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人们一直为两个女主人公薛宝钗和林黛玉孰优孰劣的问题争论不休.但也有人认为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是作者曹雪芹所肯定的正面人物,这就是所谓的"钗黛合一"论.对"钗黛合一"论作一历史的回顾与分析,并由此讨论文学人物评价的标准问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在<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对宝钗黛婚姻结局的描写中,高鹗表现了贾府为了保住宝贵和尊荣,在贾宝玉的婚姻问题上,舍弃了聪明美丽但由于尖酸刻薄而不能保证"诗礼传家久"的林黛玉,而选择了温柔敦厚、可以让贵族阶级"芳龄永继"的薛宝钗.宝钗的出身决定了她对资本经营熟悉,适合管家理财;人又老成持重,适于和人打交道;身体又好;尤其是有较强的仕途经济之念;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宝钗是宝二奶奶的最佳人选.造成"黛死钗嫁"结局的,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山黛、薛宝钗——冷绛雪,看这两列人物的名字多么近似!山黛、冷绛雪是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平山冷燕》中的女主角,两位佳人才女。林黛玉、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也是两位佳人才女。曹雪芹命名自己的女主角与前代小说人物近似,是偶然的巧合吗  相似文献   

4.
刘索拉 《社区》2009,(26):14-14
林黛玉不死,就是单身职业女性 记得小时候看《红楼梦》,为了林黛玉来回地哭.就因为她没得到贾宝玉。几乎所有浪漫的女读者都由此而蔑视薛宝钗。看到书的结尾,薛宝钗落了个单身母亲,大家都说活该。其实单身母亲的乐趣到了如今才揭晓,闹了半天那也是一种天堂!  相似文献   

5.
论秦可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塑造了秦可卿这位女性。秦可卿是曹雪芹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兼有薛宝钗、林黛玉的优点,而没有她们的缺点。薛宝钗、林黛玉是秦可卿幻化出来的人物。正因为这样,整个《红楼梦》的始终,秦可卿早已预示,她的言行导演了一出悲剧。《红楼梦》的意义,也只有从秦可卿的形象中获得真正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黛钗比较论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两个重要人物,都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林黛玉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她美得有个性。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淑女,诗才略逊于黛玉,但她是个学问家。本文试采用文艺美学的方法,从她们的容貌、内心、性格、情感和诗才等方面分析二者。创新之处:运用接受美学、解释学、符号学及原型理论解读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红学界普遍认为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是以共同理想为基础的,称他们是封建社会的一对叛逆者.但林黛玉言行实际上并没表现出叛逆者的特征.宝黛爱情是以林黛玉的清纯爱情观为基础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不同在于她接受和尊重宝玉的人生价值观,给宝玉一个人生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红楼梦>第八十二回中黛玉恶梦的解析为切入点,对林黛玉逝世之前复杂的心态进行了分析,在忠实于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希冀以一种新的视角去考察林黛玉逝世前的言行举止,从而展示林黛玉希望的确证与幻灭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9.
薛宝钗另有情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对薛宝钗终身守寡、从一而终之婚姻结局,从三个方面提出质疑作为薛宝钗影子的花袭人,先事贾宝玉又嫁蒋玉菡而琵琶别抱;用来影射薛宝钗的杨贵妃、李夫人,亦皆一女而事二男之妇;暗示人物命运结局的薛宝钗所抽花签题词引诗,以及贾雨村所吟诗句,皆透露出薛宝钗在贾宝玉出家为僧后,可能另有情缘。其与花袭人琵琶别抱相比,更加犀利地讽刺了封建伦理礼教闺范的自身矛盾性和虚伪性。  相似文献   

10.
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美丽、最生动的一个人物,也是一个令众读者为之痴迷、为之惋惜的悲剧性人物.林黛玉的诗情美使她成为众读者瞩目的焦点.曹雪芹为她撰写的二十多首诗词是书中两百多首诗词的精华,记录了林黛玉一生悲酸的心路历程,刻画出桐桐如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近年来红学界以及《红楼梦》影视传播中出现的一些观点,提出了批评,指出“无端拔高”论、“钗黛合一”论、“等量齐观”论,各自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但其实质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把错误的观点当真理。就会发生以讹传讹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早期续书可视为原的评论集。其评论集中在红楼大旨知多少和钗黛之争孰短长两个方面。这些评论具有我国传统学批评的的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林黛玉与薛宝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品位的美,分别代表了作家所欣赏所崇拜的女性性格的两个方面和两种不同的气质与风度。她们虽代表了女性美甚至人性美的两极,但她们都不能称之为“完美”。虽然将钗黛“合一”可“兼美”,但那也只是贾宝玉一厢情愿的“痴心”与“妄想”。所以无法“兼美”后的选择和取舍,便再充分不过地看出选择者的思想意识、情感倾向,同时也更深刻地体现了宝黛爱情的精神内核和《红楼梦》所达到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创造性的运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人格的理论,围绕<红楼梦>中钗黛争"宝"这一主线,揭示了两位女性在本我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受本我驱使的自我的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但她们最终都成了超我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5.
在海棠社的两次雅集中,八个社员围绕评谁为第一的关键问题,分成了三个派别,一派是以李纨为首的中间派,另外两派分别是以宝钗为首的含蓄浑厚派和以黛玉为首的风流别致派,本文从海棠社成员的性格及人际关系入手,探讨桂冠之争的诗外因素。  相似文献   

16.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研究者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的争论不断,但多是着眼于她们的异质特征的对比,很少有人论覆其人物形象的共性。从这两个人物的前生、今生和来世等不同的经历寻求二者的相同处,进而阐释了她们作为一个艺术构思整体在小说文本中的意义,揭示了曹雪芹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巅峰性不仅表现在它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和主题意蕴诸方面都达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至境,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无与伦比的"奇妙性",其最大的"奇妙"处不是别的,而是用一个人物"扛鼎"起红楼梦世界,这个人物就是林黛玉。《红楼梦》的轴心人物不是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而是林黛玉。作者特意赋予林黛玉许多奇特的禀赋,如"草"、"神女"、"玉石"、"花神"、"帝妃"、"玄珠";"报恩"、"情恋"、"乡愁"、"诗性"、"本真"等,使她成为一个全局化的"结构轴心",目的是要在整体上为其"为史作传"的新人学建设提供一个"一而统万"的"阿基米德点"。与之配套的是小说人物的"立体幻影互文结构",它保证了林黛玉"轴心论"的有效实施、贯彻。林黛玉是中国历史上"新人学"范型的一次辉煌而壮丽的日出!她的神奇之光完全可以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美学人学"共契圆舞,交相辉映!她是中国的维纳斯、海伦和贝亚德丽齐;是中国近世人学拯救的人格化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