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王维诗中的“动”与“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①大凡有作品传世之诗人词人,都各有自家之内在精神,笔下也当各有自家境界而不相杂混。王维诗中动静相衬造成的意境美,就是他在艺术上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王维诗中的“动”,主要在他前期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行神如空,行气如虹”②的“劲健”之美。此时,诗人已开始注意到以静衬动的艺术辩证法的运用。王维诗中的“静”,则主要表现在其山水田园诗中。这时,诗人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  相似文献   

2.
曹植被称为“建安之杰”,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显示了汉末诗歌渐脱民歌的质朴向文人化发展。本文就曹植诗中的三个意象谈曹植诗歌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3.
曹植是建安时代杰出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在散文、辞赋、诗歌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钟嵘《诗品序》说:“陈思为建安之杰。”唐朝诗僧皎然《诗式》说:“邺中诸子、陈王最高。”都给曹植的诗歌作了很高评价。曹植现存诗八十多首,五言体是最主要的形式。他的诗作抒写了追求建功立业的理想,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时代的风貌,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曹植的一生以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主要生活在邺城,  相似文献   

4.
走向心灵──曹植《杂诗》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的“杂诗”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曹植诗歌研究的薄弱环节。他的“杂诗”由于其环境、思想及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其表达方式由前期创作的外向表现逐渐走向了内心展示,由群体走向了孤独。他的悲剧不仅具有时代性,而且对后世,特别是正始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曹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也是建安文人中最杰出的人物,他的著作有赋、诗、颂、赞等,但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从东汉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经过他的努力,不仅题材范围扩大了,而且诗的风格也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转变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从"质木无文"转变为"以文被质",把五言诗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给后来五言诗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因此,后世对曹植的研究,无论如何都不能跳过曹植诗歌来分析他的艺术人格。因此,本文就从这一视野切入。  相似文献   

6.
处在由两汉到魏晋六朝转捩关口诗歌的黄金时代,享有不世之际遇的曹植,可说是时代造就了他的诗;而其天才(?)异,艺术独臻超越,奠定五言诗基石,拓宽后代诗歌道路,则又可说是他开出了诗的新时代。人谓“六代之前莫大乎陈王”,“备诸体于建安者,陈思也”。或称“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中国的诗神”,这些都不算过分。  相似文献   

7.
一诗人曹植,以其乐府和五言诗作擅雄于建安。如果说建安诗歌曾经在中国诗史上写有辉煌的一页,那么曹植便是那个“俊才云蒸”的大时代最负盛名的歌者;如果说建安诗人曾经承受先秦两汉文学源流溉泽,那么这种渊源脉络当在“建安之杰”曹植的诗歌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清晰。曹植诗歌的艺术渊源首先应追溯到《诗经》,其诗源出风雅。他在编纂少年时代作品所写的《前自录序》中表露了倾慕、效法《诗三百》的心意:“俨乎若高山,勃乎若浮云,素质也如秋莲,摛藻也如春葩,泛乎洋洋,光乎皓皓,与雅颂争流可也。”和陶潜一样,他也仿效《诗经》写过一些四言  相似文献   

8.
曹植长于五古,并以众多的数量、广泛的题材、上乘的质量,确立了五言诗在诗坛的牢固地位,曹植擅于抒情,并以强烈的抒情性和丰富、精湛的抒情手法,使中国诗歌结束了在抒情与叙事间的左右摇摆而一头扎向抒情一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一改诗歌质素简朴的诗风,确立了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定格和文和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这三大艺术功勋,奠定了曹植“一代诗宗”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9.
曹植诗歌是我国诗歌艺术中的精品.他在其中刻画了抒情主人公——一个十分鲜明的诗人自我形象.本文拟就这个形象的艺术特质作一些探讨. “依剑挺立,猛气横溢”的“壮士”——传统文化因素和个人因素结合的产物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书及辞赋数十万言”①,自幼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因素是很多的。《诗经》、先秦儒家典籍、《庄子》、《楚辞》浸润、熏陶了他,并对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产生过影响。但对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了决定性影响作用的还是儒家文化。儒家王天下、定于一的观点牢牢占领着他的思想领地。特别是儒家的以对生活积极进取为基本特  相似文献   

10.
追求境界美,是中国诗歌历来所坚持的美学标准。境界,往往不是单一的画面,而是由各种形象所组合的艺术回廊曲榭的综合画卷。细探诗歌境界的美学腹地,不少优秀的诗作都具有“第一境界”与“第二境界”等“二重境界”。对此,不揣浅陋,特抒一孔之见,向研究诗歌的同志们请教。诗中具有“二重境界”诗歌的境界,或称意境,是客观外“境”与诗人主观内“意”高度融合而再生的艺术形  相似文献   

11.
《诗品》"曹植"条里包含了其诗学理想的一些重要方面,钟嵘以对曹植五言诗歌的理想化评价实现了他的部分诗学理想。钟嵘认为诗歌的本体应该以情为命脉,"情兼雅怨",将高雅的士大夫文学和民间以悲为美的俗文学相融合;诗歌的体貌应该"风力"与"丹采"兼美,亦即把五言诗歌刚性的"质"与柔性的"文"结合在一起,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起来,让"雅"与"怨"、"文"与"质"得到高度的统一;而具体到"雅怨"、"文质"内部,则可以发现钟嵘的诗歌批评准则:尚"雅"重"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鲁迅宣称“不喜欢”诗歌的原因入手,分析了他的诗歌趣味。指出他并非不喜欢诗,而是有其评价诗的独特标准。除了强调“真诚”与“深切”外,他的诗歌趣味还与其人生体验和所受的诗学熏陶有关。因此,他对新诗的评价也与众不同,只有殷夫与冯至两位诗人得到过他的高度评价,他喜欢殷夫,是因为他赞赏殷夫的真诚和以身殉道的勇气,赞赏他“摩罗诗人”的气质;而他欣赏冯至,则是因为冯至对“真与美”的体验,契合了他的生存体验与艺术趣味  相似文献   

13.
虚求列仙 实婴世事──曹植与“游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求列仙 实婴世事──曹植与“游仙诗”杜青山曹植是我国中世纪诗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近年来,随着对中古文学的日益重视,人们对曹植及其作品也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研究过程中,也有被忽视的领域,这就是他的“游仙诗”。虽然诗歌...  相似文献   

14.
弗罗斯特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貌似自然、直接、简单,而实际上根本就不像其表面上看的那么自然、直接、简单。人说他的诗歌清新明了,但诗人似乎存心让天真的读者迷恋于他那明朗透亮的外衣,以至无法透视诗人所配戴的微妙假面。在弗罗斯特看来,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在于其形式的简单而内容的深邃。在追求诗歌创作艺术中这种简单深邃的“隐秘性”过程中,弗罗斯特筑起了一座在美国诗歌史上风格瑰异的艺术大厦。  相似文献   

15.
人们公认曹植为建安时代最杰出的诗人,然而,曹植之所以能够成为建安诗人最高代表,其原因不仅仅在于他反映了建安时代的动乱现实,更主要的是,曹植的诗在建安时代人性自觉和文学自觉的美学风尚促成下,取得了丰厚的美学内容。曹诗的美学蕴含十分丰富,它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旨趣,代表了那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思想特征和艺术成就。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的应有重视,笔者愿就曹植诗歌的美学内容谈谈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得到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6.
李贺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诗人。在流派众多在中唐诗坛,他独树一帜。他的诗歌情感的哀激孤债和艺术造境的虚奇诞幻,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继者。他的诗歌所展现的是一个神奇怪诞而又引人入胜的境界。因而,他也是引起后世纷红果讼、毁誉不一的最多的一个诗人,这种争论至今未休。究其原因,盖如鲁迅所言:“以当时人文所现,合之近今,得其差地,因生不满”所致。所以,鲁迅认为“评一时代历史老”,应“若自设为古之一人,返其旧心,不思近世,争意求索。与之批评,则所论始云不妄”。二鲁迅强调的“返其旧心”,即要求深察古人…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文学史上,建安诗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曹植则是建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不仅数量多,大大超出同时代的诗人,而且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不仅创立了他个人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也创造和发展了诗歌表现艺术,因而被后人誉为"建安之杰"、"为古今诗人之冠".  相似文献   

18.
殷商时代是方阵作战,依凭群体力量;春秋战国是步、骑兵代替车、步兵,个体英雄出现了;但秦汉主张“侠以武犯禁”,不崇尚个体英雄;汉末崇尚名士,建安崇尚英雄,曹操以武艺选将,社会崇尚个体战斗英雄。曹植《白马篇》歌咏个体战斗英雄,把侠士舍己助人的境界升华为舍己为国,把武功叙写改变为武艺表演,既大大加深了诗作的艺术品位,又为后世军事战争诗的创作树立了榜样。曹植《白马篇》“游侠儿”形象的原型是其同母兄曹彰。  相似文献   

19.
“才高八斗”的曹植因其诗歌以“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①的斐然成就挺立于中世纪文坛,雄视百代。使千古之下,无数文士为之仰慕。他的诗歌,模范者众矣,研究者多矣。就研究队伍而言,从他同时代的人开始到今天,人数洋洋大观。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他的诗歌进行探讨,颇多中的之处。但从美学角度对其诗歌进行研究者却很少。而任何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当它成形之后,就一定具有自己的美学特色;接受主体通过对艺术品的审美活动,它的审美特征也会表现出来。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试图就曹植诗歌审美特征中的阴柔之美(优美、秀美)做一简单的讨论,以求诸方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司空图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是,《诗品》在论述诗歌艺术美的本质和本原时,使用了“道”、“体”、“虚”等抽象的理论概念,从而对诗歌艺术的本质规律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为后代以审美为中心的诗歌理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具有明显的创意.其一,司空图“韵味”说同刘勰“余味”说和钟嵘“滋味”说侧重于作品形象本身所包含的神味不一样,更强调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欣赏者想象后所获得的一种境界和情绪,更重视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二,司空图对意境的推崇使他尤为重视审美情感(思)与审美想象中的艺术空间(境)融为一体。其三,司空图的美学理想、审美标准是“味外之旨”的“醇美”,而“素”“心”“情”“意”等代表主观的概念恰好说明司空图对诗人的主观在创造诗美的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