代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对西方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自然法学奠定了西方文明法律大厦的基石,社会契约论推动了社会平等意识的发展,成为多数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道家“法自然”思想是否为西方“自然法”学说的讨论的基础上,分别论析了道家“法自然”思想以及西方“自然法”学说的意蕴,并对其进行比较,指出两者在对待法律的态度、思考天人关系的模式以及文化要义诸方面的不同,进而论证了道家“法自然”思想非西方“自然法”观念。  相似文献   

7.
法的正当性问题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历久不衰的经典问题,关乎法律价值、法律理念、法律文化、法律权威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而其中的要害在于法与道德的关系。在形塑西方现代文化风格的启蒙时代,古典自然法学说是针对该问题进行研讨的经典学派,对后世学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其围绕法正当性问题的研讨思路进行结构性分析,是在该问题上获得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在使人的主体性获得空前解放与现实效应的同时,典型的古典自然法学说在论证思路上主要面临两大问题。首先,以世俗人性作为论证法律道德正当性的现实起点在经验上面临瓶颈;其次,以实然要素作为理论支撑论证该种正当性在逻辑上存在瑕疵。  相似文献   

8.
自然法学说渊源于古希腊,中世纪时沦为神学统治的工具.西方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时期,自然法学说开始复兴,16-17世纪被赋予近代意义.在欧洲转向近代化的背景下,近代自然法思想家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原则深刻影响了法国的社会进程.自然法学说适应时代的需要,与人类理性原则一起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9.
自然法学派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中产生最早、发展最曲折的法学流派.回顾这一流派在西方近代历史上的发展历程,古典自然法学家即启蒙思想家们不再以神性作为自然法的基础,而认为自然法是人的理性的体现,人类能够运用理性引申出来符合人的根本利益的原则,其核心是人的自由和平等.古典自然法学的思想推动了西方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律改革,并且在其哲学倾向上表现出了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特点.通过分析和认识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西方近代自然法思想的精髓,更加辩证和全面地看待其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赛缪尔·普芬道夫是17世纪德国法哲学的开创者,是近代世界范围内最杰出的自然法学思想家.普芬道夫对法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自然法的捍卫上,作为古典自然法学派在德国的主要代表,其著作中处处充满着自然法思想,尤其是契约论思想更是影响深远.在自然法学说方面,普芬道夫的思想联结着格老秀斯和霍布斯.与其他古典自然法思想家不同,他特别重视对义务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